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15

第15章 三十六计(14)

1968年,美国的油炸食品公司希望通过藤田,在日本订购300万只刀叉,藤田十分高兴,双方一拍即合。

但在即将交货之前,藤田才发现工作的进度太慢了,根本无法如期交货。而对方是犹太人,非常重视信用,如无法如约交货,将使藤田信誉扫地。在此情况下,藤田要求工厂赶工。

交货日期预定9月1日,地点是芝加哥。依照进度,8月1日就该装船出海了,然而船运已来不及了,藤田只好采取下下之策,包下波音七○七飞机,将产品空运至芝加哥。

这笔生意显然是亏损了,但至少守住了信用。因为犹太人绝不会给不守信用的人第二次机会的。

藤田的作风,赢得了对方的肯定,购方在第二年将订购数量增加到600万只。虽然这次藤田加倍小心,但进度还是慢了。权衡一下利害关系,藤田再度包下七○七飞机空运货物。

虽然这两次交易藤田都亏本了,但由于信用良好,反而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那就是获得美国麦当劳汉堡包的总销售权。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原文】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译文】

故意露出破绽,给敌人提供方便条件。诱使敌人深入我方阵地,然后切断其前应与后援,使其陷入绝境。敌人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必遭祸患。

【浅析】

《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之说。《孙子·九地篇》:“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此计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诱敌“上屋”,是实施此计的关键。一般来说,可以诱骗的对象有四种:一是贪而不知其害者;二是愚而不知其变者;三是急躁而盲动者;四是情骄而轻敌者。

接下来安放梯子也有很大学问。对性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伏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敌中计。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予方便。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上屋抽梯”与“关门捉贼”有相同之处,都在于一个“诱”。不同之处是,“上屋抽梯”是诱使敌人进入圈套,形成束手就擒或者骑虎难下的情势;“关门捉贼”更加侧重敌方被我方围困的情势后所采取的行动。两计常常连用。

【典故】

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琦,不喜欢长子刘琮。刘琮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

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便给讲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只得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要尽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用有毒的食品将太子送来的食品更换了。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说道,这膳食从外面送来,最好让人先尝尝看。于是命左右侍从尝一尝,刚刚尝了一点,侍从倒地而死。晋献公大怒,大骂申生不孝,阴谋杀父夺位,决定要杀申生。申生闻讯,也不作申辩,自刎身亡。

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案例】

洛克菲勒的贷款圈套

“上屋抽梯”运用于商业,关键在于:用利益去引诱对方,安置好梯子,待对方顺梯上了屋即可抽梯,让其陷入困境,从而搞垮对方,我方则可以从中捞取好处。

德国人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后,定居在密沙比。他们无意中发现这里原来是一个丰富的铁矿区。于是,他们用积蓄成立了铁矿公司,专门开采密沙比的铁矿石。

洛克菲勒对密沙比铁矿区垂涎三尺,但由于晚来一步,只能眼睁睁地盯着这块肥肉,等待时机。

187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银根告紧,梅里特兄弟因贷不到款而陷于困境。突然有一天,本地牧师劳埃德先生登门拜访。梅里特兄弟忙恭恭敬敬地把牧师请进屋,视为上宾热情款待。在言谈中,牧师了解到了梅里特兄弟的难处,很热情地说:“我的一位朋友是大财主,看在我的面子上,他一定会借给你们一笔巨款。”梅里特兄弟不知怎么感谢才好,于是双方立下这样的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立字为证。”梅里特兄弟为不费吹灰之力便借到如此低息的贷款而感到欣喜。

过了半月,劳埃德牧师突然来到梅里特家。一进门,他就严肃地说:“我的那位朋友是洛克菲勒,他让我马上索回借给你们的42万元。”

两兄弟早已把这笔钱投在矿产开发上,眼下怎么能拿出这么多的钱呢?就这样,他们被逼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原告律师雄辩地说:“借据上写得很清楚,梅里特兄弟借的是考尔贷款。什么是考尔贷款?考尔贷款就是贷款人随时可以索回的贷款,故其利息低于一般贷款利息。法律规定,借款人或者立即还款,或者宣布破产,两者必居其一。”

梅里特兄弟是德国移民,英语不很精通,如何知道什么是考尔贷款。事已至此,两兄弟只好宣布破产,将矿产作价52万元卖给洛克菲勒。几年后,钢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洛克菲勒便以1941万元的价格将密沙比铁矿卖给摩根,而摩根还觉得做了一笔划算的生意。

曹玮智败西夏兵

故意露出破绽,或者给敌人提供方便,从而诱惑敌人,使敌人误入圈套、陷入绝境。这样我方就拥有了易胜的条件。军事上的“上屋抽梯”,是指诱敌深入,阻敌援兵,断其退路,使其束手就擒的策略。

北宋初年,西夏人经常侵犯边疆。一次,西夏军队又来骚扰,渭州知州曹玮领兵出战,打败了敌人。看到西夏兵逃远了,曹玮命令士兵赶着敌人丢下的牛羊,抬着敌人丢下的辎重慢慢地往回走。西夏军队逃出几十里后,得到探马关于宋兵的报告,西夏主帅认为曹玮贪图财物,行动迟缓,队伍涣散,掉头袭击宋兵,必然大获全胜。

曹玮听说西夏人又折了回来,仍叫部队缓慢行进。部下很担心地劝他说:“把牛羊和辎重丢下吧,带着这些累赘,部队行动不灵活。”曹玮对这种劝告毫不理睬,直到走到一个地形有利的地方,才命令部队休息,等待敌人的到来。

西夏军队逼近的时候,曹玮派人通知西夏主帅说:“你们远道而来一定很疲劳,我们不想乘人之危,请你们的人马先休息,然后咱们再开战。”西夏人已经精疲力尽,听到曹玮这话异常高兴,都坐下来休息,过了好久,双方才击鼓交战,结果曹玮的军队毫不费力就把西夏人打得狼狈逃窜。

曹玮的部下对这次战斗轻易取胜感到难以理解。曹玮解释说:“我让大家赶着牛羊,抬着辎重,做出队伍涣散的样子,目的是为了诱骗敌人,把他们再引回来。敌人走了很远再折回来袭击我们,差不多走了一百里地。这时,如果我们马上开战,他们虽然很疲惫,但士气仍存,战局的胜负很难确定。我先让他们休息,走远路的人一旦停下来休息,就会腿脚肿痛,精神松懈,没有了战斗力。我就是用这种方法打败西夏人的。”

曹玮故意露出破绽,让敌人以为有机可乘从而长途追击,却不知这正是曹玮请其“上屋”的计谋;等待敌兵追到,曹玮提出暂且休战,不知不觉就“抽”掉西夏兵的“士气”这个“梯”,从而使其丧失了战斗力。这样的情势下必然形成了曹玮“易胜”的有利条件。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原文】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译文】

借助别人的局面布成有利的阵势,兵力虽少,但气势颇大。鸿雁在高空飞翔,全凭其丰满的羽翼助成气势。

【浅析】

“树上开花”是由“铁树开花”一词转变而来。《碧严录》:“体去歇去,铁树开花。”另见于《王镜日·洵年镜》:“俗谚见事难成日须铁树开花。”

“树上开花”之计,是混淆视听而达到预期目的的谋略。在此计中,“树”指那些被借来张势的东西,它可能是别人的声势,可能是别人的力量,也可能是客观的态势。运用“树上开花”之计,首先要精心选择好“树”,其次要巧妙布置好“花”。

【典故】

张飞是一员猛将,其实他也是一个有智谋的大将。刘备起兵之初,与曹操交战,多次失利。刘表死后,刘备在荆州,势孤力弱。

这时,曹操领兵南下,直达宛城,刘备荒忙率荆州军民退守江陵。由于老百姓跟着撤退的人太多,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慢。曹兵追到当阳,与刘备的部队打了一仗,刘备败退,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在乱军中被冲散了。刘备只得狼狈败退,令张飞断后,阻截追兵。

张飞只有二三十个骑兵,怎敌得过曹操的大队人马?那张飞临危不惧,临阵不慌,顿时心生一计。他命令所率的二三十名骑兵都到树林子里去,砍下树枝,绑在马后,然后骑马在林中飞跑打转。张飞一人骑着黑马,横着丈二长矛,威风凛凛站在长板坡的桥上。追兵赶到,见张飞独自骑马横矛站在桥中,好生奇怪,又看见桥东树林里尘土飞扬。追击的曹兵马上停止前进,以为树林之中定有伏兵。张飞只带二三十名骑兵,阻止住了追击的曹兵,让刘备和荆州军民顺利撤退。

【案例】

白兰地的借势战略

“树上开花”之计给现代的经营者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谋略思想,那便是造势。“善战者,求之于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企业的信誉、产品的声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善于利用各种媒介来大造声势,对产品作适时、贴切、广泛、生动的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达到市场促销的目的。

法国的白兰地酒在国内和欧洲畅销不衰,但难以在美国市场大量销售。为了打进美国市场,白兰地公司耗资数万专门调查美国人的饮酒习惯,制定出各种推销策略,但因促销手段单调,始终收效甚微。

这时有一位叫柯林斯的推销专家,向白兰地公司总经理提出一个推销妙法: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67岁寿辰之际,向总统赠送白兰地酒,借机扩大白兰地在美国的影响,进而打开美国市场。

白兰地公司总经理采纳了这个建议。公司首先向美国国务卿呈上一份礼柬,上面写道:“尊敬的国务卿阁下,法国人民为了表示对美国总统的敬意,将在艾森豪威尔总统67岁生日那天,赠送两桶窖藏67年的法国白兰地酒。请总统阁下接受我们的心意。”然后,他们把这一消息在法美两国的报纸上连续登载。仿佛平地一声惊雷,白兰地公司将向美国总统赠酒的新闻成为美国千百万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赠酒那天,白宫前的草坪上热闹非凡。四名英俊的法国青年身着法兰西宫廷侍卫服装,抬着礼品缓缓步入,人群中顿时欢声雷动,总统生日庆典变成了法国白兰地酒的欢迎仪式。

从此以后,争购白兰地酒的热潮在美国各地掀起。一时间,白兰地酒频繁地出现在美国的国家宴会、家庭餐桌上。

艾伦借题发挥当选议员

“树上开花”之计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活动中,在很多媒体节目中更会时时爆出炒作的新闻。他们正是借助了别人的“势”为自己利用,或者是媒体、或者是名人、或者是话题,经过精心的伪装,看上去真的是那么一回事,从而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约翰·艾伦是一位美国国会议员,以富于幽默感而闻名。他入选议员时就是因几句幽默的话而获得最后的胜利。

当时,艾伦的竞争对手是大名鼎鼎的陶克。陶克曾是南北战争中北军的将领,并任过数届国会议员。

在竞选演说时,陶克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说:“诸位同胞也许记得,17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带兵与敌人进行过一场血战,如果诸位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没有忘记吃尽苦头为国家带来和平的人,请投我一票吧!”

选民们显然被陶克的话打动了,他们高呼:“我们要陶克!”正当陶克自认为稳操胜券时,艾伦登台发表演说:“女士们,先生们,陶克将军在那场战斗中的确立了战功。但是,胜利是由战士的血凝成的。当时,我是陶克将军手下的一名小兵,代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当他在营房安睡时,是我携带武器保护着他。诸位若是同情陶克将军,请投他的票好了;如果同情我,就投我的票,我一定不会辜负诸位的信任!”

艾伦的这一席话略胜陶克一筹,说得选民口服心服。结果,艾伦当选为议员。

艾伦的策略就是“树上开花”,这棵“树”就是陶克。他借陶克的功劳顺势而上,把自己说得比陶克更加劳苦功高。这是艾伦取胜的重要原因。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译文】

乘着空隙插足进去,设法控制敌人的要害,这必须循序渐进。

【浅析】

此计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古人十分重视“反客为主”之计。《十一家注孙子》中说:“我先举兵,则我为客,彼为主;为客则食不足,为主则饱有余,若夺其蓄积,掠其田野,因粮于敌,馆谷于敌,则我反饱,彼反饥矣,则是变客为主也。”

“反客为主”是斗争中的一个最高原则,即争取到战争的主动权,就能控制大局,被动始终只能任人摆布。一般来说,深入敌国者为“客”,本土防御者为“主”。“反客为主”就是寻找敌人的防御漏洞,乘机插入敌人的腹地攻其要害,控制敌方的指挥系统。

循序渐进是实施此计的要诀,其演变的步骤为:一、争取到“客”的地位;二、善于发现敌人的防御漏洞;三、看准时机慢慢渗透、乘机插手;四、掌握最终的控制权;五、吃掉“客”家,成为“主”家。

【典故】

袁绍和韩馥,应当是一对盟友,当年曾经共同讨伐过董卓。后来,袁绍势力渐渐强大,总想不断扩张,他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十分犯愁。老友韩馥知道情况之后,主动派人送去粮草,帮袁绍解决供应困难。

袁绍觉得等待别人送粮草,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他听了谋士逢纪的劝告,决定夺取粮仓冀州。而当时的冀州牧正是老友韩馥,袁绍犯顾不了那么多了,马上下手,实施他的锦囊妙计。

他首先绘公孙瓒写了一封信,建议与他一起攻打冀州。公孙瓒早就想找个由头攻占冀州,这个建议,正中下怀。他立即下令,准备发兵攻打冀州。

袁绍又暗地派人去见韩馥,说:公孙瓒和袁绍联合攻打冀州,冀州难以自保。袁绍过去不是你的老朋友吗?最近你不是还给他送过粮草吗?你何不联合袁绍,对付公孙瓒呢?让袁绍进城,冀州不就保住了吗?

韩馥只得邀请袁绍带兵进入冀州。这位请来的客人,表面上尊重韩馥,实际上他逐渐将自己的部下一个一个似钉子扎进了冀州的要害部位,这时,韩馥清楚地知道,他这个“主”被“客”取而代之了。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只身逃出冀州去了。

【案例】

班超先发制人灭匈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