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28

第28章 军形篇(2)

李密正为存粮丰富而沾沾自喜之时,身边有人担心起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如今人民之所以不断扶老携幼涌来,正是因为我们这边有粮食的缘故。而你却不知珍惜这项资源,这般浪费,我怕一旦人民粮食搬够了,就不再投靠我们,这样如何能够成就大业呢?”李密听了之后,心生感激,便封劝他的人为官。

由此看来李密似乎略有所悟,但实际上却悟得不彻底,接下去又发生一个错误。他认为在洛阳的王世充军队屡战屡败,力量薄弱,内部又不和,应该是不堪一击的,对王世充也就没有了戒心。

李密显然过于自信了。事实上,王世充备战已久,正秘密计划消灭李密。当时李密军队缺乏衣服,而王世充则粮食不足,于是王世充提出彼此交换、互通有无的要求。李密起初觉得不妥,可惜意志不够坚定,有些部属基于私利竟大力鼓吹交换的好处,李密最后终于接受了。王世充这边也开始评估进军李密的胜算。从民心士气的角度来看,李密有几项致命伤。王世充经此评估之后,决定逮住机会,狠狠的给予致命一击。王世充选出精兵两万余人,配合两千匹马,并且亲自领军,出兵攻击李密。

李密立刻召开参谋会议,商讨大计。会中分成两派,一派主张采取攻势,另一派则主张严阵以待,以逸待劳。李密也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坚守不出,王世充的大军求战不得,想转道又受阻无路,不出十天,大军自然瓦解。然而李密的见解并不获认同。若干战将认为王世充的军队人数不多,且连连受挫,根据兵法“倍则战”的说法,人数占尽上风时,应该主动出击,不可错失机会。李密拗不过大家,只好下决心出战。如果说主动出击的决定,是李密所犯的第一个大错,那么轻敌大意,便是他致命的失误。他不把王世充看在眼里,所以军营四周不设堡垒。而王世充正好相反,他精选两百余名骑兵,摸黑潜入北邙山的溪谷中。天亮后,王世充率英勇战士发动攻击,李密还来不及摆好阵势,就被冲杀得一塌糊涂。为了提高士气,王世充此时又派人将一名面貌和李密相似,被绳索绑住的人带出来示众,佯称已逮住李密本人。全体将士果然信心大增,以为擒贼先擒王,胜利就在眼前。他们哪里知道,其实这是王世充事先安排的计谋。原先的伏兵配合着整个局势的发展,也适时展开奇袭,直扑军营,并且发动火攻,李密就此大败,仓皇逃走。

隋文帝先备后战

《孙子兵法》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是否具备足够的军事实力是歼灭敌人的必要条件。在自己的力量尚且弱小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和敌人直接交战,而应当在退守中扩充自己的力量,并等待有利的时机来发动进攻。

隋文帝灭周建隋时,南北尚未统一。当时,北方的突厥人不时南侵,南方尚有陈朝隔江对峙。隋开皇元年,隋文帝决定攻灭陈朝。

尚书左仆射高颖劝阻说:“大隋刚刚建立,朝政待修,北有突厥,外患未除,出兵伐陈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文帝采纳高颖的建议:先灭突厥,后灭陈国。

开皇三年,隋军北上攻打突厥,在与突厥交战期间,对南方的陈国采取了十分“友好”的策略。为增加国家实力,隋文帝大胆实行改革,简化了政府机构,鼓励农耕,提倡习武。

在击溃了突厥之后,隋文帝开始着手灭陈的行动。开皇七年,高颖向杨坚献策:在江南收获粮食的农忙时节,调集隋朝人马向长江沿岸集结,并大造声势,说隋军要过江攻打陈朝。陈朝必然会放弃田里的农活,集结队伍进行防守。等陈朝集合起军队做好抵抗准备,再把军队撤回。这样,时间一长陈朝就收不上来粮食,国库就会逐渐空虚,军队也被搞得疲惫不堪,对备战就会懈怠起来。于是隋军依计而行。陈朝果真被搞得国力日衰,陷入困境,对隋军的防备也松弛下来。

开皇八年冬天,隋文帝命贺若弼、韩擒虎率军从东西两路夹击,南下攻打陈朝。进攻发起之前,贺若弼利用军队换防,把沿江隋军调集到广陵,一时间长江北岸旌旗招展,连营不断,人喊马嘶。陈军大惊,以为隋军要渡江,急忙调大军来防守。过了几天,陈军发现对岸的隋军渐渐散去,这才知道原来是隋军在换防。陈军于是放松了警惕。开皇九年大年初一,陈军欢度新年。贺若弼认为时机已到,午夜率领隋军悄悄渡过长江,顺利地登上了京口城楼。韩擒虎也率领数百勇士摸黑渡过长江,占领了采石矶。尔后,两军从东西两面沿长江向陈朝都城建康进军,一路攻无不克,不久就攻占了建康,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隋朝先备后战,先平定北疆,再消灭陈国,应用的正是《孙子兵法·形篇》中所言“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的战略思想,一旦获得了绝对优势,则采取断然措施发起攻击“动于九天之上”,势不可挡。

烟台啤酒厂的巧胜

《孙子兵法》云:“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胜于易胜”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理解为“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因此,要想易胜就要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以自己较为有力的部分来集中攻击对方这一点,这样便能在双方的对比中突显出自己的优势,将差距拉开,从而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旧上海,英国沙逊洋行开办了“友啤啤酒厂”,怡和洋行开办了“怡和啤酒厂”,法国人开办了“国民啤酒厂”。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啤酒市场几乎被这三家啤酒厂垄断,每年广告费用就达40万元。在这种局面下,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啤酒很难挤进上海市场。

山东烟台啤酒厂,是当地一些民族资本家合办的,资产才20万元。它生产的啤酒质量毫不逊色于英法啤酒厂的产品,可运到上海后却无人问津。烟台啤酒厂决心与外国人竞争一番,他们展开了声势浩大、别开生面的公关活动。

首先,他们在上海静安寺路20号“新世界”这个大规模游乐场所的底层租了一间店面,精心装潢,以提高烟台啤酒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树立企业形象。征得“新世界”同意后,烟台啤酒厂在各大报纸版面刊登大幅广告,内容是:定于某日,购票进“新世界”者,由烟台啤酒厂赠毛巾一条。然后,可免费喝啤酒,按喝啤酒的多少定出第一到第三名,赠送大奖。

这一日到了,上海南京路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市民抢着买门票,“新世界”内整整一天免费供应啤酒。这一举动在上海市引起轰动,各家报纸争相报道,烟台啤酒厂名声大噪。“烟台啤酒厂赠”几个字随着厂家赠给顾客的毛巾走进千家万户,充当了无声宣传器的作用。特别是一个“赠”字,在情感上把厂家和顾客拉近了许多,烟台啤酒厂第一举便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个月后,烟台啤酒厂又在各大报上刊登消息:某个星期天,一些烟台啤酒将被隐藏在上海半淞园,欢迎上海市民前去寻找,找到一瓶啤酒,奖啤酒20箱。于是,这一天半淞园内人头攒动,到处是寻找烟台啤酒之人。这一天共用去了520箱啤酒。

烟台啤酒厂这两个举动别出心裁,使不少上海市民品尝到了烟台啤酒,对酒的质量有了了解。烟台啤酒厂顺利地完成了自我推销过程,而用于宣传的费用还不到英法啤酒厂的一半。

英法啤酒厂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很不甘心,于是他们给出售英法啤酒的经销商增加佣金。烟台啤酒厂针锋相对,决定在1万箱啤酒中,拿出1万元作为奖金。在1万个瓶盖中,印上“中”、“国”、“啤”、“酒”4个不同的字,分别代表1元、2元、5元、10元。消费者开瓶时,只要发现带字的瓶盖,就可拿到烟台啤酒厂驻上海办事处换钱。这一招实在高明绝妙,顾客都愿意买他们的啤酒。餐厅的服务员开的啤酒愈多,中奖希望愈大,因此他们也愿意卖烟台啤酒。而印在瓶盖上的字,能激起市民的民族意识,买烟台啤酒的可能性更大些。于是,这场啤酒大战,以英法酒厂的失败而告终,烟台啤酒厂则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