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赤壁论博弈
21326100000024

第24章 双赢:孙、刘合作的最佳结果(2)

其实也可能!这种情况,其实是经济学家在描述两个国家军备竞赛时的现状。试想,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研制了原子弹,紧接着苏联也研制出了原子弹,然后两个国家又分别研制出了氢弹,以后,又有几个国家研制出了核弹。到后来,美国库存的核弹已达到7000(据说有1万)多枚,苏联也到了近3000枚。这些核弹加果都炸到地球上,地球就会被毁灭25次。1983年3月23日,美国当时的总统里根还在电视上宣布建立太空防御体系,也就是“星球大战”防御系统,预计花费不少于万亿美元。而最后呢?由于核弹的破坏力实在太大了,谁也不敢先施放这种武器,这种武器便只能变成一种威慑力量而成不了实战武器。这就是说,双方的核武器一枚也没有使用,但是这笔巨额款项却花掉了,这笔钱财实际上是浪费了的。并且到了最后,这些武器不但需要大笔的维护费用,而且将它们销毁也不是一件易事。我们无法计算,美国从试验到生产出如此众多的核武器花了多少钱,恐怕不下1万亿美元吧,加上如果里根的“星球大战”体系建设成功,还得花上l万亿美元,那么,一共花费了不下2万亿美元。如果这笔钱用在经济建设上,用在老百姓的生活上,那是什么样子,民众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足。我们可以说,这件古文物不是别的,是一个叫做“国家安全”的东西,假设美国在这上面叫出了2万亿美元的高价,而苏联不敢跟上了,但是苏联也花上了3000亿~5000亿美元(假定的数字)的代价,这个代价因为是制造了核武器而收不回来了(不但收不回来,现在销毁这批武器还得花钱),这不等于把这笔钱丢在拍卖行了吗?反之,如果双方相互信任,和平共处,用不着生产这么多的核武器,那么,美苏两个国家,或者说美苏两大阵营中的国家,都会得到更多更大的利益。于是,这个结论变得十分简单了:冷战(热战),是双输的局面;和平、友好,是双赢的局面。

所以,不管是刘备一方,还是孙权一方,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他们的合作局面,尽量不让在与曹操对抗的赤壁之战这个阶段中,令合作破裂,而遭受到双重的损失。

这样,我们看到当双方之间产生矛盾(隐患)之后,最后的处理结果总是说等到打败了曹操之后再说。

例如,周瑜要诸葛亮去劫曹操的粮草,是想借刀杀人,周瑜与鲁肃之间有一番讨论。

周瑜说:“此人见识胜我十倍,今天若不除掉他,将来必为我国之祸!”

鲁肃说:“今天是用人之际,希塑你以国家为重,且待破了曹操之后,再图之也不晚。”

周瑜同意了他的说法。

而周瑜要孔明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狼牙箭来,这也是陷害诸葛亮的一计,结果孔明真的从曹操那里“借”来了箭,而且诸葛亮对鲁肃说:“公瑾(周瑜)要我十日内办完,工匠料物,都不齐全,他借这一无中生有的罪过,明日就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岂能害死我!”

最后诸葛亮为周瑜借来了东风,周瑜又想杀诸葛亮,结果有先见之明的诸葛亮乘船逃跑了。周瑜大惊,说:“这个人如此多谋,真使我日夜都不安心啊!”鲁肃还是说:“等待破了曹操之后,却再图之。

这是东吴的态度,而作为更小势力的刘备一方,当然得更加容忍。所以,不仅周瑜数次要杀诸葛亮,诸葛亮都轻描淡写地化解了过去,而不同他计较;就是周瑜想杀刘备,刘备在关羽的保护之下走掉之后,也不敢多说什么。这都说明了这两个集团之间都在维护着这种难得的合作局面,轻易不肯同对方反目成仇。

不过,我们为此也看到了实力弱小的一方受气更多的情况,反过来,如果在这种时候刘备一方想设法杀掉孙权或除去周瑜的话,东吴方是绝不会像诸葛亮和刘备那样忍气吞声的。

打胜了,孙、刘双方各有所得

赤壁之战,以曹操失败,孙权与刘备胜利而告终。这三方的得失情况如下:

曹操方:统一南方的努力落空,退回了北方。由于他的总体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他退回北方之后致力于安定内部的协调工作,进一步恢复经济,开始向西北方向发展自己的势力。

孙权方:取得了荆州沿江一带的土地,内部更加团结,并进一步向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

刘备方:结束了没有根据地的流浪生活,获得了荆州的半个地盘,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向四川发展,夺到了益州的土地。

从总体来说,孙权与刘备都暂时消除了外患,一时的安全有了保障。这样,先后建立了三个国家,三足鼎立的局面粗具雏形。如果他们这两家今后还能保持这种合作关系的话,他们就足以同曹操相对抗,但是,结果却远非如此。

这样看来,如果说孙权原来的力量是“2”,那么这时就等于有了“3”;而刘备虽然只得到了半个荆州,但毕竟他从流浪获得了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也应当得到了“3”。而曹操呢?就实力而言,不过损失了十万兵马,他余下的实力还是很大的,他的实力指数我们还可以估计为“8”,大于孙刘两家之和。

从博弈论的发展来看,最先进入博弈游戏的是“零和游戏”,即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都是如此,现实中的斗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就拿赤壁之战来言,孙权与刘备所得的地盘是从刘表统辖的荆州获得的。曹操没有失去土地,他反而占据了荆州北部的一些土地。这样看来,一个“零和游戏”并不能说明全部的事实。

“双赢”的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学者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提出只有30年的历史。1975年,雷法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目的是观察谈判小组如何谈判并且学会以新的方式进行谈判。在此以前,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仅限于积累谈判策略和计谋以便在谈判中获得优势,而这种优势只有在另一方没有打听到这种秘诀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哈佛大学开发的谈判模式是“双赢”。它的基本思路是,如果谈判双方决定共同解决问题,寻找使双方都受益的解决办法,那么,这种谈判与一方想战胜另一方的谈判相比,双方得到的东西会更多。而为了让大家都赢,双方都要作好有所失的准备。这个谈判概念充实了博弈论的内容,认为这是当今人们行为模式的最好结果。我们这里说的并不是赛场上的竞争,打一场排球,踢一场足球,必定会产生一输一赢的结果,总会有球迷因自己的胜利而喝啤酒涨破了肚子,也有球迷因失败而把电视机扔下楼去。但是在攻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人际关系中,双赢就有了可能。在古代,战争的双方,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胜利一方不但要抢夺败方的财物,而且要抢夺败方的人来作为自己的奴隶,对于战场上的败兵,有时甚至采取杀光或坑光的屠宰战略。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进步,“游戏的规则”也发生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因希特勒自尽,德军战犯大多数经由纽伦堡大审,或被下狱,或被处刑而告结束。这种形式是让德、日、意完全屈服,无条件投降。然而,继后,德、日在美国的援助下强盛了起来,而昔日的盟友苏联同美国形成了对立,国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演变中,“游戏规则”也悄悄发生了变迁。原来的无条件投降被“有条件投降”所代替。这包括南北朝鲜半岛长期停战,以及越南战争中美军的撤退等。商场上也是如此,早期资本家的原始积累十分残酷,我们仅举一例来说明。

在19世纪的美国,一个积攒了万贯家财的强盗贵族叫范德毕尔特,他服膺达尔文“适者生存”的定律。范德毕尔特一踏人实业界,便把这个定律加以实行,企图封杀对手。范德毕尔特最拿手的一招是:公司一设立,便把价格定得比竞争对手低,迫使对方停闭,而将对手逐出业界,然后再把价钱慢慢提高到自己合意的水平,借此获得莫大的利益。当他在美国的哈得逊河和长岛海峡两处分别经营船运公司时,便是如此。范德毕尔特先是大大降低船资,竞争对手撑不下去,而相继倒闭。然后,范德毕尔特便提高了船资,起初欢迎削价竞争的一般民众,这下却因船资太贵而叫苦连天。为了防止豪富的企业家为所欲为,1890年出台的美国夏曼法案,1914年出台的克莱顿法案,成为两个反托拉斯法。这些法律企图阻止拥有庞大资金的公司为避免竞争,支配市场,而相互勾结,构成托拉斯。夏曼法案有如下规定:“在商业的任何领域里,显着削弱竞争,或具有造成独占状态倾向的不公正竞争之做法,是违法的。”在今天,微软与司法部门的那一场官司,就是一些小公司控告软微有不正当竞争的嫌疑,而诉诸法庭的,这样一来,微软便不得木让步,让那些小公司有了生存的机会。这个例子进一步表明,由一家公司独霸市场,封杀其他公司不让它们占据市场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服膺李德·哈特的“战争的目的是在实现更美好的和平状态”的学说。换句话说,一家公司为了市场占有率而与在业界已确立地位的竞争对手有所冲突,当它面对这场企业战争的时候,其目的通常不是将对手消灭,而是达成“更美好的和平状态”。当乙公司向甲公司挑战时,目的是在某一产品的市场上,获得一定大小、有利可图的占有率,套用李德·哈特的话来说:“当政府判断敌人全盘或在特定的战场上占有军事优势时,采取限定目的战略,可能是明智的。”在时代和风气愈来愈民主和透明化的今天,在博弈上便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倾向:在对抗、不合作与背叛时,采取有限制裁、不把事情做绝的方法;在合作、和平共处时,采取双赢的方法,以图共享富足。在我们读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逃跑,诸葛亮却让关羽扼守华容道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产生一种疑惑:既然诸葛亮算得如此精确,知道曹操会从华容道上经过,而关羽又囿于曹操当初对他的恩情,那为什么还要派关羽去当那个扼守的将领呢?把关羽与赵云或张飞对调一下,或者让刘琦带着他的一万人马去阻击,彻底消灭曹操,不是更好吗?这样,北方无主,刘备岂不是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了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此是有所回答的。

在关羽领军去守华容道之后,刘备与诸葛亮有一番对话:

刘备:“我这个义弟义气很重,假如曹操果然投华容道而去,只恐怕他真会把他放掉了。”

孔明:“我夜观天象,曹操还不至于要死,留着这个人情,让关羽去做了,也是一桩美事嘛。”

刘备:“先生神算,世人都不能及呀!”

按照这个说法,诸葛亮是料到曹操必定要走华容道,关羽是必定要放走曹操,一切的结果都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那么做呢?难道真的有天意不让曹操死,而诸葛亮是顺从天意吗?

古代人很迷信,诸葛亮此举想要顺应他看到的天象,也说不定。所以,我们暂且把这当成是其中一个原因。

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曹操茌赤壁战败的时候,他在江北的马军和步军的力量还是很大,凭着刘备的这一点军力根本消灭不了他。现在小说中描写让他逃掉了,只是为了说明关羽的仁义,才虚构出来的。或许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诸葛亮如果不留下曹操,那么北方还会有曹丕或其他人来执政,而孙权的力量也得不到制约,对自己并无太大益处,所以他故意留下了曹操而不去杀他,以保持一种三足的平衡。

这些都是一种猜测,但就从军事上来说,穷寇莫追,倒是一条经验。一般而言,当势力大的一方围困孤守城池的一方时,总是要网开一面的,而让敌军能够逃跑,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免敌人“狗急跳墙”、“困兽犹斗”,使自己的军队避免更多的损失。

但是不论军事上如何做,在今天的商场上,竞争的双方都是不会把对手斩尽杀绝的,这既符合今天共荣共赢的双赢方针,也有“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意思。因为博弈理论最强调的就是:对立双方的博弈都不可能一次完成,而会继续下去,这种博弈很可能继续三次、五次甚至十次、二十次,当一方对对方做得太绝的时候,按照“针锋相对”的原理,对方(如果没被整死)下一次的反击也会更加的无情。你想要斩尽杀绝对手,对手下一次如果有了机会,也会痛下绝招。这种逐步升级的斗争会使合作与求和丧失可能,也使自己的将来缺少回旋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