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赤壁论博弈
21326100000023

第23章 双赢:孙、刘合作的最佳结果(1)

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信任

人类之间的关系就只有这样两个类型:合作与不合作(背叛)。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发表了肯·格里姆斯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信任是人性》。这篇文章指出:“信任是人的本性,因此合作得以存在”。

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选择了两个参试者。第一号参试者虽然不知道有这样一句意大利的谚语:“信任当然好,但不这么做最好。”但是,在决定是否从10美元赌金中拿出一部分送给二号参试者的时候,他多半会有类似的想法。如果他从10美元中拿出一部分送给二号,这部分钱会增加三倍,而他的匿名伙伴有三种选择:分文不还;还一部分;全部归还。但是,二号为什么要把钱还回来呢?而一号起初为什么要给别人钱呢?尽管这套论调理由充足,一号还是输入指令,给二号一部分钱。过了一会儿,他笑了,因为他从屏幕上看到,二号还回一笔数量可观的钱,使双方同时谋利。这种结果不仅嘲笑了众所周知的行为智慧,而且对经济学理论“做了鬼脸”。经济学里所说的“纳什均衡”就基于被一号参试者摒弃的冷静推理。这种理论预言,在陌生者之间进行的经济交易中,当一方要根据另一方的反应作决定时,最适当的信任水平为零。尽管这是正统的经济理论,一号参试者和二号参试者的行力却并不罕见。其实,在成百成千次类似的试验中,大约有一半的一号参试者会送出一部分钱;在收到钱的二号参试者中,有3/4会归还一部分钱。

这个实验的带头人,加利福尼亚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的保罗·扎克说:“经济学家之所以无法解释实验室中出现的这种高信任率,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考虑到信任的神经学因素。”扎克指出,进化已经使我们的大脑适应了群体生活,个体可以通过合作获益,但是,这需要信任。扎克认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彼此信任的本能需要。扎克等人所做的这个实验证实了在经济交易中,人们常常选择合作、信任和慷慨。当二号参试者从一号参试者那里获得较大数量的钱款时,他们返回的钱款也会增加。扎克指出,一号参试者送出的钱数是信任的量度,而二号参试者返还的钱则是“是否值得信任”的量度。更叫人有些困惑的是,当别人向我们表示信任时,我们想要回报别人的愿望是无法控制的。扎克说:“人类信任似乎是由感觉而非意志支配,显示文明的信任却出自大脑中相对的原始区域: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奇怪。”纳什等经济学家和他们创建的模式认为,人类的动机是“明确无误的贪婪”。但是,扎克的研究认为,社会合作也许是大脑中古老区域产生的原始冲动,这种冲动能够战胜更新进化的大脑区域产生的贪婪。扎克说:“在我们的实验中,那些选择信任的人都得到了较好的结局。”现在我佃所讲的是孙、刘两个集团之间的合作,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要对付曹操的进攻,这个合作首先是从不太信任开始的。

在孙权集团看来,刘备已经被曹操打败了,已经是溃不成军,不足以对抗曹操。换言之,想要与孙权合作,刘备已经没有了合作的本钱。这是在诸葛亮到东吴时群臣们一致的意见。那个东吴谋臣之首的张昭就这样对诸葛亮说道:“你自从投靠刘豫州(刘备)之后,曹兵一出来,你们就丢甲抛戈,望风而逃。上不能报效刘表以安抚黎民百姓,下不能辅助他的儿子据守疆土,抛弃了新野,败走樊城,又丢失了当阳,再奔到夏口,没有容身之地。怎么刘备得到了先生之后,反不如从前了呢?”

孙权本人呢,他只想从诸葛亮的口中打听一下曹军的情况,他对于刘备的说法是:“然豫州(刘备)新近失败之后,哪里还能再抗击曹操,避过这次的劫难呢?”

而刘备呢,对于与孙权的合作,心里也是没有底的。当他与孔明、刘琦一起商量怎样对付曹操的时候,有这样一番对话:

孔明说:“曹操势力太大,很难御敌,不如投靠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峙,我们从中间取利,有什么不可以呢?”

刘备说:“江东人物极多,必定有远谋,哪里肯相容于我们呢?”

孔明说:“今天曹操引领百万之众,虎踞江汉,江东怎么不会派人来打听虚实呢?只要有人来,我就可以随他去江东,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他们南北两军互相火并。如果孙权的南军胜,我们就共杀曹操以获取荆州之地;如果北军胜,则我军乘势去取他的江南好了。”

刘备说:“此论甚高,但如何才能等到江东来人呢?”

从以上这番对话中,不但可以看出刘备没有信心与东吴合作,也可看出他有见不得人的小九九,即想从东吴与曹操的对抗中取利,一旦东吴失败了,就乘机夺取东吴的土地。

最后,这次的合作成功了。成功的最大立功者是诸葛亮,他的确不负刘备的厚望,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一是大战群儒,驳倒了投降派的言论,二是连用了几次潋将法,激发起孙权与周瑜抗敌的斗志。这个联盟才总算得以形成了。

这种合作,开始的形式不过是从刘备那里派来了一个常驻代表--诸葛亮,他成了周瑜的一员参谋,而刘备在江夏的军队,在火烧曹军战船的时候并没有出力。但就是诸葛亮这一个人,顶得了十万大军:十多万支狼牙箭就是他一个人弄到的,火攻也是他同周瑜一起想出来的办法。当然,这个办法早已藏在周瑜的心中,但与诸葛亮一对“火”字,英雄所见略同,就让周瑜更相信用火攻是对的,从而再无疑惑。而在周瑜的眼中,这场东风完全是由诸葛亮借来的,他感慨道:“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

周瑜的感叹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他们不再小看与刘备的合作了,因为这个合作有了诸葛亮这一个人而感到非常值得;第二层意思是如果留下了诸葛亮,那么当战胜北军之后,将来万一东吴与刘备发生了矛盾,刘备有诸葛亮的帮助,就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敌人,所以必须除掉诸葛亮。

这使我们意识到,是曹操的进攻造就了孙、刘的合作,但同时在这个合作中,不和谐的声音也时常出现,孙、刘两家为着各自的利益,也都警惕、怀疑以及谋算着他们合作的另一方。

为什么合作与联盟是最好的

若是我们把行为结果分成输(亏利)与赢(有利)这两种类型,则整个行为可以有如下几种可能性:共赢、共输、内部先自斗起来。

如果是双赢,那么不但能够阻止曹操入侵江南,也能得到曹操丢弃的土地。我们假设,刘备本身的力量与存在是“2”,孙权也是“2”,而曹操所占领的荆州之地也是“2”,那么,孙、刘合作,打败了曹操,他们可以分得曹操的那部分利益,所以孙、刘两家每一家的利益就变成了“3”。如果共输,则自己的“2”分被战争胜方夺去了,他们最后的利益都是“0”。如果内部自斗起来,那么,内部的自耗结果是“0”,再加上曹操的打击,很可能就都成了“-2”。

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算法,孙权与刘备联合,是2+2=4(很可能是大于4);孙、刘两家反目,是2-2=0。

这个内部损耗了的力量再外加一个曹操的入侵,那它当然会等于一个负数了。即无论孙、刘两家是处于冷战状态,还是同时进行战争,都使本来相加的力量变成了“0”,那么对于外有强敌的情况来说,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消灭这两个集团,而曹操还不会损失他的力量。本来战败一方还可以逃跑或者损失小一些,以图东山再起,就像刘备逃出新野城那时一样,但有了内讧,则两个屡次的消耗叠加在一起,那就什么都不会留下了,两个势均力敌的国家发生冲突甚至战争,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动的三次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是如此。虽然说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看似胜利了,攻入了伊拉克,还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处死了,但美国自己也消耗了几千亿美元和3000多将士的生命。

而即使是没有发生战争,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在相互比试的军备竞赛中两个国家也会变得贫穷。

以上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战争,甲、乙双方的财产各为“4”。一方先发动侵略战争,抢夺了另一方的财物,对方的财物变“0”,他则增加到了“8”;如果大家互不相让,同时对抗,打将起来,那么,不但另一方的财物没有抢到,连自己也损失了一半;各占“4”的和平局面是双赢局;同时打将起来的结局是双输局;一方先发动战争的局面是单赢或单输局,以上是纳什派学者的结论。但是,对于另一位博弈论者扎克而言,他的输赢矩阵中的数字是不一样的。

扎克的说法是:和平与合作会赢得更多,而战争一旦打起来,胜利的一方也获得很少。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今天的中东局势就知道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长期处于似战非战的状态,巴勒斯坦的某些组织用人肉炸弹方式对付以色列,以色列就采取报复,用坦克和导弹袭击巴勒斯坦民居,双方的财物与人员(尤其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在不断损失,谁也不会认为以色列或巴勒斯坦会得到很多报偿。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绝对是一种双输结局。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博弈例子,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可以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有一家拍卖行,要拍卖一件古文物,起价从10万元喊起。谁叫高价超过别家,谁就能买到它,但是,对不起,所有输家叫到的钱数都得给赢家或者交给拍卖行。再具体一点说,买主乙叫到了1000万,而买主甲叫到了1200万,再也没人敢同甲拼个高低了。文物便为甲所得,而乙手中的那1000万,也归了甲,即使不归甲,他也没有了。这可能吗?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