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男人健康养生方案
21462600000017

第17章 孔子对心理养生的十大启示

第一,孔子的人生观对心理养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孔子强调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在当今社会,对心理素质的铸造很有帮助。

在思想上,他忧国忧民;在学习上,他“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事业上,他强调“三十而立”,“克己复礼”;在意志上,他认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品德上,他强调“义”,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伦理观念;从心理互动而言,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的品质,为他铸造强有力的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所以当孔子和弟子们在列国遭受到围困、断粮的打击时,他毫不畏惧,而且弦歌不断。

人若有了大志,就像筑起了心理健康的坚固堤坝,对各种冲击都可以应对自如。

第二,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而不是避世

孔子主张走向社会、走向人生,而不是消极避世,这对促进人与社会的融一有很好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良好心态的基础,所以儒家主张积板投入社会无疑是促进人与社会的融一,增进入与人之间的感情的良方。

孔子的积极人世观启示我们只有勇敢地直面人生,直面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而对现实的适应力也就能逐渐增强。

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考验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试金石。

第三,孔子的仁爱观对心理养生也有重要启示

仁爱,是孔子品德的最高境界,孔子高度强调爱人就是要关爱他人,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的品德境界。关爱他人,是人与社会融一的良好基础,人与社会融一了,心理也就健康了。

孔子的仁爱忠孝观对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很大的好处,包括君臣关系、父子关系、亲子关系,借鉴于现代则有利于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亲子之间、邻里之间的和谐。

第四,孔子强调孝道,对家庭和谐及老人心理健康有重大启示

孝道,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高尚情操。

我们这里强调的孝,是指孝敬父母,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忠君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提并论。子女不仅有赡养父母的职责,更应有敬爱父母的道德,孝敬父母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

孝道对老人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父母晚年能不能快乐、能不能健康与子女孝敬与否有密切关系。所以子女不孝多是老年人自杀的罪魁祸首,反之,有子女孝敬的老年人多健康长寿。

第五,孔子重视“礼”,对和谐社会有重大启示

礼是人与社会和谐的金桥。面带笑容是社会和谐的表现,孔子提倡的礼是“克己复礼”,就是强调要有自制,只有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约、自制才能达到“克己复礼”。

其次,孔子还告诫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著名警语告诫人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去做,否则是不道德的。也告诫人们要善于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再次,孔子认为只有多为别人着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达到良好的蜿界,人也才能有好心情,也才能活得健康快乐。

第六,孔子“仁者寿”对心理养生的启示

就是说人要有仁德,才能长寿。

那么,仁是什么意思?我用《论语》中孔子对学生问题的解答来说明。

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樊迟,一天,他问孔子:“老师,您总教导我们为人要仁,请老师讲讲仁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就是要关爱别人,这是多么崇高的人生观。

关爱别人,包括关爱邻里、单位的人。比如一个社区里、小区里,如果大家都能友好相处,互相关爱,那么人人心里自然快乐,当然对健康长寿有益。

所以我们还原“爱人”的本来理念,就是人活在世界上要为大多数人而活着,而不是只为自己和只为自己的小家活着,这样才能达到健康的最高境界。

第七,孔子酷爱音乐,音乐也是孔子养心的重要法宝

孔子一生重视乐,在他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他都不忘音乐,比如他和他的弟子们在游说列国时被围困,断了粮,但他不仅不悲观,而是鼓瑟而歌,悲愤的乐声唤起了弟子们的激情,足见孔子对音乐感染力的重视。

孔子第一个把乐列为六经之一,并把乐和礼并列,当他看到鲁国“礼崩乐坏”时,悲愤得痛不欲生。孔子把“尽善尽美”作为音乐的最高标准。

孔子认为音乐能激励人生,增强意志,对坚定人的心理素质很有裨益,他在齐国听了《大韶》乐曲后竞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

一曲健康上进的音乐,就像给颓废的人注射了一支强心剂。

第八,孔子人生“三戒”对心理养生的启示

“三戒”是对人生欲望膨胀的警戒。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

年轻时,血气未定,不能迷恋于色,而要奋发学习。

壮年时,血气方刚,不要太争强好斗,而要量力而行,否则不利身体健康,尤其心理健康容易出问题。

老年时,血气已衰,就不要太贪恋得失,所以戒之在得。

孔子的三戒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汉代刘向的“三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乘烛之明(《说苑·建本》)。

再结合孔子的人生旅程,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就是说,30岁开始已步人中年,事业上就应该开始追求成就了。40岁各方面都成熟了,不会再受欺骗0-50岁就应该警惕健康状况,知天命,就是要量力而行了。

我们都知道中年时,捉弄人的往往是心理高压,而到了老年,威胁我们的就主要是身体健康问题了。所以在青、中年时要多用加法,就是各方面都可以增加,而到了老年,就应用减法,这就是孔子“三戒”中所告诫的,老年要戒所得。

第九,孔子的君子胸怀是当今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养生的良方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

有道德修养的人,心怀广阔,乐观豁达,身体自然健康。反之,缺德之人每天只是妒忌别人,看着别人不顺眼,胸襟狭窄,郁郁不乐,或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所以小人的乐是不健康的乐,对自体无益,自然长寿不了。

孔子一生爱国、爱他人,最典型的是关爱他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他爱他们如父爱子,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形成的团队战胜了一切困难,包括孔子办学时贵族的打击,游说列国时遭遇的挫折等。

第十,孔子的中和之德,对心理养生的重要启示

孔子提出“过犹不及”,即认为太过和不及都不好,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儒家把它叫做中庸。中,就是持中,正如宋代大儒朱熹说:“中庸,不偏不倚”,也是说中庸指适中,是保护心理健康的根本。

中和之德,启示了什么事都要适度,包括心理紧张度也必须适度。

适度的紧张是成功的前提,但必须是适度,过分紧张或过分松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事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