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不要让生命留下遗憾
21279500000035

第35章 趁年轻,让感恩走进心灵(4)

经历了这一次事件以后,他决定洗心革面,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的还击,不再去报复某个人,不再去做谁的恶作剧。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不在乎这个人是否以前抨击过他、辱骂过他。他总是试着不计前嫌的、友善地与他人相处。很多年都是这样,支持他能一直这么坚持的是背后的一个小小信念:“一个几乎有世仇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庞大的母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呢?”中学临近毕业时,别的同伴都会断断续续地收到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有,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日操劳,他开始有一丝失落,他觉着自己付出那么多仍得不到一点的回报和同情,他真不知道自己的降生究竟是对还是错。

终于,中学的毕业典礼要召开了。校长在典礼上念着每一个同学的名字,然后这个人就走上台接受礼仪,那一刻是多么神圣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易,他多想对世界大吼——我毕业了!“亚克里,”他听到校长念到了自己的名字,他沉重地移动步子,缓缓的向台上走去,心中充满沮丧和委屈,“亚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校长的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亚克里眼中泪花闪烁。

他回过头,发现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就站在了台下,正粲然地冲着他微笑。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这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我收到了这一生最好的礼物!”亚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了这么一句毕业发言。

这个是发生在德国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收到如此的礼遇的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这应该是一颗感恩的心创造的奇迹。

即便苦难,也有幸福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高三学生张鹏,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荣获金牌。可是谁也不知道,对于这个19岁的孩子来说,这块金牌背后有多少的泪和爱。

那天,张鹏告别家乡去北大数学研究院报到前,他再次看了看身边他熟悉的环境,袅袅炊烟一大早就在他家那幢破旧的农房上升腾。跛着脚的母亲还在为他擀面条,这面粉是母亲用五个鸡蛋和邻居换来的,她的脚也是前天为自己筹学费的时候,推着一整车蔬菜在往镇里去的路上扭伤的。端着碗,张鹏哭了,他突然撂下筷子跪在地上,久久抚摸着母亲肿的比馒头还高的脚,任由眼泪哗哗的往下掉……

张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里,他家里实在太穷了,他刚一出生,奶奶就病倒在床头上了,爷爷后来又患了支气管哮喘和半身不遂,本来就不富裕的家中,更是雪上加霜,在外面欠的债越来越多了。

张鹏7岁上小学,钱全是目前向别人借的。他上学时,总是把同学扔掉的铅笔头捡回来,用线捆在一根小棍上接着用,或用橡皮把写过字的练习本擦干净,再接着用,母亲心疼得有时连买铅笔和本子的几分钱也要去向别人借。不过母亲也有高兴的时候,不论大考小考,张鹏总是能考第一,数学总是满分。

在母亲的鼓励下,张鹏学习的很快乐也很投入,他认为读书真是天下最快乐的一件事。张鹏没读完小学就自学完成了初中的部分学科,上初中又自学完成了高中的理科课程。在市里举办初中物理竞赛时,他是全市唯一一个考进前三名的农村小孩。

市一中向他发来了破格录取的通知书。张鹏拿到通知书,欣喜若狂地跑回家,没想到,并没有从家人的脸上看到一点喜悦的意思,反而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愁云惨淡。因为这时奶奶刚去世不到半年,爷爷也生命垂危,家里现在负债累累,哪里还有钱供他上高中。张鹏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他没出声,默默回到房中,掉了一晚上的眼泪。

晚上,张鹏被屋外的争吵声吵醒。原来是母亲和父亲在吵架,当然是为他上学的事情。母亲想把家里的那头毛驴卖掉,为他筹学费,父亲坚决不同意。他们的话让并重的爷爷听见了,爷爷一着急竟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安葬完爷爷,家里又多了一大笔欠款。

张鹏再也不提读书的事情,把“录取通知书”叠好塞进枕套,每天跟妈妈下田干活。

过了几天,他和父亲同时发现小毛驴不见了!

晚上,父亲阴沉着脸责问母亲:“你把小毛驴卖了?你疯了?以后盘庄稼、卖粮食你去用手推、用肩扛啊?你卖毛驴的那几百块钱能供他念几个学期书啊?”

那天,母亲哭了,她用坚定而凶狠的声音吼父亲说:“孩子要读书有什么错!不能因为咱们穷把孩子的前途给耽误了!我就是用手推、用肩扛也要让他念书!”

捧着母亲卖毛驴得来的钱,张鹏真想给母亲跪下,他实在不知该怎么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而且这一念下去,将来母亲又要为自己受多少难,吃多少苦?

那年秋天张鹏回家拿冬天穿的衣服,发现父亲的脸色不对,有点蜡黄,瘦得皮包骨头躺在炕上。母亲若无其事地告诉我:“没事,就是感冒了,很快就好了。”谁知,第二天,张鹏拿起父亲的药瓶看,上面的英文写着,这些药都是抑制癌细胞的药。

张鹏将母亲拉倒屋外,哭着问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自从他上高中走后,父亲便开始便血,一天比一天严重。母亲借钱去给父亲看病,医生诊断是肠息肉,需要立即手术,可手术哪里有钱啊?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遍了,父亲的病就这么一直拖了下去,拖成了绝症。

父亲已经躺在了病床上,那家里的麦子怎么收呢?邻居告诉我,母亲是用一种原始而悲壮的方式完成收割的。她没有足够的力气把麦子挑到场院去脱粒,也无钱雇人帮忙,她是熟一块割一块,然后再用平板车拉回家,晚上在院里铺一块塑料布,用双手抓一大把麦穗在大石头上摔打……三亩地的麦子,全靠她一个人,她累得站不住就跪着割,膝盖磨出了血,走路时一颤一颤的……不等邻居说完,张鹏便飞奔回家,抱着母亲大哭道:“妈妈,妈妈,我不能再读书了,我要回来帮你干活……”可妈妈最终还是把我赶回了学校。

张鹏的生活费是每个月仅几十块钱,比起别的同学实在少的可怜。可是他知道,哪怕只是这么一点钱,也是母亲一分分的省,从牙缝子里挤出来的。而她和父亲还有弟弟在家里几乎不吃菜,就是有菜叶不用油炒,只是腌点咸菜吃。

张鹏是学校里唯一一个在食堂吃饭连青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母亲为了不让张鹏饿肚子,每个月都要步行十多里去给他批发便宜的方便面渣。然后千辛万苦给他送到学校。她去送方便面渣的时候总是背一个特大的袋子,里面还装有供张鹏平常作业演算用的废纸和一些咸菜。张鹏每天的伙食就是两个馒头、方便面渣,然后再配点咸菜。张鹏也是学校里唯一一个用不起稿纸的学生,只能用母亲带过来的一面印了字的废纸打草稿;张鹏还是唯一没有用过肥皂的学生,洗衣服总是到食堂里要点碱面将就。

可张鹏从来没有自卑过,因为他的妈妈是一个向苦难、向厄运抗争的英雄,做她的儿子无上光荣。

刚进入高中,张鹏的英语跟不上,上英语课就发懵。母亲来看他,他告诉母亲怕自己英语跟不上的忧虑。谁知,母亲竟一脸笑容地回答:“妈知道你是最吃苦的孩子,妈不爱听你说难,因为一吃苦便不难了。”

张鹏记住了母亲的话。他有点口吃,别人就告诉他,学好英语,首先要让舌头听自己的话,于是他经常捡一块小石头含在嘴里背英文。

舌头和上颚都被磨破了,血水常常顺着嘴角流下来,但张鹏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半年过去了,小石子磨圆了,张鹏的石头也磨平了,英语成绩进入全班前三名。张鹏真是由衷的感谢母亲,是她的话令自己神奇地跨越了这一大学习障碍。

后来,张鹏参加市里的奥林匹克知识竞赛,获得了物理一等奖和数学二等奖。他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拿一个全国奥赛一等奖献给母亲。结果在后面的全国竞赛中,他只拿到了二等奖。张鹏非常失望,尽管他的成绩已经是市里最好的成绩了,可是要报答含辛茹苦的母亲,实在不够啊!

回到学校,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张鹏终于在全国数学奥赛中以满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并进入国家集训队,要去阿根廷参加国际奥数的比赛。

做完了出国参加比赛的准备后,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来看张鹏,发现他依然穿着别人接济的颜色、大小布协调的衣服,打开他的储藏柜,里面全是袖子接了两次、下摆接了三寸长的棉衣和那些补丁打补丁的汗衫。老师们看着心酸,张鹏反而安慰自己老师说:“母亲总告诉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穿着它们就是去美国见克林顿也不怕。”

经过5个多小时的鏖战,终于参加完了竞赛。第二天公布成绩,首先公布的是铜牌,张鹏不希望听到自己的名字,接着是银牌,还是没有张鹏的名字,最后公布金牌,一个,两个,第三个,张鹏。张鹏喜极而泣,心中默默喊道:“妈妈,你的儿子成功了!”

这个好消息在中央电视台和很多地方电视台都播出了。当张鹏与他获得银牌的同学载誉而归时,相关部门和领导给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但那一刻,张鹏只想回家,只想见到自己的妈妈,想把金灿灿的奖牌挂在她的脖子上……

后来,学校开表彰大会,请张鹏讲话。他说:“我要用整个生命感激一个人,那就是我哺育我成人的母亲。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可是她教给我的做人的道理却可以激励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