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原文并评:梧桐记年,人生趣事
梧桐【原文】
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倪闇公云:奇辟至此,视开凿混沌为家常事矣。)花木种自何年?为寿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则可,予以“知时达务”,则不可也。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观身。《易》曰:“观我生进退。”欲观我生,此其资也。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所坏,不克有终。(倪闇公云:与汤之《盘铭》同一警惕,皆人所当三复者。)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小时种梧桐,桐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此予婴年着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欺人语乎?
【评】
梧桐记年,亦是人生中的一件趣事。在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中,唯有人是能反思、善回忆、会想象的。动物也有记忆,而且有的记忆能力还很强,例如狗记路的本领是惊人的,远走千里,它能找回自己主人的家。但是狗绝不能反思,亦不能回忆,因为狗不能思维,而回忆是对记忆的思维。人是能对自己的记忆进行思维的动物,而且能从对往事的思维和回味中,获得乐趣,找到满足,甚至回忆以往痛苦的事情,也能得到某种情感上的满足。李渔《梧桐》这篇短文,就是记述了自己少年时在梧桐树上刻下一首五言诗这件十分有趣的事。试想,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李渔写作刻印《闲情偶寄》时年六十)回忆起十五岁刻在梧桐树上的小诗,是何等心情?是什么况味?读者诸君,你有类似的回忆吗?你的感受如何呢?
《槐榆》原文并评:爸爸手植的槐树
槐榆【原文】
树之能为荫者,非槐即榆。《诗》云:“于我乎,夏屋渠渠。”此二树者,可以呼为“夏屋”,植于宅旁,与肯堂肯构无别。人谓夏者,大也,非时之所谓夏也。予曰:古人以厦为大者,非无取义。夏日之至,非大不凉,与三时有别,故名厦为屋。训夏以大,予特未之详耳。
【评】
槐树和榆树是北中国最普通也十分受人欢迎的树,房前屋后、村边路旁,随处可见。它们同北方的老百姓一样的质朴、坚韧,富有亲和力。而且以往过着艰难生活的北方农民也时常体味到它们的好处。大槐树下纳凉是北方农村夏天的一道美丽风景;槐花不但可供蜜蜂酿蜜,还可以作为染料;槐豆经过加工处理可以食用。榆树用处也大:榆木檩条是盖房最好的材料,老榆树家具在北方享有盛誉,榆钱儿是美味食品,参合着榆面(用榆树里面的皮磨成的一种面)的面条,滑润可口,我姥姥最喜欢吃。在荒年,榆树皮还是救命的食物。
而我与槐树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它留下了我对爸爸的怀念。
我的爸爸杜子甫烈士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几乎没有留下什么遗物,除了一张毕业文凭,一支画画用的毛笔,一棵他亲手栽种在房后的槐树。
毕业文凭和毛笔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修房时,从老墙的夹缝里发现的。那是抗战时期爷爷藏的,他不想让爸爸的任何一点东西落入敌人之手。文凭上写的时间是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爸爸靠爷爷种梨树供他念书,在天津中学毕业。毛笔笔杆儿尾部是骨质,有红丝绳。笔帽是黄铜的,打开,是狼毫,还残留着没有洗净的墨迹。爸爸画画,用过的。槐树是爸爸小时候学着爷爷种梨树的样儿栽的。起初那棵小槐树苗没有人高,爸爸时时去浇水。后来爸爸出去上学,奶奶常常去看护。哪承想,不到二十年它竟长成一棵齐房高的大树。有一次鬼子进村,住在我家的八路军顺树而下,从后院逃走。一九六零年我回乡探亲,看到那棵有着三个树杈的槐树,亭亭如盖,已经两房多高。那次我在槐树下伫立良久。后来我在一本书的“后记”中回忆当时情形:“……手把槐桠,像握着父亲的手臂,不禁热泪盈眶。”
至今思之,依旧潸然。
《柳》原文并评:杨柳依依,似水柔情
柳【原文】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已,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评】
柳是很能,也很易使人动情的一种树。一提柳,很容易使人想起古人灞桥折杨柳枝送别的场景,在交通很不发达的时代,灞桥揖别往往是生离死别。说到柳,还能使人想到《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字字珠玑的诗句。我想,诗人自己一定是在无限感慨之中吟诵这些句子的。还有王维的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清新的柳色,更撩起离别的愁情。还有柳永词中所写“晓风残月”的“杨柳岸”,也颇能触发士大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情思。当然,柳树也不完全是离别和伤感的代码,它还能使人联想到妙龄女子的如垂柳依依的婀娜身姿和似水柔情。今日北海岸边垂柳拂面,对对情侣携手漫步,也是令人陶醉的风景。
李渔写柳,则别辟蹊径。他特别拈出柳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的特点。“娱目”很好理解,那“悦耳”怎么讲呢?原来,柳树是蝉、鸟聚集之处;有柳树就会有鸟鸣悦耳。李渔还特别强调“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而且鸟音只宜“晓(凌晨)听”。为什么?因为白天人多,鸟处于惴惴不安的状态,必无好音。“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
知柳又知鸟者,笠翁也。柳与鸟若有知,当为得笠翁这样的知音而高兴。
《黄杨》等二款原文并评:刻画了两种性格
黄杨【原文】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棕榈【原文】
树直上而无枝者,棕榈是也。予不奇其无枝,奇其无枝而能有叶。植于众芳之中,而下不侵其地、上不蔽其天者,此木是也。较之芭蕉,大有克己妨人之别。
【评】
李渔写黄杨和棕榈,乃刻画了两种性格。
一种是黄杨的“知命”而无争,以“故守困厄”为当然。它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而遇闰年,“反缩一寸”--读者诸君对“遇闰年,反缩一寸”且莫叫真儿,只把这话当作是小说家言或寓言故事,它肯定并无科学根据。请看:岁长一寸,老天爷对它已经够吝啬和苛刻了;而遇闰年不长反缩,这简直是虐待,岂非“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然而,黄杨“冬不改柯,夏不易叶”,顺应造化的安排而安之若素。李渔叹曰:“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徳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直上而无枝”的棕榈是另一种却也是令人尊敬的品性:“植于众芳之中,而下不侵其地,上不蔽其天”,实在是所求者少,不但不损害他人,且尽量不给世界添麻烦。
《枫桕》原文并评:红叶竟如此漂亮
枫桕【原文】
草之以叶为花者,翠云、老少年是也;木之以叶为花者,枫与桕是也。枫之丹,桕之赤,皆为秋色之最浓。而其所以得此者,则非雨露之功,霜之力也。霜于草木,亦有有功之时,其不肯数数见者,虑人之狎之也。枯众木而独荣二木,欲示德威之一斑耳。
【评】
李渔词《谒金门·红叶》云:“红映彻,不辨是花是叶。细看知由霜酝结,寒山今忽热。说是相思泪血,那得许多离别?天欲怡人人不悦,好景徒虚设。”颇有情趣。
“枫之丹,桕之赤,皆为秋色之最浓”。红叶竟如此漂亮!
《冬青》原文并评:“身隐焉文”
冬青【原文】
冬青一树,有松柏之实而不居其名,有梅竹之风而不矜其节,殆“身隐焉文”之流亚欤?然谈傲霜砺雪之姿者,从未闻一人齿及。是之推不言禄,而禄亦不及。予窃忿之,当易其名为“不求人知树”。
【评】
李渔写冬青,又是在刻画一种优秀品格:“身隐焉文”。
这里用的是一个典故。故事发生在春秋时的晋国。初时,晋公子重耳受迫害出亡,介子推随从左右,忠心耿耿。后重耳登国君位,遍赏勋臣,唯不及介子推。而介子推亦不争;不但不争,反而偕母归隐。别人劝他把自己的功劳向国君陈说,他坚决不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介子推的话,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冬青的品格类此:“有松柏之实而不居其名,有梅竹之风而不矜其节”,李渔命其名为“不求人知树”,实可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