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27

第27章 军形篇(1)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②。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③,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④;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⑤,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⑥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⑦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⑧;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⑨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⑩,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解】

①先为不可胜:为,造就、创造。不可胜,指我方不至于被敌方战胜,指“立于不败之地”之义。

②以待敌之可胜:待,等待、寻找、捕捉。敌之可胜,指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机会。

③不可胜者:没有把握战胜敌人。

④藏于九地之下:九,数值的最大数。这句话的意思是深秘的隐藏起来。

⑤动于九天之上:指攻势犹如雷霆万钧,敌人无法抵挡。

⑥秋毫:指鸟兽秋季更换的毫毛,形容非常轻。

⑦聪:听觉灵敏。

⑧忒:失误,差错。

⑨不失敌之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打击敌人的时机。

⑩度:即度量,分析地理形势。

量:计量人力与物资资源。

数:计算可动员的兵力多寡。

称:衡量敌我实力。

胜:推算胜负。

以镒(yì)称铢:镒,古代重量单位,约20~24两,言其重;铢,古代重量单位,24铢为1两,言其轻。这句话指实力悬殊。

战民:统率指挥士卒作战。民,这里指士卒、部队;春秋时期兵农合一,民众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从戎出征。

千仞:形容极高。仞,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七尺为一仞。形:用来比喻军事实力。

【译文】

孙武说:从前那些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预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要想不被敌人战胜,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出错,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预见的,却不是可以强求得到的。

当无法战胜敌人时,应该注意防守;可以打败敌人时,应该发动攻击。实行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军队,隐藏自己就像深藏于不可知的地下一样,无迹可寻;善于进攻的军队,展开兵力就像从天而降一样势不可挡。所以,善防善攻的军队,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大获全胜。

预见胜利只不过是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的;打了胜仗后,即使天下人都称赞,也不能算是最高明的。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朵灵敏。古代所说的那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好像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取得的胜利,既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们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是因为他们指挥作战前已经创造出必胜的有利条件,这样指挥作战,如同与已经失败的敌人作战一样。所以善于打仗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必胜的条件,然后再寻找机会与敌人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人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必须修改确定军规,确保法制的严明,所以能够掌握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动权。

兵法中有五个用来衡量胜负的因素:一是“度”,即估算双方土地面积的大小;二是“量”,即估量和推算人口、物资资源的众寡;三是“数”,即统计兵员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军事的综合实力强弱;五是“胜”,即分析、推算双方有利、不利条件和决定取胜的方法。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敌我军事实力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所以,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而言,就像用“镒”与“铢”相比较,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而言,就像用“铢”与“镒”相比较,处于绝对的劣势。军事实力强大的胜利者指挥士兵作战,就像积水从万丈高的山涧冲决而下,势不可挡,这就是强大军事实力的表现。

【浅析】

本篇名为《军形篇》。所谓“形”,从文中可以看出所指的是军事实力,即军事力量的强弱。其中包括兵力的众寡强弱、军事素质的优劣、部署的隐蔽、暴露等。孙武篇末形象地比喻说:“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军形篇》通篇提出了五对矛盾:敌己、胜败、攻守、动藏、余缺,并用辩证的方法提出了科学的军事策略和方针。

孙武在开篇提出了“先为不可胜”,即要求善战者,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后再积极创造、寻求战机,战胜敌人。孙武指出,战前要做好积蓄作战力量的准备,先创造出“不可胜”的前提,再寻找敌人出现破绽的时候“可胜”。他指出,己方是决定胜负的主要方面,胜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军事实力和谋划。在“不可胜”和“可胜”的情况下孙武也果断地指出了应对策略:“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孙武在该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武说:“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也。”但是如何“胜于易胜”呢?这就要求己方通过创造条件,伺机取胜,而且应该从最容易的地方,从敌人最薄弱的环节下手。

此外,孙武还讲到了兵法的问题,即“度”、“量”、“数”、“称”、“胜”等问题。并由此展开与深化了关于地形、兵员、资源等军事谋略科学的运筹研究。孙武所讲的这些道理指出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差,疆土弱小、资源匮乏,那么这个国家是无法进行和维持战争的。

【案例】

李密的军事错误——不善假借有利条件

《孙子兵法》云:“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会预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对方出现破绽的时候采取攻击。倘若战前不分析双方的利弊,贸然采取攻击必将出现惨败的局面。

要战胜敌人,就在于敌人出现错误,有被我利用的机会。隋朝末年的王世充正是凭借这一点战胜实力强大的李密的。

隋朝末年,朝廷腐败,政局动乱,大一统的局面又面临四分五裂。李密就是当时不容忽视的地方领袖之一,他曾经一度控制黄河南岸,牵制住洛阳隋朝王室的兵力,然而他未能充分利用有利的资源,反而留下缺口让敌人有机可乘,终于被王世充的政府军攻破。

李密有很多有利条件,却没有好好利用,从几件小事就可以知道。譬如,他的仓库存粮很多,而东都正为粮草所苦,这是相当有利的资源,他不但不知加以利用,反而大方地当起散米童子,打开仓库让民众自由拿取。有些人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搬走一大堆米,搬不动了,就随地抛弃。从仓库门口到城门,地上的米铺成好几寸厚,车马辗踏而过,马路变成米路。就连附近强盗都闻讯而来,携家带眷,将近有百万人之多。他们没有瓦罐、木盒,只有荆条编成的箩筐,米从缝里溜出,洛水两岸十里之间,一眼看过去,仿佛白色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