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仪表堂堂:精英人士必知的77条礼仪规范
21389300000018

第18章 我们的“生物圈”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领空,叫做“生物圈”。一旦异物侵入这个范围,就会使其感到不安并处于防备状态。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索默经过观察与实验认为,人和一般生物一样,也具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它像生物的“安全圈”一样,是属于个人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想侵犯他人的空间,同时也不愿意他人侵犯自己的空间。双方关系越亲密,相互的距离就越短。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银行的窗口外一米处都画着一条横线,就是“一米线”。它的作用是什么呢?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了,是为了保持第二个客户和前面的正在办理业务的客户的距离,也就是为了保护前面的客户的隐私。

有了这条线,你尽可以放心拿出你的钱包,不会有双好奇的眼睛在距你20厘米的地方虎视眈眈地看着你。这种和国际接轨的做法,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人和人保持适当距离的重视。

那么人们在生活中,对自己的个人空间要求一般有多大呢?这没有固定的答案,要取决于两个条件的影响:一是民族习俗和文化背景;二是具体场合的制约。

在某个饭店的大厅里,倘若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初次交谈,你会发现在交谈的过程中,英国人会不时地小步后退,那个日本人如果不了解对方后退的原因,他就会碎步逼近。英国人之所以后退,是他感觉个体空间太小了,受到了对方的侵犯;而日本人则嫌与对方距离过大了,他的逼近是为了调整他所习惯的空间需求。

这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个人空间要求的不同。一般的,澳大利亚人和北美人喜欢空间宽敞一些;拉丁美洲人、阿拉伯人和日本人喜欢挤在一起谈话;中国人和美国人要求的空间范围差不多;非洲人则小一些。这种差别要求我们在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交往时,注意了解和尊重对方对个体空间的要求。

人们对空间的要求还要受到实际场合的制约。在上下班的高楼电梯里,在高峰时刻的公共汽车里,人与人身体挤在一起就不会太介意。但到了公园里,倘若有条长椅子上坐了一个陌生女人,附近分明还有空无一人的椅子,你偏要走过去坐在陌生女人的旁边,则肯定是让人讨厌的。

依据不同的场合,人们对个体空间的需求,大体可以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第一,亲密距离(45厘米以内),又称亲密空间,代表亲切、热烈。只有关系亲密的人才可能进入这一空间,比如夫妻、父母、子女、恋人、亲友等。亲密距离又可以分为两个区间,其中15厘米以内为亲密状态距离,常用于爱情关系、亲友、父母、子女的关系;16~45厘米为亲密疏远状态,身体虽不相接触,但可用手相互触摸。

第二,个人距离(46—120厘米),代表“亲切、友好”。在这个距离,谈话语气和语调亲切、温和,内容无拘束、坦诚,比如,谈个人私事,在社交场合简要会晤、促膝谈心或握手。这是个人在远距离接触时所保持的距离,但不能直接进行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亲近状态为46~75厘米,可与亲友亲切握手,友好交谈;个人距离的疏远状态为76—120厘米,在交际场所,任何朋友、熟人都可自由进入这一区间。

第三,社交空间(120—360厘米),代表“严肃、庄重”。这个距离超出了亲友和熟人的范畴,是一种理解性的社交关系距离。社交距离的接近状态为120~210厘米,在这个距离中,声音高低一般,措辞温和,适合于社交活动和办公环境中处理业务等。社交距离的疏远状态为210~360厘米,说话声音较高、措辞客气,用于比较正式、庄重、严肃的社交活动,如谈判、会见客人等。

第四,公共距离(360厘米以上),这是人们在较大的公共场所保持的距离,代表“自由、开放”。它适用于大型报告会、演讲会、迎接旅客等场合,其语言特点为声音洪亮,措辞规范,讲究风格。

空间距离的处理,还要注意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性别和性格等因素。

俗话说:“熟则远,亲则近”。亲近、熟悉的人可以近些,不熟悉的人之间应该远些。此外,男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一般比女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要更大。而且,性格内向的人与别人的空间距离较远,而性格外向的人则较近。

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就要注意以下行为:

首先,不乱动他人物品。主人不在场时,不要私自动用其领域内的物品。未经许可,不要翻动亲友甚至是子女的抽屉、书包、信件等,因为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

其次,不要随意进入他人的领域。在进入他人领域之前,要征得同意。

比如到朋友家做客,进门要先按铃或敲门,经允许后才可进入。做客的时候,不经主人邀请,不得要求参观主人卧室。即使是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触动他的个人物品和室内陈设。

在公众场合,要尽量避免侵犯他人的空间。比如在公共汽车上,有的人横着站,两手抓两边的把手,使别人无法通过;有的人在坐着时,跷着二郎腿,让路过的人给他“擦皮鞋”;在剧场里,有的人趴在前面的椅背上,或把腿蹬在前排的座椅上。这些都无形中侵犯了别人的空间。

另外,目光侵入也属于侵犯空间。孔子日:“非礼勿视。”有的地方却无视这个问题。比如有的旅馆,每个客房门上都开着一个玻璃窗口,窗帘安在外边,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监控,让客人哭笑不得。还有人喜欢在地铁里面看旁边人的报纸,主人看正面,他看反面,主人翻报纸时,他甚至干涉说“先别翻,我还没看完呢”。

最后,不污染他人的界域。一种是空气污染,如当众抽烟,冲着人打喷嚏,张着嘴出气,在餐桌上端起碗来用嘴吹,等等。还有噪音污染,比如听音乐会时,手机铃声此起彼伏,会引起音乐家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