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说做事的道理
21387200000008

第8章 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均在行、住、坐、卧

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显露出来

人的生命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可以离开姿势。相对于人类其他文化传统,佛教具有人类对于姿势重要性的最深刻认识。在佛教里面,姿势归人了“威仪”的范畴。

佛陀常说:“行时知行,止时知止。”这里的“止”,就是站立。相对于行、坐、卧而言,站立可以算是非常态。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坐、卧、行都有可能占去生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而站立所占用的时间相对就要少得多,除了站岗的卫兵之外。佛教中要求的站立姿势是:站立时将两脚打开与肩同宽,从头部开始向下放松,直到重心放在两脚的脚心——涌泉穴处。可运用数息法或随息观息的方法,这样气息容易下行,四肢能够得到很好的调和,对身心有很大的好处。

至于坐姿,则应紧缩小腹,放松肌肉,舒缓肌肉意识,让肌肉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之中。腰部要挺直,双肩尽量后展。在禅定状态下,正确的坐姿可使人集中精神,心念专一,保持一种不散乱的状态,并且达到气息深长、心神安宁祥和的状态。

人的各种姿势不仅会影响其生理,也会影响其心理。当一个人身体正直时,他的心理与他七歪八倒时的心理是绝对不同的。同样,一个人横眉怒目时,他也很难有慈祥和悦的感受。

佛教倡导修行人生活作风要清净,举止要稳重,头脑要冷静,要使别人感到欢喜,要有礼貌、文雅,世俗中人所谓风度要好。比如,眼睛不要斜视,说话跟人要保持一定距离,别去咬人家耳朵,如果听不见,可以跟人家打个招呼: “你说得响一点。”而不要到耳边唧唧喳喳,显得鬼鬼祟祟。

佛还教导我们“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这也是讲修养。“徐”是缓慢,就是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不要急躁,要学着稳重、安详。传统观念也认为,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举止往往端庄大方、稳重安详,不会心浮气躁。自古以来,建大功、立大业的人,态度都是很端庄的。

曾国藩的家书、家训里,也教导他的子侄、晚辈要“安定徐为”。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的举止要稳重,不要随便乱动,话也不要随便乱说。

从一个人说话的声音、速度、用词中,就能听出他心里在高兴还是着急慌乱。

日常的举止动作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

现在许多年轻人虽然受到不少教育,但是给客人端茶,茶色的浓淡温冷不知,送茶的时候,不仅茶碗的盖子没有盖紧,走路也不懂得快慢适中,远远的就听到茶盘和茶杯、茶杯和茶盖相碰的声音。这些举止都是不合乎礼仪的,体现了其在个人修养方面的不足。

佛教观点认为,佛门中的人才龙象,都是从人间的煮茶端茶、烧饭炒茶中见到法谛,悟到本性,所谓“珍珠玛瑙下厨房”。佛教倡导我们从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安住纷杂的乱心。

这种需要注意的礼仪细节还有很多。有位企业经理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回,我同某销售公司经理共进午餐。每当一位漂亮的女服务员走到我们桌子旁边,他总是盯着女服务员漂亮的身材目送她走出餐厅。我对此感到很气愤,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心里暗想:在他看来,女服务员的两条腿比我要对他讲的话更重要。我觉得他并没有听我讲话,简直不把我放在眼里。”为什么销售经理的目光会引起那位企业经理的不满?因为销售经理的目光,不仅表现了对合作伙伴的不尊重,而且表现了其心灵深处的某种卑下庸俗——把漂亮异性看得比工作、事业更重,既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

总之,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自然地显露出来。这些会影响到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影响到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影响到我们做事能否成功。因此,这些细节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