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浴血功臣录: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秘事追叙
21008500000025

第25章 多尔衮——定国开基,厥功最著(1)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共统治中国267年之久。满清得以统一中国,睿亲王多尔衮可谓功不可没,他指挥清军入关,并作为摄政王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为满清的统治开创下定国基业。多尔衮谋勇兼备,功绩卓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喜爱的儿子。他辅政幼帝,号称“皇父摄政王”,是什么原因令他一生无缘于皇位?民间盛传顺治母孝庄皇太后曾下嫁多尔衮,这是真的吗?多尔衮死后,因“意图篡位”的罪名被顺治帝削爵毁陵,那么,多尔衮是否有谋逆之心呢?

皇父摄政王

1.母遭“生殉”,无缘汗位

睿亲王多尔衮是完成大清基业的开国功臣。他指挥清军入关,问鼎中原。在定都北京后,他以摄政王的身份辅佐年龄尚幼的顺治帝,并推行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政策安抚民心,整顿吏治,有力地促进了清朝初期局势的稳定,满汉民族关系的缓和。他虽有雄才伟略,却因年幼无力争夺汗位,一生只得在摄政王的位子上施展才华。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他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其母为马拉那拉氏,名阿巴亥,是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位大妃,同母兄弟阿济格与多铎都是太祖的嫡出幼子。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共有16个儿子,据说多尔衮的相貌最像其父,而且勇敢机智,深得太祖的喜爱。

努尔哈赤生前最宠爱的妃子就是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马拉那拉氏,因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的地位也高于其他贝勒。努尔哈赤曾有意让多尔衮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可惜一切都随着他的辞世而改变。公元1626年八月,太祖努尔哈赤去世,临终前,他曾传召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圣召被八皇子皇太极所扣,众贝勒也都想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遂在太祖死后,他们宣称奉太祖的“遗命”,联合起来将大妃马拉那拉氏逼殉。多尔衮也因此失却了汗位,他们三兄弟一下子变成孤儿,既无政治依靠,又被兄弟们压迫着,连所领旗分都难保全,处境十分艰难。

继位之后的皇太极,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将多尔衮兄弟的地位贬低很多,他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也总是压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富有心计的皇太极同时还防备着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为制衡他们的势力,皇太极开始主动拉拢多尔衮。

公元1628年三月,皇太极废黜了阿济格的旗主之位,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正好将两白旗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

2.战场上的“墨尔根戴青”

失去母亲的多尔衮尽管只有十五岁,却已然深谙生存之道,他生就聪明,母亲的“逼殉”更让他学会了在排挤中挣扎立身,韬光养晦。为博取皇太极的欢心,他在战场上表现得英勇异常,并屡立军功。

公元1628年,多尔衮随从大汗皇太极征伐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他奋力拼杀,一战取得敖木伦(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虏万数敌兵,立下大功,皇太极很高兴,赐他“墨尔根戴青”的称号,称赞他机智聪明,不久他被封为固山贝勒。

公元1629年,多尔衮随皇太极进攻明朝。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总是身先士卒,勇猛无畏,创下许多骄人战绩。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今辽宁凌海)之战,胜明总兵祖大寿部。接着他与贝勒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

多尔衮第一次作为主帅出征是在对蒙古察哈尔部的战役中,也是此战令他声名鹊起。公元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率军肃清察哈尔部林丹汗残敌。多尔衮首先遇到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他派人前去招降额哲所部,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极交给他的任务,还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元传国玉玺的获得,从政治和舆论上为太宗皇太极称帝奠定了基础。

多尔衮还曾跟随皇太极征战朝鲜。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臣所居之江华岛,在“戢其军兵,无得杀戮”的同时对敌兵竭力劝降,并礼待投降的朝鲜国王。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了民众兵士的死伤。

公元1636年四月二十三日,多尔衮得封和硕睿亲王,名列代善与济尔哈朗之后,位居首封之六位亲王中的第三位。多尔衮那时年仅24岁,如此殊荣正得自于获取元传国玉玺的功劳。公元1638年八月,多尔衮被授予“奉国大将军”一职,率兵远征明朝。此次出征,多尔衮率军从青山关入明境,共攻克36座城池,降6城,俘获人畜超过25万,他也因功获赐骏马5匹,白银两万两。多尔衮从1640年起,已参加了围困锦州的军事行动。公元1642年,多尔衮与洪承畴率领的13万明军展开决战。皇太极接到多尔衮的求援信后,亲统大军前来增援,多尔衮请求太宗驻扎在较为安全的松山、杏山之间,自己则率兵冲锋阵前。多尔衮从锦州大路向塔山大路截杀明军,所向披靡,明军败战溃逃,退守松山孤城。松锦之战以清军大胜而告终,明将祖大寿投降,洪承畴也被豪格所擒获。

3.拥立之勋,亲王摄政

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太宗皇太极在沈阳清宁宫猝死。由于皇太极死得突然,并未指定继承人,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再次开演。

诸位亲王贝勒中,最有继承资格的是代善、豪格与多尔衮。代善因年老,自动退出竞争。实际上角逐皇位的只有豪格和多尔衮。豪格乃皇太极的长子,且占据三旗,很有实力,他获得了图尔格、索尼、图赖等黄旗大臣的支持;阿济格和多铎则力挺胞兄多尔衮。

作为天子自将的两黄旗大臣们为了维护他们在八旗中的特殊地位,坚决主张立皇子即位,即豪格和福临两者之一。两白旗诸王大臣一致拥戴地位与威望最高的旗主多尔衮,主张由弟弟继承兄位。两派势均力敌又互不相让,于是召开了诸王大臣会议议立嗣君。两黄旗大臣明确表示要以死捍卫皇子的继承权。由于畏于两黄旗的势力,足智多谋的多尔衮立即表示,愿立九皇子福临继承大统,鉴于其年幼,可由他和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即行归政。多尔衮力挺福临,是因为他知道福临年幼,无力执政,自己做为摄政王可获得实际的权力,而且他拥立有功,福临即位后必然对他言听计从,自己同样可以拥有皇帝之实。如此一来,多尔衮既化解了眼前的僵局,又可获得实利,可谓一举两得。

同年十二月,年仅六岁的福临即位,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多尔衮改称摄政王,济尔哈朗主动退让,他宣布凡事“皆先启知睿亲王”,于是,多尔衮实际掌握了大权,成为大清国真正的最高统治者。

定国开基,政策开明

1.立法定制皆承明代

多尔衮作为清初的实际统治者,要以合适的体制统治汉人居多的中国,实非易事,他的功绩也正体现在此。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为了缓和满汉间的民族矛盾,他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政策措施,这对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建国过程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在政治体制、中央与地方的官制上,多尔衮大体上都接受了明朝的现成制度,并且任用所有明朝的叛将降臣。在中央机构中,仍以六部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机关,尚书皆由满人担任,但亲王贝勒亲理部事的制度却在入关前夕废除掉了。到公元1648年,多尔衮于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度,但汉尚书的地位要低于满尚书。官吏的选拔,也是“向沿明制,实行科举”。科举的做法亦“承明制,用八股文”。

关于赋役的征收制度,清初也完全按照明朝万历年间的会计录进行。顺治三年制定的《赋役全书》,是“悉复万历之旧”;盐法也是”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俱照前朝会计录原额征收”。就连法律的制定在清朝初期也是衍用明律,顺治三年颁行的《大清律》,亦是以《大明律》为蓝本,参考后金满制修改而成。

2.广纳贤才,选用新人

多尔衮思想上的开通还表现在他能够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他深知“古来定天下者,必以网罗贤才为要图”,“故帝王图治,必劳于求贤”。他也曾颇自负地对人说:“别的聪明我不能,这用人一事,我也颇下功夫。”除了用科举、招抚等各种手段尽力收罗汉族知识分子参加清政权外,他还经常鼓励身边的汉官推举各地的贤才。钱谦益便是多尔衮打听来的人才。由于多尔衮重视搜求汉族统治人才,网罗名士,使大批汉族士大夫纷纷归附。多尔衮把他们当中一些最有统治才能的,安排在内院、六部等中央重要机构中,使他们能有效地发挥治理国家的作用。

3.尽裁加派苏民生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经济也十分凋敝,欲使社会安定,必须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清军入关个一月,汉官宋权便提出:“尽裁加派弊政,以苏民生”。多尔衮便批示道:“征输须循旧额,加派弊政速宜停止。”十天后便发布“大清国摄政王令旨”,宣布废除明末加派的三饷,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这项措施赢得了中原百姓的衷心拥护,也大大降低了平定全国的阻力。此外,为解决土地不足问题,多尔衮下令各地垦荒,“永为己业”。他还放宽了国家对手工业的专擅垄断,并下令废除明末加征于商人的各项税负,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4.“重剿轻抚”的弊政

当然,作为满族封建统治者,多尔衮也推行过很多落后、消极的民族压迫政策,主要是剃发、圈地、投充和“逃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