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说做事的道理
21387200000065

第65章 不要因独善其身而不关心他人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一个路人因为有急事要去郊区,为赶时间,便抄近路走人一条偏僻的小巷。他心里害怕得咚咚直响。后悔不该走这条路,可是事已至此,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走。走着走着,突然,他发现前面有一处光亮,似乎是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在走。他疾步赶了上去,正想打声招呼,却发现对方是一个眼盲的和尚,一只手拿着一根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另一只手提着一只灯笼。这个人很纳闷,忍不住问那个和尚:

“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要提着灯笼赶路?”

盲和尚缓缓地说道:“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我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吗?所以,每到晚上出门,我总提着一盏灯笼。”

这个盲和尚,自己眼瞎,本来照顾自己都不暇,却能想到别人,而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别人帮助了自己。

《华严经》中有这样两句话:“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意思就是说,“人既不要受环境的污染,也不要因独善其身而不关心他人。”

上半句是说,莲花是露出水面才开放的,它虽出生于污泥,却连一滴泥水也未曾沾染(这也是后来中国文学上常使用的“一尘不染”的由来)。它被用来赞扬有高尚品德的人可以做到不被污秽的环境所污染,也说明人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下半句是说,日月存在于空间,但它是运转的,不停留在空间,比喻自身具有智慧光辉的人,虽摆脱了自私的醉盲沉溺,但他的智慧却不停地在帮助人们驱除痛苦的黑暗,照亮幸福的大道。

它既不与愚劣的行列合流,也未把无知的人们弃舍,为了给人光明的安乐,不知疲厌地运转不休。

生活中,随污合流的人,是低级的人,但是另一方面,孤高离群的人,也不是伟大的人,二者都是极端。我们做人做事,应该像故事中的盲和尚那样,不沉溺于自己的小我之中,而是懂得去关心他人,照顾他人,融人人群和社会,这样,我们也会得到大家的关心和照顾。我们会感到群体的温暖,感到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生活中有一种人看来比较文明,不喜欢生活在群众里,喜欢一个人自顾自生活,在对自己发生兴趣的时候,他发展出一种特异的能力,就是长时期一个人过日子而不感觉到寂寞。但他又不是一个修行人——修行人靠自己的觉悟,仅仅是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修持罢了,这种人却不是这样,他会发展成对别人厌恶、看不惯。假如别人对他有所批评、启发、帮助,他会因为逆反心理,更加高傲,目空一切,形成孤高。把自己封闭起来,是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这已经是在心理病态的边缘上了。

由于自我中心,思想意识上总是从“我”的角度来处理一切问题,非但会扰乱自己,引起不良情绪,还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假若在任何场合中,都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常常忽略别人,甚至视别人如草芥,那么怎么可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呢?

我们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学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志在林泉,胸怀廊庙。”不应该把自己封闭于社会之外,锁在个人的小天地里,而应广泛地融入社会,珍惜每一种机缘。要把注意力从自身上放到周围去,不只对自己发生兴趣,也要对周围人发生兴趣,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因为世界上的人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和人的本性是共通的。融人社会,关心他人,我们才不会感到孤独,而且我们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此外,在我们帮助了别人时,也会获得内心的满足。试想,一个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有什么生活乐趣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