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赤壁论博弈
21326100000012

第12章 战前语言和信函的博弈(2)

我们不必再次详述诸葛亮说服孙权的过程,只在这里说一说诸葛亮在周瑜面前,用《铜雀台赋》来激怒周瑜,令他决心对抗曹操的语言博弈。

诸葛亮对周瑜说:我有一个妙计,用不着抬着肉担着酒、拿着投降的印信去献给曹操,只需要用一条小船,把两个人送到曹操那里去,就能免除一场杀戮无数的战争了。

周瑜就问这两个人是什么人?诸葛亮说曹操曾经发誓:“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到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能够这样,虽死也无憾了。”说着,孔明装成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要周瑜去寻找这两个美人,把她们献给曹操。其实,他当然知道大乔是孙策的夫人,而小乔正是周瑜的夫人。

其实这个时候周瑜心里就已经燃起怒火来了。不过他还装出镇定的样子,问诸葛亮他的说法有什么依据。

诸葛亮就搬出曹操的幼子曹植所写的《铜雀台赋》,而且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背诵了下来。

这首赋的关键两句就是:“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诸葛亮念毕,果然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勃然大怒,离座而起,指着北方大骂曹操。诸葛亮这时还在装傻:“过去单于屡屡侵犯疆界,汉朝天子总是以和亲来解决纠纷的,将军为什么那样顾及这两个民女呢?”到了这个时候,周瑜才不得不说出“大乔是孙策的夫人,而小乔乃是自己的妻子”。诸葛亮故意装得十分惶恐,连忙向周瑜请罪。

其实,诸葛亮发布的是一个假消息。

曹植这首赋的前半阕,完全是在写景,再加一点抒情。他所说的“二乔”,其实是铜雀台东南部所修的两座桥,并不是乔国公的两个女儿。似乎在那个时代“乔”、“桥”相通,“二乔”之父“乔公”在史书上也有写成“桥公”的。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中有对“铜雀台”的真实描写,就是“中央乃铜雀台,左边一座名玉龙台,右边一座名金凤台,各高十丈。上横二桥相通,千门万户,金碧交辉”。这些我们且不去管他,但是我们看到,这一招真的打中了周瑜的要害,其威力是无可估量的。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意识到,打蛇要抒七寸,击敌要击中要害。保卫东吴的江山,忠于孙氏政权,对周瑜来说也是重要的,但是自己的老婆若是被曹操霸占,那可是大丢颜面的切肤之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要是周瑜主动投降了曹操,而曹操要他把小乔献上,他作为臣虏,又怎敢不依?然后是曹操把小乔锁在铜雀台里,成为曹操的小妾;而周瑜却要在曹操的手下当官,成天跪拜请示,这真是一种奇耻大辱。所以用他妻子受辱去激怒他,是一种最有效的办法。

可以这样说,诸葛亮先后对孙权和周瑜使用了“激将法”,超效力地完成了说服东吴抗击曹操的任务。他这种方法的说服力,远比张昭他们投降派对孙权与周瑜的说教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

过去,我们只知道诸葛亮是一个辩才,在东吴的大堂之上舌战群儒,驳得张昭等人哑口无言,却不知道诸葛亮最善于使用的是言辞上的“激将法”。不仅是上面两次,而且在周瑜要诸葛亮去劫曹操的粮草时,诸葛亮还是用了一个激将法,让周瑜撤回了他的命令。

周瑜要诸葛亮去劫曹操的粮草,诸葛亮满口答应了下来。这时鲁肃问周瑜:“你让孔明去劫粮,这是什么意思?”周瑜对他说道:“我想杀掉孔明,恐怕人家笑话我,所以借曹操的手杀掉他。这个人太聪明了,留着他对东吴是个祸害,必须杜绝后患。”

鲁肃去见诸葛亮,想探一探诸葛亮是否知道这背后的阴谋,诸葛亮却若无其事,正要整顿军马去执行任务(其实当然是假的,他根本就不会去)。鲁肃就忍不住了,用话去挑诸葛亮:“先生此次去是否能够成功呢?”诸葛亮笑着自我吹嘘道:“我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无所不能,何愁功劳不成?哪里只像你和周郎那样只会一种技能呢?”鲁肃问道:“你怎么说我与周公瑾只有一种技能呢?”诸葛亮回答道:“你有没右听到过江南小儿的童谣?他们是这样唱的: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你是打个陆战守个关口还行,而周郎就只会水战而不懂得陆战了。”

鲁肃把这句话传给了周瑜,周瑜的怒火又烧了起来:“他欺侮我不能陆战吗?用不着他去,我自己带一万人马,去断曹操的粮道。”

这一个激将法,马上取消了诸葛亮这个截粮的任务。

听说周瑜自己要去,诸葛亮才点出不能去截粮的道理。因为曹操就是个专截敌人后勤供应的专家,他当然也会想到别人也会来截他的粮草,所以对粮秣辎重就看护得特别牢靠,要截曹操的粮草,无疑是自投罗网。当鲁肃把这话告诉周瑜之后,周瑜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就更加嫉妒了。

其实周瑜也不会轻易去截曹操的粮道,只不过是说些气话而已。因为诚如诸葛亮所说的“曹操是专截别人粮草的专家”,这一点是包括周瑜在内的所有指挥员都记忆犹新的。尤其是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袁绍手下的许攸来投降曹操,对曹操说,袁绍的粮草军备有万余辆,管理十分松懈,如果用轻骑兵袭击,放火烧了它,不出三天,袁绍必败。曹操大喜,选拔了五千精锐的骑兵,打着袁绍军的旗帜,从小路出发,手中抱着薪柴,偷偷到达了袁绍的屯粮地,放起了大火,袁营顿时大乱。这场火把袁绍的军备和粮草烧得一干二净,军士也被烧死不少。袁军大败,无法坚持,只好退回到黄河以北去,而袁绍本人也因此吐血而亡。

欺诈性语言的博弈

兵不厌诈,利用诈术欺骗敌方,是战争中司空见惯的方法。

曹操与刘备的较量,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进行过数次了。这里有两个小故事,一个叫“闻雷失箸”,另一个叫“闭门种菜”。

“闻雷失箸”说的是刘备占据徐州、抵挡袁术进攻的时候,曹操为了利用刘备,任命他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后来被吕布打败,就投靠了曹操。

有一次,曹操请刘备喝酒,曹操慢悠悠地对刘备说道:“如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刘备和我曹操了。袁绍那些人,算得了什么?”刘备一听曹操把他说成了英雄(即比袁绍等还要能干的人,这是大忌)吓得把手中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

正在尴尬的时候,天上打起了雷,刘备乘机掩饰自己掉筷子的举动,马上说道:“圣人说:疾雷风狂必定带来灾异。的确是这么回子事啊。雷声的威力,竟然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呀!”

“闭门种菜”的故事发生在这次事情之后。刘备投靠曹操后,曹操表面上以礼相待,骨子里却对刘备百般防备。曹操多疑,经常派自己的心腹暗中监视刘备的一举一动。如果哪个将领同刘备走得很近,去拜访过刘备或者同他吃过一顿饭,曹操就会把那个将领杀掉。刘备为了不遭到杀害,就装成了胸无大志的样子,关起门来,领着人种菜。曹操派探子前来窥探,探子恚后,刘备对张飞、关羽说道:“我哪是一个种菜的人?曹操一定在猜疑我,不能再待下去了。”当天夜里,就打开后门,与两个把兄弟一起轻装快骑地逃跑了。

用话语来掩饰掉筷子的害怕,用种菜来表示胸无大志,都是用欺骗的手法掩盖自己真实的意图。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就是曹操与刘备两个人在酒席宴上进行的一场博弈,曹操想用语言来刺探刘备,看他怎么回答,而刘备为了蒙骗曹操,用旁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

人在行为或者是口头上进行着这样的博弈,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为了让黄盖的苦肉计能够得逞,文臣阚泽自告奋勇去帮黄盖向曹操献降书。黄盖的降书如此写道:

“我一直受到孙氏的厚恩,本来是不应当怀有二心的。但是按照今天的情势而言,以江东六郡的实力来阻挡您的百万雄师,实在是寡不敌众,这是四海之内大家都公认的事实。东吴的将吏也都知道不可能战胜曹公,唯独周瑜这小子,生性浅薄愚蠢,非常自负,想要以卵击石。使无罪者受刑,有功者不赏。我是东吴的旧臣,他无端摧残侮辱我,我实在恨他入骨。我黄盖愿意率众投降,以图建功雪耻。粮草军仗,随船献给您。我泣血拜白,希望您不要见疑。”

尽管黄盖说万勿见疑,但一向多疑的曹操,哪能会不疑,立马就相佶了呢?

所以曹操将信看了十余遍后,忽然拍桌大怒:“黄盖用苦肉计,让你来下诈降书,就中取事,你们还以为我不知道?就此来戏弄我。”说罢,就叫人将阚泽拿下,推出去斩首。

那阚泽既然敢来投书,当然作好了牺牲的准备,所以一点也不慌张,反而仰天大笑。

于是,在曹操与阚泽之间,笑出了一场辩论。

曹操叱责说:“我已经识破了你们的奸计了,你为何还要发笑?”

阚泽道:“我没有笑你,是笑黄盖黄公覆不识人。”

“他怎么不识人?”

“你要杀便杀,何必多问呢?”

“告诉你,我自小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像你这条计,只可以骗得了别人,怎么能够瞒得了我呢?”

“你先说说看这书中的哪一条是奸计?”

“等我说出你们的破绽,叫你们死而无憾。你既然真心下书来投降,那为什么不约定时日呢?”

阚泽听了又哈哈大笑:“你还自称是熟读兵书哩,赶快收兵回你的北方去得了。像你这样没有学问的人,早晚被周瑜俘虏,只可惜我要屈死在你的手里了。”

“你怎么敢说我不学无术?”

“你不识计谋,不明道理,我怎么不能说你不学无术?”

“你且说出来,我到底哪里说得不是?”

阚泽说:“岂不闻背主做贼,不可定期,哪有先约定好日期的?万一约好了日子,那一天不能来投降,而你又出兵接应,这样岂不泄露了机密?所以这种事只能瞧准了机会才能做,无法有确定的时间预约的。这个简单的道理难道你还不懂吗?”

曹操一听,觉得有理,这才自己认错:“不错,我是见事不明,误犯了尊颜,请你不要在意才是。”

接着曹操便设宴招待了阚泽。

上面这段叙述的意思有这样几个层次:曹操读罢书信之后,判断出这是一种诈降,所以要杀献书之人阚泽。阚泽始终用激将法说话,潋出曹操不相信之点是因为黄盖没有写投降的确定日期。阚泽讥笑曹操:背主投降是偷偷摸摸的事情,怎能预先告之日期呢?曹操这才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于是真心款待阚泽。

这里面存在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欺诈者与受惑者,往往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就像大街上的骗子说他在施工工地上挖到了一尊金佛,声称不想交给政府,要卖给过路的老太太。在这种情况下,欺诈者是作了充分准备的,而那位临时遇到的老太太却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仓促应对,所以往往会受骗。曹操就是这样,他这时还不知道黄盖被打的情况,只是从书信的字面上判断情况的真伪。这就是说,阚泽是了解了全部的信息,有备而来;曹操是没有了解多少信息,处于“黑箱”操作的状态。

不过不要紧,曹操的信息马上就来了,那是因为他有两个内奸在周瑜的营垒之中,这两个奸细一个是蔡中,另一个是蔡和,他们都是蔡瑁的弟弟,借口哥哥被曹操所杀,心怀仇恨来投周瑜的,而实际上均系曹操的内奸。这两人送来了书信,讲清楚了黄盖真的被周瑜所打,他的投降是可信的,到了这个时候,曹操才开始相信黄盖投降的真实性。

这样,我们就可以描述曹操受骗的过程了:

但是,由于曹操从信中看出的疑点是阚泽早就想到并作了准备的,而他又是个能言善辩之士,所以这个疑点被驳了回去,而曹操的内线得到的却是周瑜痛打黄盖的信息(真情况,假事实),故而曹操被欺骗了。

但是曹操不愧是个多疑的人,从他的名字叫“阿瞒”,就说明了他是经常欺瞒他人的,不轻易相信人是他的本性。他这时的相信仍是有限度的,所以他要派蒋干再去一次周瑜的营寨,去求得事实。然而,这一次他又受骗上当了。

以上的事实完全说明了,了解信息的多少是判断事情真伪的基础,一旦了解的是虚假的信息,那么最后的判断就南辕北辙了。

说到这样一个博弈,我们可以得出几点体会:

1。面对着一个蠢人,一个头脑简单的人,可以一次欺骗成功,但是对于像曹操这样多疑的人,必须多想几步“棋路”,才能让他相信。

2。博弈对象的不同(性格的不同、脾气的不同、经验的不同、禀性的不同、地位的不同,为人的不同),采取的办法也应当不同。

3。书信与语言的博弈实际上是头脑思维的博弈,谁比对手想得高、想得远,谁就有更大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