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梦金手册:破解梦的玄机
21226700000014

第14章 幼稚之梦(1)

1.不必用任何技术的解梦

我们以往在做梦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也曾发现有些梦或有些梦的个别情节是没有经过化装的。弗洛伊德也在他的理论中提倡,在应用精神分析法解析梦的化装之前,最好是把分析的范围缩小。那么缩小到什么程度呢?弗洛伊德认为,最好缩小到梦中的那些很少化装,甚至是没有经过化装的情节上。当然,我们也知道虽然这种未经过化装的梦确实存在,但是它们在成年人的梦中所占的比例有限。那么它们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占的比例比较大呢?显而易见,在我们还没有必要对动物进行精神分析治疗时,在排除了成年人,就只剩下儿童和婴儿。

是的,像这种未经过化装的梦,在儿童的梦中是完全可以找到的。想来是因为儿童的思维单纯而洁净,故而他们的梦多半都是情节简单、短小,并且含义易于明白,易于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儿童的梦其意义虽然不像成人的梦那样有着多层的伪装而使之显得含糊而荒诞,但是它们还是梦。然而,儿童的梦也不都是属于这种单纯的类型。根据研究发现,在儿童期的初年便开始出现有化装的梦,当他们长到5—8岁之间时,他们的梦已具有成人的梦的一切特点。但是,如果你以初具精神活动的婴儿或是以四五岁的幼儿为研究的对象,你便会发现一些所谓幼稚的梦,到了他们的儿童后期还可以有这同一类型的梦;甚至成人的梦,在某种情形下也可与婴孩的梦同样幼稚。

由于,儿童的梦多半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他们在梦中的经历也多半是发生在不久以前,或者干脆就是发生在前一天的生活经历。因此,在我们要了解儿童的梦时,我们根本就不必对他们进行什么精神分析,也不必应用任何解梦的技术,甚至于都没有必要对讲梦的儿童加以询问。然而关于他最近一段时间的生活,我们却要有所了解。弗洛伊德说,每一个梦都可以理解为以前的或前一日的经验,因为梦就是心灵在睡眠中对于前一段生活经验的反应。为了说明这一点,弗洛伊德举了三个孩子的梦的经历来说明问题。

(1)一个有二十二个月大的孩子显然是在家长的鼓动下,把一篮子樱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另一个孩子。然而,他似乎是并不很情愿,即使是他的父母也许诺会再给他一些樱桃。就在第二天早晨,他说自己梦见那个孩子已经把所有的樱桃都吃完了。

(2)一个三岁零三个月的小女孩儿第一次被带着在湖上游玩。当人们返回岸边时,她显然是游兴未尽,哭闹着不肯上岸。在她看来,在湖上的时间过得太快了。第二天早晨,她说自己昨晚又梦见游湖。

(3)一个五岁零三个月的男孩儿和家人一同出游到一个地方。这个男孩儿以前曾听说那个地方就在一座山的山脚下,他对那座山很感兴趣。他听说在他将要到达的地方,可以看见那座山,并从望远镜中还可能看见山顶上的西蒙尼小屋。对于这次旅游,男孩儿一开始便带有一种愉快的期望。每当看见有新的山出现,他便问那是否就是他要找寻的山,可是每次他得到的都是让他失望的答案。于是他渐渐对这次的旅行失去了兴趣,显得有些闷闷不乐,也不愿和其他人再走上几步去看瀑布。大家以为他太疲劳了,但是第二天早晨,他很高兴地说:“昨夜,我梦见我就在西蒙尼小屋里。”他之所以加入这次旅游,就是因为怀着要看到西蒙尼小屋的这个期望。而对于那次旅程的回忆,他仅重复着以前听到的话:“你必须在山上走六个小时,才到山顶。”

这些发生在儿童期的梦,一般来说,都是较为安全的,并且是很容易了解的心理活动。在以前弗洛伊德曾经对梦有过这样的比喻,他说,那就像对音律一窍不通的人,在钢琴的键盘上一阵乱弹所发出的声音。而这种说法看来是与上面的儿童的梦的说法相抵触。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儿童能在他们的睡眠中完成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你们要记得医学上梦的见解,还要记得有人把梦比喻为不谙音乐者在钢琴键盘上的乱弹。上面征引的儿童的梦便绝对和这两种说法互相抵触了。最有趣的是,一个儿童能在睡眠时完成完整的心理动作,而在同一条件下成人仅仅表现为间断性的心理活动。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儿童的睡眠肯定要比成人的睡眠更熟更深。

儿童的梦既没有经过化装,所以不必解析。因为儿童的梦的显意和隐意互相一致。由此,我们又可以断定化装并不是梦的主要属性。然而,在经过仔细的研究后,我们发现不得不承认这些梦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经过化装,只不过是它们化装的程度很浅,但在梦的显意和隐意之间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区别。

研究发现,儿童如果对前一天的生活经历感到不满或是存有遗憾,那么在他们心中的希望或有不曾被满足的愿望,便会在他们的睡梦中以梦的形式反应出来。儿童借助于梦来直接满足他们心中的愿望,并且毫无掩饰。在前面已经涉及到体外或体内的刺激在扰乱睡眠和产生幻梦上所占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知道一些明确的事实,但是这些事实只可用以解释极少数的梦。在儿童的梦中,则很难看出这种身体刺激对于睡眠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梦是完全易于了解的。但是,我们也不必因此就对刺激生梦的这个观念失去信心,我们还要问一问扰乱睡眠的刺激除了身体的刺激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形式?回答是有的,那就是心理刺激。我们都知道心理的刺激是扰乱成人睡眠的主要原因。成人在睡眠时需要一个与外界脱离关系的心理环境,而这些心理刺激往往使成人们不能引起睡眠所需要的那种心理环境。他们不愿意打断现在的清醒生活,他们宁愿继续正在做的工作,这就是他们不睡眠的原因。所以侵扰儿童睡眠的心理刺激是不曾满足的愿望,他们对此的反应就是做梦。

我们就是从这个捷径知道梦的功能的。假使梦是对心理刺激的反应,则梦的价值就在于使兴奋求得相应地发泄,以消除其刺激而使睡眠继续下去。因此,梦并不是睡眠的捣乱分子,相反它还很可能是睡眠的保护者。我们原来的观点是认为没有梦的睡眠是一个睡得很深的睡眠,然而现在看来这个见解是错误的。如果没有梦的帮助,我们的睡眠将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我们所以睡得好,都是因为有梦。

是潜存于人们内心中的愿望使梦有了起因,而在人们的睡眠中梦就在表达那个愿望,即梦的内容在表达这个愿望,这就是梦的一个主要的特性。“我很想游湖”这是引起梦的愿望,至于梦的内容则变为:“我正在游湖。”由此可见,即使是这些处于儿童期的简单的梦,梦的隐意和显意之间仍是有所区别的,隐意经过化装后将梦者的愿望转变成经验。在解梦的时候,解梦者必须先窥破梦的这种化装,并设法使之还原。假使这是一切梦的最普遍的特性之一,人们便可知道解释各种梦的方法了:“我看见兄弟手持竹节”的意思并不是“我的兄弟正在节省开支”,而是“我希望我的兄弟要节省开支”,在这两个普遍解释之中,第二种解释比第一种解释更容易让大家接受。在经过广泛的研究之后,人们相信引起幻梦的常常是一个愿望,而不是一种成见,或者谴责;但是其他特性并不因此而变,就是说梦不仅重复引起这个刺激,而且还把它变成一个经验,从而使刺激消灭并安静下来。

关于梦的这些特性,弗洛伊德将梦与过失作了一个比较。他认为,在过失里,人们曾辨别出来一个牵制的倾向和一个被牵制的倾向,过失就是两者的调解。梦也属于这个范畴,其被牵制的倾向当然是睡眠的倾向;而牵制的倾向就是一种心理刺激,人们称之为力求满足的愿望,因为现在还找不到牵制睡眠的其他的心理刺激。梦也是一种调解的结果。人们睡觉了,可仍经历着愿望的满足;人们满足愿望了,同时仍持续着睡眠。所以这两种倾向相互权衡,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双方各有一部分成功,同时也各有一部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