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说文解艺
21449600000041

第41章 多面蔡仪(4)

有一次,蔡仪先生同夫人谈到苏曼殊,因为有人将他同曼殊比较。蔡仪先生说:“像曼殊那样的心情我是没有的,我的小说《先知》、《旅人芭蕉》,都老老实实依照事实描写,我也想过,浪漫主义一点吧!写了《绿翘之死》,从鱼玄机的角度设想绿翘如何如何,甚至大胆写了一点色情,终于还是写不下去,后来又想自然主义地如实描写,又写了一个《混合物的写生》。结果是不成功。只能老老实实一笔一划地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忽然发现了文学蔡仪--小说家蔡仪。这真是现代中国文坛一件值得说道的事情。

但是,在中国现代和当代叫得最响的还是那个进行抽象思维的学者蔡仪,理论家蔡仪,美学家蔡仪。

美学家蔡仪

蔡仪先生的理论活动、理论着作,根本上说是美学活动、美学着作。除了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写了少量的史学论文,五十年代初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之外,他的所有理论着作,都可以说是美学着作。他的第一本专着,四十年代初写的《新艺术论》,是艺术哲学,按今天的说法,是“文艺美学”。它是从哲学和美学角度谈艺术问题的,而且最后归结到艺术的美是什么的问题。蔡仪先生在解放后五十年代写现实主义问题论文和其他论文,以及《文学知识》;六十年代主编《文学概论》等等,都可以归结到“文艺美学”这个大范畴里面去。

蔡仪的文艺美学思想,用一句话概括: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石,阐述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或认识,而其特性,则是形象的反映或认识;艺术的最高成就,则在于真实地反映现实,要达到现象的真实和本质的真实,个别性的真实和普遍性的真实,要用个别性反映普遍性,也即创造艺术典型。这个思想几十年一以贯之,从未动摇过也未改变过。如果有些许变化,那也万变不离其宗。在蔡仪看来,真实性、典型性,至高无上。直到一九七八年同他女婿汤龙发谈《红楼梦》研究时,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二十多年来把《红楼梦》吹得神乎其神,不免讨厌。解放以来,论《红楼梦》的当不下千篇,有哪一篇真能从它反映历史的真实到如何程度这点来立论的?只想把几个空洞的概念去硬套,那是毫无意义的,如说什么‘写了阶级斗争’啦,写了盛衰啦,试问亿万卷的史书,政论文或时论文,不都写阶级斗争吗?难道《红楼梦》因此就是好得不得了吗?”另,一九八七年底博士生吴予敏送给他一册印有郎世宁画幅的挂历,曾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喜欢郎世宁的画,他画的花、鸟都比现实的花鸟美。我不喜欢中国的写意画。”为什么喜欢郎世宁而不喜欢中国写意画?这与蔡仪先生的文艺美学主张有关。郎世宁的画,如事物本身那个样子反映事物,甚至比原物还美;而中国写意画,则往往变了形。不管这个看法你同意不同意,但这是蔡仪先生的主张,也可以说是蔡仪美学的特点。

蔡仪看起来十分完整、十分庞大的文艺美学体系,就是以此为骨架建筑起来的。请看《新艺术论》的章节内容:第一章“序说”,谈艺术与现实、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技术、艺术的特性,中心是概说艺术认识现实和如何特殊地认识现实。第二章专讲“艺术的认识”,先是一般讲认识是现实的反映(哲学认识论);其次讲艺术是认识之一种;再次讲艺术认识到特殊性。第三章“艺术的表现”,讲认识之后要表现出来,而艺术表现则是艺术认识的摹写和传达;并且谈了艺术表现代技巧。第四章讲艺术相关诸属性: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以及个性、阶级性、时代性、永久性等等。仍然是围绕唯物论艺术认识、艺术反映来谈的。第五章“典型”,谈“现实的典型与艺术的典型”,“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正的典型与负的典型”。第六章“描写”,专讲艺术表现的。第七章“现实主义”,给于现实主义全面解说,与苏联学者不同:现实主义不只从文艺复兴时起,而是有“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后,第八章“艺术的美与艺术评价”,与“新美学”接上了。

这个体系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它写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出版于一九四二年末。不信,你翻翻前前后后的同类着作,比较比较看看。

与蔡仪自己的着作比较,历史地看,它的价值远远高于《文学概论》。

这部书在当时反响很好。王琦回忆说:“蔡仪对郭老十分敬重,以师事之。一九四二年秋,他的《新艺术论》脱稿后,曾送郭老审阅,郭老看后大为赞赏,在一次文委会全体同志参加的周会上,郭老说,我们这里有一位埋头苦干的同志,默默地写出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着作《新艺术论》,这位同志就是蔡仪。郭老还推荐《新艺术论》,希望大家读一读。”(王琦:《蔡仪同志二三事》)

蔡仪先生解放后的文艺美学论文,如论现实主义问题、典型人物问题等等,还有主编的《文学概论》,大都贯彻了《新艺术论》中的思想。思维更缜密了,更纯熟了,有时加进更多意识形态内容和政治性内容。别的,变化不大。

四十年代的《新美学》,标志着蔡仪一般美学研究的开始。《新美学》的具体内容,大家都很熟悉,不用多讲。他的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美在典型说”。他认为,美的东西即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即事物的典型性:“总之美的事物就是典型的事物,就是种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显现者。在典型的事物中更显着地表现着客观现实的本质、真理,因此我们说美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真理的一种形态,对原理原则那样抽象的东西来说,它是具体的”;也就是说,美应该与自然界以及社会事物个别性和普遍性相联系,而且涉及个别与种类的关系。“典型的种类中的典型的个别,是高级的典型的事物,最高级的美的事物。”也许还应该特别注意蔡仪先生《新美学》中关于美的种类和美感种类的独特提法。关于美的分类,他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依事物之构成状态,可分为单纯现象的美(简称单象美)、完整个体的美(简称个体美)和个体综合的美(简称综合美),相应的,艺术种类也有单象美的艺术、个体美的艺术和综合美的艺术--虽然蔡老后来作自我反思时观点有所改变,但这提法在当时却令人耳目一新。二是依事物的产生条件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关于美感种类,蔡仪先生分为“雄伟的美感和秀婉的美感”,“悲剧的美感和笑剧的美感”。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雄伟”(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谓“崇高”)和“秀婉”(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谓“优美”)不是美的种类,而是美感的种类。即它们不是客观范畴,而是主观范畴。而且蔡仪先生还强调现实美和艺术美所引起的美感差异:现实美多引起秀婉的美感,而艺术美则多引起雄伟的美感。该书出版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日《中央日报》第八版《书林平话》第三十期发表一篇评论文章,至今不知作者何许人。论者评道:“这书有它的新体系,无论这用新的方法所阐发出来的路线是正确抑疵谬,但至少对于旧美学的若干矛盾问题是解决了,故而这一册书是从破坏入手的。破坏了旧的美学系统,于是采建立新的系统,而处处可以发现在破坏的一方面优于建设的一方面,这是任何新科学的必然途径、必然性质。综观全书,很多精彩的新见,尤其是批判方面确能使徘徊于旧美学圈子内的读者看到些曙光。可是作者也有他的幼稚、未成熟甚至于仍带有观念论的色彩处,如关于事物的典型性,作者还不能充分地从客观的根据去剖析,又如关于美感的种类整章,不过略为修正一些旧的解释等,未能使读者满意。然而对于美学的论说,这书已进步得多。并且借此还可以看出美学此后大概都发展的路向。”这个评价是客观的,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而迄今为止对《新美学》作出客观而公允评价的,是吴予敏。他在《美学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一书中指出《新美学》的四个特点:一是它始终奉行战斗的唯物主义立场;二是它作为独立的学者个人着述,不是出于某种指令而始终坚持讲自己的话,因此其个人立场和风格很鲜明;三是它以恩格斯和列宁所阐述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为哲学基础;四是崇尚客观真理,崇尚理性主义,而且其理路更接近西方的罗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而与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天人合一传统不相吻合。

五十年代,蔡仪先生有《唯心主义美学批判集》,申说自己的观点,文章写得勃勃然有生气。

七、八十年代有《新美学》改写本。并且主编了《美学原理》。《新美学》改写本,蔡老自己非常重视。历时近二十年。第一编“叙伦”,增加了美学史回顾和批评性、论辩性文字。第二编“现实美论”,反复地、深入地阐发他的唯物主义美论。第三编“美感论的哲学基础”--为了说明美感是美的反映、认识这个唯物主义原理,蔡仪先生特别增加了“哲学基础”部分的分量。第四编“美感论”。蔡仪先生关于美感的论述是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的,而且较之其他美学派别,花的气力要大些,也深入些。第五编“艺术总论”。

《新美学》改写本可谓煌煌巨着,是其晚年着作,是对一生美学思想的修订、总结、“定稿”。在《新美学》改写本中,其一贯的美学思想观点更加精致化了,更加深化了;表述得更充分、更纯熟了;某些思想也有进展。然从另一角度说,其美学思想、美学体系却没有根本上的实质性的发展,而且又加进去一些意识形态的批判内容--依学生看,意识形态色彩本应淡化才好,愈淡化愈好。

有一点也许应该注意到:再,蔡仪很不喜欢“审美”这个词。他几乎不用,也不喜欢他的学生用,上面已谈到。他认为,这是他的唯物主义原则。

蔡仪先生的美学,是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坚如磐石,雷打不动,一以贯之,几十年如一日,坚守阵地。像蔡仪先生具有如此坚忍不拔的学术立场者,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没有第二人。

我想起蔡仪先生在他的小说《先知》中所创造的卞和。那是个殉道者形象,为他所认定的真理殉道。

蔡仪先生就是一个美学殉道者,为他一生苦苦追求和维护、并献出他整个生命的唯物主义美学殉道。

我认为蔡仪先生的美学贡献是巨大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美学革新者--当时他是中国最激进、最先进的美学家;

中国美学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建者;

中国现代美学的系统、完整体系的第一位构想者和实施者。

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永远镌刻着蔡仪先生的名字。

(二零零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上的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