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14

第14章 三十六计(13)

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李斯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现在,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

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以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案例】

阿根廷香蕉的真相

一间房子的梁柱如果被偷换,那么房子就会倒塌;一支军队的主力如果被偷换,那么这支军队就要垮掉。梁柱是事物的关键和要害,施计者首先要考虑到事物的“梁柱”,这等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然后趁人不备暗中调换。此计也常被精明的商人用来推广新产品,他们利用顾客的心理死角使其重新认识和接纳新产品。

吉诺·鲍洛奇被誉为“商界奇才”。他自幼出身贫寒,也正是贫寒的家境、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经商的天才。在鲍洛奇10岁时,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袭击了明尼苏达。父亲失业了,他只好利用课余时间在外面找工作。不久,他在杜鲁茨食品商大卫·贝沙的超市连锁店之一的食品店找到一份推销工作。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顾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贝沙注意到了这个出色的小伙子,把他调到杜鲁茨总店进行训练。

初到杜鲁茨总店,鲍洛奇的工作是卖水果,正在鲍洛奇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出色之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贝沙连锁店冷藏水果的冷冻厂起火了,等救火队员迅速将火扑灭时,发现有18箱香蕉已被火烤得有点儿发黄,香蕉皮上还有许多小黑点。贝沙将这18箱香蕉交给鲍洛奇,告诉他只要卖出去就行,价钱低些也无所谓。

接过这些香蕉,鲍洛奇犯难了:这可怎么办呢?谁会买这些难看的香蕉呢?如果卖不出去,贝沙先生又会怎样看我的工作能力呢?这棘手的任务该怎么完成呢?

尽管如此,鲍洛奇还是不得不将这些发黄的香蕉摆了出来,标上很低的价格拼命叫卖,但仍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来摊位前看一下,就又转身走了。虽然将价格降了将近一半,还是无人问津。无论鲍洛奇怎样解释这些香蕉仅仅是外表不好看,味道绝对可口,但还是没有人买。鲍洛奇喊累了,随手剥开一根香蕉,发现香蕉只是皮上有黑点,里面的肉一点也没有变质,相反,由于烟熏火烤的缘故,吃起来反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对了,就这么办!”他突发奇想,有了一个好的创意高兴得叫了起来。

第二天,鲍洛奇早早地摆出了水果摊,大声吆喝起来:“美味的阿根廷香蕉,风味独特,快来买呀,独此一家,过时不候。”

吆喝声吸引了不少人,他们围在水果摊前,盯着这些皮稍微发黄,还带着小黑点的“阿根廷香蕉”。但大家还是犹豫着。

“这真是阿根廷香蕉吗?”其中一人问道。

“当然是,”鲍洛奇肯定地说,“您肯定从来没见过。我敢保证,它的确与众不同,不信你尝尝。”鲍洛奇凭三寸不烂之舌,将“阿根廷香蕉”说得天花乱坠,然后又剥开一根香蕉递到那人手里。然后请他当众发表意见。

“嗯,的确与众不同。”那人尝后点点头对周围人说。尝罢,他掏出钱来要买香蕉。有这个人带头再加上鲍洛奇的鼓动,围观的人们也纷纷掏钱来买“阿根廷香蕉”,尽管它的价格比普通香蕉贵了近一倍。不一会儿,18箱香蕉被抢购一空。终于完成了贝沙先生交给他的任务,而且是圆满地完成,鲍洛奇自豪地笑了。没有人见过阿根廷香蕉的样子,于是鲍洛奇干脆“偷梁换柱”,把火烧过的香蕉说成阿根廷香蕉,反而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使本无人间津的香蕉却高价卖出,鲍洛奇的经商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偷换“概念”惩财主

“偷梁换柱”,指用偷换的方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偷梁换柱”的关键在于妙,妙到“偷”要神不知,鬼不觉,“换”要换得干净利落,天衣无缝。

从前有一个地主,他贪财吝啬,不仅将自己的钱财像守财奴一样牢牢守住,而且还总是敲诈周围村民的钱财。无论谁有一两件稍值钱的东西,他都想方设法地据为己有。村民们对他又恨又怕,但又拿他没有办法。

村子里有个聪明的小伙子,早已不满地主的所作所为,决心整整这个贪财的恶地主。

这天,小伙子提了三两油漆过河,被地主拦住了。

“你提的是什么?”地主问小伙子。

“三两漆。”小伙子说。

三两漆?地主眼珠一转,又开始琢磨了,把这三两漆骗过来,就可以刷刷我的钱柜了。想到这儿,他便冲小伙子说道:“你要过这条河吗?”

“是的。”

“这条河在我家门前,就是我家的河,要过我家的河就必须给我留下买路钱。”

“可是,我身上没带钱啊。”小伙子说。

“没带钱?你就把手里的漆当作买路钱留下吧。”不等小伙子开口,财主便把小伙子手中的三两漆抢走了。

正当财主提着三两漆在家中暗自得意之时,县衙里派人来传地主。

“为什么要带我去衙门?”

“去了你就知道了,别唆!”衙役说道。

就这样,地主被带到了县衙。

县官惊堂木一拍,指着地主怒声喝问:“大胆刁民,你是不是抢了这个小伙子白银三两八?还不从实招来。”

财主扭头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小伙子,哆哆嗦嗦地说:“我没有抢他的白银,我只拿了他三两漆。”

“三两七?三两七也是抢,本官命你把抢来的白银三两八还给这个小伙子。”

“不是三两八白银,是三两漆。”地主争辩说。

“三两八就是三两八,不要再 唆了!”县官一摆袍袖,怒斥地主。

就这样,小伙子不仅惩治了地主,而且赚了白银三两八。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译文】

强者慑服弱小者,要用警戒的方法加以诱导。威严适当,可以获得拥护。手段高明,可以使人顺服。

【浅析】

此计见于《红楼梦》第十六回:“凤姐道:‘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语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明朝兰陵笑笑生所著《金瓶梅词话》中有:“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此计的原意是表面上指着桑树,实际上是在骂槐树,不作正面冲突,而是间接地指明,其态度和情形介于批评与破口大骂之间。在兵书《三十六计》中,此计演绎成间接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

“指桑骂槐”可以用于弱小的对手,以警告和利诱的方式不战而胜;可以用于强大的敌手,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威慑他。在军事行动或者组织里,若纪律不严明、指挥不灵则犹如一盘散沙。此时可采用“指桑骂槐”的方法,抓住个别坏的典型从严处理,以杀一儆百、震慑全军。

【典故】

前汉时期,韩信在“明修栈道”时,先令将军樊哙、周勃二人,带领一万余人,限期3个月内修完栈道。但是,先前烧毁的栈道断断续续有300多里,地势险要,其修复工程非常艰难。

上万人日夜苦干了十几天,才完成了一小段。官兵们不知修栈道的真正意图,于是一片怨声载道。同时,韩信来到汉军的时间不长,他在军中威信不高,很多人对他就任大将军颇有不满;尤其是宿将樊哙,更是牢骚满腹,他大声骂道:“这么大的工程,即使用10万劳力,用一年时间,也是很难完成的呀。”

韩信见到如此状况,自己在军中的威严受到严峻挑战,并且,眼看工期要延长,从而会延误战机。于是,韩信断然决定,对樊哙、周勃等头领作出撤职处分。军中大震,再也没有怨气和消极怠工的现象,修复栈道的工程如期完成,也使得韩信的“暗度陈仓、奇袭关中”作战方略胜利在望。

【案例】

面包大王的严格规定

企业经营者在运用“指桑骂槐”的计谋时,关键在于抓住“严”的管理思想,严格劳动纪律,加强企业管理。采取严厉果敢的措施,使竞争对手屈服,使顾客拥护,使下属顺从,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此之外,“指桑骂槐”之计还被聪明的商人巧妙地运用于招徕顾客之中。

从厨房里闯出来的美国面包大王凯瑟琳·克拉克,标榜她自己的面包是“最新鲜的食品”,为了取信于消费者,她在包装上特别注明了烘制日期,保证绝不卖存放超过了3天的面包。

起初,这个规定给她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因为一种新产品上市,销路不可能马上好起来。存货一多,要严格执行“不超过3天”的规定就相当困难了。尤其是各经销店大都怕麻烦,虽然过期面包由凯瑟琳回收,但他们不愿天天检查,换来调去,而宁愿把过期的面包留在店里卖。

许多人还抱怨凯瑟琳未免太认真,一个面包放3天也坏不了,为什么非要3天换一次不可?

凯瑟琳认为,吃的东西,新鲜度是最重要的。只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信誉,自己的面包就一定不同于别人的面包,如此就成功了一半。

针对经销商方面的问题,凯瑟琳实行了一套新办法。由公司派人把烘好的面包用车直接送给经销商,并按地区排了一个循环表,每3天送一次,同时把经销店没卖完的面包收回。如果有的店不到3天就把存货卖完了,可以随时用电话通知,公司马上送货上门。

这样的做法,麻烦了自己,方便了经销商,但却使自己的原则“超过3天不卖”得以坚持实行,从而保证了上市面包的新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的凯瑟琳终于迎来了幸运女神的垂青。

一年秋天,一场大洪水导致了面包的紧缺。凯瑟琳公司的外勤人员由于没有接到特别的指示,照常按循环表外出到各经销店送刚烘制出来的新鲜面包和回收超过期限的面包。

一天,运货员开车从几家偏僻商店回收了一批过期面包。返程途中停在人口稠密区的一家经销店前时,车辆立刻被一群抢购面包者包围住了,人们提出要购买车上的面包。

运货员解释面包是过期的,不能卖给大家,但这被误解为想囤积居奇。人越围越多,几个记者也加入其中。

运货员被逼无奈,只得解释道:“各位先生、女士,请相信我,我们决不是想囤货投机而不肯卖,实在是我们规定得太严了。车上的面包全是过期的,如果老板知道我把过了期的面包卖给顾客,我就会被开除。因此请你们原谅。”

由于大家迫切需要面包,这车面包最后还是在双方的“默契”下,很快被“抢买”一空。

几位新闻记者将获得的这一独家新闻,着力渲染并登在报上,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凯瑟琳公司的面包新鲜,诚实无欺,给消费者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在这则面包风波中,凯瑟琳虽然有严格的规定,指责和禁止运货员违反规定,卖过期面包给顾客,实际是“骂”其他面包商的面包不新鲜。这就是巧使“指桑骂槐”妙计,树立起自己面包最新鲜的良好形象。对经常上当受骗的消费者来说,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正因为这一点,凯瑟琳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就把一个家庭式的小面包店转变为现代化大企业,年营业额从2万美元猛增到数百万美元。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原文】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译文】

宁可假装糊涂而不采取行动,也绝不假冒聪明而轻举妄动。要沉着冷静,深藏不露,就像雷电在冬季蓄势待发一样。

【浅析】

此计语出《说唐演义》第六十二回的标题“尉迟恭称疯魔”。

此计卦辞“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语出《易经·屯》卦。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坎上),震为雷,坎为雨,此卦象为雷雨并作,环境险恶,为事困难。《屯卦》的《彖》辞说“云雷,屯。”坎为雨,又为云,震为雷。这是说,云行于上,雷动于下,云在上有压抑雷之象征,这是屯卦之卦象。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这就如同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攻击,便出其不意而获胜。

“假痴不癫”,是一种麻痹对手、待机而动的计谋。此计的重点在一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假装不愿做,实际上却是不能做,或等待时机到了再去做。

【典故】

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邻近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勒索。

东胡存心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领们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国宝决不能轻易送给他们。匈奴单于冒顿却决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们都不服气,冒顿却若无其事。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竟然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嘛!”东胡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料定匈奴软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这正是冒顿单于求之不得的。

不久之后,东胡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忍让,这荒原又是杳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突然说道:“千里荒原,杳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当。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攻打自己,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哪里是匈奴的对手。战争的结局是东胡被灭,东胡王被杀于乱军之中。

【案例】

狡诈的促销术

顾客大多数都有占“便宜”的心理,精明的商人总是善于利用顾客的这种心理,大赚其钱。但是如何利用顾客的心理,使他们浑然不知而落入圈套呢?“兵不厌诈”的做法常常会帮助经营者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服装商德鲁比克兄弟二人开了一家服装店,他们的服务十分热情。每天,哥哥都站在服装店门口向行人推销。但是这兄弟二人多少有点聋,经常听错话。

有一次,两兄弟中的一个十分热情地把顾客请到店中,反复介绍某衣服如何如何好,一番介绍后,顾客问道:“这衣服多少钱?”

“耳聋”的哥哥德鲁比克把手放在耳朵上问道:“你说什么?”顾客又高声问一遍:“这衣服多少钱?”

“噢,价格吗,待我问一下老板,十分抱歉,我的耳朵不好。”他转过身去向那边的弟弟大喊道:“喂!这套全毛衣服卖多少钱?”

弟弟德鲁比克站了起来,看了顾客一眼,又看了看服装,然后回答说:“那套嘛,72元。”

“多少?”

哥哥回转身来,微笑着对顾客说:“先生,42元一套。”

顾客一听,赶紧掏钱买下了这套“便宜”的衣服走掉了。

其实,德鲁比克兄弟谁也不聋,他们是以“聋”来促销的。他们抓住了顾客贪图小便宜的心理,成功地运用了“假痴不癫”的计谋销售了自己的产品。但是此计若是屡屡运用或者是恶意出售产品,在以“诚信为本”的商战中肯定会自食恶果。

大智若愚守诚信

在现代商战中,是不是每次都非胜不可呢?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定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下看到有利条件,才能增强信心;在顺利情况下看到不利因素,才能消除祸患。日本的麦当劳代理人藤田就是这种“智者之虑”的代表人物,他曾巧妙地运用过“假痴不癫”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