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26

第26章 谋攻篇(2)

萧颖胄收到萧衍的信件之后,果然迟疑不决。刘山阳到了巴陵,萧衍再次命令王天虎送信与萧颖胄、萧颖达兄弟。王天虎出发之后,萧衍对幕僚张弘策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前不久,我派遣王天虎去荆州,给每个人都送了信。近来驿使四出传信,忙个不停,但只有两封信给萧颖胄、萧颖达兄弟两人,信中只写:‘王天虎口述’。他们问具体情况时,王天虎又一句也说不上来,因为我压根就没有向他交代过一句话。王天虎是萧颖胄信得过的心腹之人,所以萧宝融肯定会认为萧颖胄与王天虎一起隐瞒着什么事情,不知道朝廷的用意何在。于是人人心中都会疑窦丛生。刘山阳被众人的议论搞迷糊了,就一定要对萧颖胄产生疑心,他们互相之间将不信任。这样的话,萧颖胄将进退两难,无论如何也解脱不清自己,因此就必定要落入我的圈套之中。这是以两封空函定一州之妙计啊。”

刘山阳到了江安,迟疑了十多天,不往前开进。萧颖胄对此大为恐惧,然而又想不出什么良策妙计来,夜里,他叫来幕僚一起商议对策。众人说:“萧衍在雍州招兵买马,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要收拾他们是难上加难,即使能制服他们,最终也不会为朝廷所容忍。如果斩了王天虎,把王天虎的首级送给刘山阳,那么他的疑虑就可以消除。等他来了之后,再把他收拾掉,一定可以成功。”

第二天早晨,萧颖胄令人斩了王天虎,把首级送给刘山阳,并且调用民众的车,声称派遣步军去征讨襄阳。刘山阳见状便打消了疑虑,只带了几十个随从,去见萧颖胄。萧颖胄在城内埋伏了兵力,待刘山阳进入城门之后,就在车中把他斩首。襄阳之围随之不战而解。

中国民航的“上兵伐谋”

《孙子兵法》云:“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孙子认为必须尽量争取“不战而胜”的最佳结局,应当竭力避免囤兵攻城、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的灾难性后果。无论在军事战争中,还是商场竞争中,都是讲究谋略的。凡事都要讲究谋略,按照竞争规律办事,这是有智慧的表现。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民航从英国一家飞机制造公司进口了一批三叉戟飞机,同时购回配套使用的100多台斯贝发动机。进入80年代中期,这批安装在三叉戟飞机下腹部的发动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故障,而且故障部位集中在高压气机的第四、五、六、七级叶片上。中国民航北京维修基地发动机维修主任工程师薛其珠分析认为,这是由发动机喘振引起的。可是,英国这家飞机制造公司在60年代末就已攻克了喘振问题,并对斯贝发动机作过改装,称作2848改装。从记载上看,中国购买的斯贝发动机都经过2848改装。但是,检修人员从发动机上拆下的零件却是改装前的旧件号。当薛其珠就此事询问该飞机制造公司驻北京服务处的代表时,该代表表示无可奉告,并信心十足地担保中国所购斯贝发动机货真价实。

薛其珠等人猜想,斯贝发动机的频繁故障,肯定与发动机上留有的旧零件有关,而英方又已向中国民航收取过改装费。如此看来,英方是否会拿了中方改装型发动机的钱,而卖给中国民航的仍然是未改装的发动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方就应向英方索赔损失。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薛其珠先从外围做调查,掌握充分的证据。她和同事利用到英国监修两台斯贝发动机的机会,从该飞机制造公司总检验师那里证实了发动机故障与旧零件有关的猜想;她还了解到英方在维修发动机时,提出要将第五级叶片加厚处理。

而中国进口的斯贝发动机都是经过2848改装的,既然改装过,为什么还要加厚第五级叶片呢?这不是说明卖给中国民航的是旧货吗?

1984年9月18日,薛其珠代表中国民航正式向英方提出索赔要求。这一晚了13年的索赔要求,使英方大吃一惊。在谈判会上,薛其珠以自己掌握的大量材料和数据为依据,阐述了索赔的理由。并说:“我们认为,贵公司欺骗了中国民航,你们向中国民航收取了改装费,却把大量有设计缺陷的库存废叶片装入发动机,卖给了除英国航空公司以外的各国客户。用这种手法,你们把经济损失不光彩地转移到客户身上。”在中国民航有力的证据面前,该飞机制造公司不得不表示道歉,并同意用赔偿的方式,来解决该公司给中国民航在经济上造成的一切损失。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只有谋而后动,才能掌握主动。因此,“上兵伐谋”的思想关键在于一个“谋”。

成功的推销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彼知己”是战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在战争前是否对敌方有个充分的了解,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估,才能够清晰地预料到战争发展的方向,并由此制定出详细的战略。从而以最小的牺牲来获得最大的胜利。

克里曼特·斯通所在公司派了一批推销员去依阿华州西奥克城进行推销活动。一天晚上,他听到一位推销员抱怨说:“在西奥克斯中心出售商品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儿的人是荷兰人,他们讲宗派,不想买陌生人的东西。此外,这片土地欠收已达5年之久了。我在那儿已经工作了两天,却没有卖出一样东西。”

斯通对这件事考虑良久,决定第二天与这位推销员一起驱车前往西奥克斯中心。当他们到达那儿以后,首先进了一家银行。当时那儿有一位副经理、一位出纳员、一位收款员。20分钟内,副经理和出纳员各买了一份他们公司最大的保单——全单元保单。他们一个商店接着一个商店,一个办公室接着一个办公室地访问每个机构中的每一个人,有条不紊地兜售着他们的保险单。

一件惊人的事情发生了:那天他们所访问的每一个人都购买了全单元保单,没有一个例外。为什么在同一个地方,别人的销售都失败了,而斯通的销售却成功了呢?这主要是因为他对情况做了正确的分析,在了解销售对象的心理及处境的基础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他认为荷兰人讲宗派,正是销售成功的一个有利因素。因为如果你一旦将东西卖给一族中的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袖人物,你就能卖东西给全族的人。你首先所必须做的事情,就是把第一笔生意做给一位适当的人,哪怕是花费很长的时间或耗费很大的精力。

并且,这片土地欠收已经5年,人心惶惶,正是推销保险单的大好时机。因为荷兰人大多十分节约,做事认真负责,他们需要保护他们的家庭和财产。但他们很可能从没有购买过意外事故保险单,因为别的推销员也许与上述的那位推销员一样,知难而退,不了解客户的心理。如果保险单只收很低的费用,却能提供可靠的保护的话,那么它一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斯通清楚自己的优势,又了解对方的心态,知己且又知彼,因而一出马,就获得了成功。跟随他的那位销售员回到西奥克斯中心呆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取得了一定的推销成绩。他吸取经验教训,向斯通学习,在自己失败的地方成功了,并且在他以后的推销活动中也屡屡获胜。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决策制胜方略,它同样适用于经济领域。何谓“彼”?何谓“己”?从商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而言,所谓“己”,主要是指经营者自身所属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是全方位的,它涵盖了经营管理者自身的每一环节。所谓“彼”,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所有外在条件都属于“彼”的范畴;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彼”又可以特指经营管理的对象,即已有的客户和目标客户。只有清楚知道概念,才能真正有所针对性地开展行动,做到“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