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男人健康养生方案
21462600000016

第16章 沏一壶香浓的养心茶

世只知有劳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为病,正不少也。逸乃逸豫,安逸之所生病,与劳相反。

——清代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和谐是心理养生的最高境界

《周易》有一句名言:“保合太和……万国咸宁”。

“成”就是“都”、“全部”,是博大、包容的意思。《周易》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也就是这个道理。

“和”的含义是和谐、中和、谦和、和美。

“保合”是保持住和谐的状态,“太和”是最高的祥和状态。

“保合太和……万国咸宁”意思是只要保持住最高的和谐状态,社会和美,天下所有的国家就都能安宁了。

怎样才能做到社会和谐?

第一,人人都要宽容。《周易》提出“君子以容民畜众”,就是说只要人与人之间互相宽容,社会才能少矛盾,才能和谐。

第二,人人都要谦和。《周易》提出“和为贵”,就是人以和为珍贵,《周易》提出“君子以虚受人”,就是说每个人都要互相谦让,不要互相攻击才能很好相处。

第三,人人都要与时代同步。《周易》强调“与时偕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

《周易》思想是心理养生取之不竭的源泉,它强调“天人合一”,换句话就是强调人与环境相处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社会、与家庭、与他人都可以在整体上着眼去看,都是整体的,所以和谐。人既要顺应天时,更要与时代合拍,这样才能和谐。

社会和谐是心理和谐的前提,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保证。

自强是心理养生的盾牌

“自强”就是依靠自己,奋发图强

我们讲养心,讲心理的保健调养,也是一样的要“自强”。

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把打开自己心锁的钥匙,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打开心锁要靠自己。可以说“自强”是养心的最根本条件。

“自强不息”就是强调要不停、不断地“自强”。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大多数人都有坚强的意志,都应该做到自强不息。

我们中国有句话“哀莫大于心死”,是说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心死”,心死是什么状态?就是绝望,完完全全地没有一点动力了,比身体的死亡还令人悲哀。只要心活着,一切都会有希望。“自强不息”的人总是能看到希望的灯塔,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就是“不息”,就不会“心死”。

心理自救的实质就是“自强不息”

第一,自强心。相信自己能战胜困难,克服一时的不顺,这是自强的基础。

第二,意志坚定。不怕陷入低谷,不伯陷入困境,有一股子“不息”的韧劲儿。

第三,适应力。适应力是“自强不息”的条件,不顾条件地“蛮干”不是好办法,需要去适应。生物学有一句名言叫做“适者生存”,就是指自然淘汰是无情的,只有适应力强的人才能战胜困难。

具备上面三点的,表明这个人的心理素质好,意味着他能战胜自我,摆脱困境,当然也包括心理困境。

自强才能自救,自救先要自信。

厚德是健康心理的沃土

《周易》里有一句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名言,叫做“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就是指人要有宽厚的品德,具体来说就是要谦虚、坦荡、仁爱。要谦虚,谦虚是厚德的主要内容。《周易》说要做谦谦君子,就是要有礼貌,既要讲外表的礼仪之谦,更要讲内在的谦和。《周易》提出“满招损,谦受益”,也讲人要谦虚,谦虚才能厚德。

要坦荡,指为人要胸襟坦荡。《周易》说的“履道坦坦”就是指做人的胸怀。

人有容人爱人的胸怀,心才有天地一样的广阔。

厚德还要讲仁爱。“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人的心胸要像大地一样宽广丰厚,要能容人,还要能体谅人。

做人如能像《易经》所言的“厚德载物”,那么,有如此大志,如此胸襟的人,怎会有什么心理阴影呢?

第三.孔子对心理养生的十大启示

前面我已讲过,心理健康蕴含三个因素:第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第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三,人自己身心的和谐。

《论语》中所强调的人与社会的和谐,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孔子是遭受心理创伤最多最重的人

孔子的一生遭受到许多重大的心理创伤,如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颜回早逝、子路之死……孔子都承受住了;又如政治上的壮志难酬,周游列国时政治主张不被采用,晚年对礼崩乐坏的悲愤..孔子也都经受住了,而且愈来愈坚强。

孔子的一生告诉了我们,要有钢铁般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如果一个人连他到底为什么活着都不知道,没有信念,没有奋斗目标,那么他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