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浴血功臣录: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秘事追叙
21008500000024

第24章 常遇春——开国元老,异姓真王(2)

同年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攻破河北诸郡。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至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稍事休整后,明军继续挥师西进,攻取山西,至次年三月,攻克陕西。元顺帝乘明军主力长驱秦晋之机,派兵向北平反扑,很快到达通州。常遇春又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为了彻底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彻底摧毁了元朝的统治,遂凯旋回师。

英年早逝,功高遭诛?

1.盛年暴卒,另有他因

常遇春一生为将,从始到终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无役不从,所向无敌,为朱明江山立下第一大功。可惜一代勇将,英年早亡,他的离世,可以说是明朝的一大损失。但也有很多人对常遇春的暴病早逝抱有疑虑,怀疑他的死另有原因。

史书记载,公元1369年七月,常遇春攻取元上都开平后,在回师途中突患暴病,卒于柳河川(河北省西北部),年仅三十九岁。朱元璋追封他为开平王,谥以“忠武”,赠三世祖先王号。

2.功臣遭诛,是耶?非耶?

有人认为,常遇春一生并无病史,在其功名鼎盛之时突患暴疾而猝,实在令人感到可疑。况且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向来被指有屠戮功臣之罪,民间盛传的“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之事便是典例。对于常遇春这样功勋卓著的大将,人们很容易将他的死与朱元璋联系起来,那么,常遇春的死,真的是暗遭皇上诛杀吗?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此说并无根据。

首先,从常遇春的病因来看,回师途中暴死,并非没有可能。史书记载,常遇春班师至柳河川后,是以“卸甲风”病暴而卒的。“卸甲风”,顾名思义,就是古代将军战后归至帐中,由于战斗导致身体过热,又出了很多汗,此时若立即卸去盔甲,贪凉吹风,很容易引起所谓“中风”之疾。中医认为,人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用西医解释,是由于寒冷的刺激,引起了肌肉产生一种称作“腰背肌筋膜炎”的无菌性炎症。古代确实有不少这样的病例,如战国时魏国的贵族将领魏王豹就是死于“卸甲风”,五代时的名将李存孝也曾险丧于此疾。常遇春作为一名战将,本来就很容易患上此病,加上他本人脾气急躁,若偶染此患,急火攻心之下,势必会造成气血淤积,突然猝死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说,从常遇春的病因上看,并无蹊跷。

再者,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是忠心耿耿,敢于直言,尽瘁而终,他临死前还留下遗言说:“恨不能再报效太祖”。闻他暴死,朱元璋立即震悼罢朝,亲往祭奠,扶灵大哭,并泣咏挽诗一首:“朕有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咏罢,又开棺睹容,脱下龙袍,盖其遗体之上。后又亲为选择葬地,举行隆重葬礼,复又追封其上三代皆为开平王,并命礼部监修王陵,赐立碑碣和王爵应有的石器二十余具。可见朱元璋对常遇春的死是非常痛心的,若真是自己所害,恐怕很难悲痛至此,除非朱元璋有很高的表演水平。就算朱元璋对功臣之死的悲痛是装出来的,但这个时候,实在不适合下手。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时候,国家局势已经稳定,那时他已经年老。可常遇春死时,可以说大明整体局势还未定。此时乱杀大将,无疑是自乱阵脚,这乃是兵家大忌,朱元璋如此聪明,怎么也不会选在这个急需人才的当口诛杀功臣。

另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一说,最早见于清朝流传的《英烈传》评书里。这个《英烈传》评书是满清当局授意一些无耻文人篡改明朝历史,污蔑朱元璋所写,评书里许多内容纯属虚构,添加进去只是为了加强话本的传奇色彩,“火烧庆功楼”也是编造的内容。历史上,朱元璋的确杀过许多功臣,但并非是肆意屠杀的。许多功臣是因为在建朝后逐渐变得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贪赃枉法,以致触犯法律,遭到制裁而死。而且对不法功臣的处理,朱元璋都是通过正规的司法程序,分次进行审判的,“火烧庆功楼”一事完全是子虚乌有。如此看来,常遇春的病死与朱元璋并无关系。

3.妻遭烹食,惊吓而亡

民间有传说猜测,常遇春是因其妻被朱元璋烹食所吓,以致落下癫痫病根,他年仅39岁暴卒,兴许是癫痫发作而亡。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传说常遇春虽然在战场上骁勇无敌,在家却是个“妻管严”,其妻十分厉害。据明朝王文禄在《龙兴慈记》中的记载,朱元璋同情常遇春没有儿子,就赏给他两个宫女,让她们为常遇春传接香火。这两个宫女因为惧怕常夫人,根本不敢接近常遇春。

一天清晨,常遇春起了床,两宫女打了一盆洗脸水,端进房内让他梳洗。常遇春被端着水盆的一双白嫩玉手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赞叹了一句:“好白的手啊!”由于惧怕夫人,常遇春只得叹口气,接着上朝去。

等他下朝回家,夫人叫人拿出一个红盒子给他,打开一看,躺在盒子里的竟是早上自己赞美的那双手!从此,常遇春就受了惊吓,上朝时也总是精神恍惚。朱元璋觉察到他的异常,询问后才知,原来爱将是让老婆吓着了。朱元璋笑着安慰他,只让他到后宫喝酒,答应改日再另赐他宫女。

喝酒的时候,侍者端来一碗汤,朱元璋告诉他说是妒妇汤。常遇春并未多想,端起便喝,只觉得味道很鲜美。酒后,常遇春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许多大臣手上都提着小包裹,众臣告诉他这是皇上御赐的“悍妇之肉”。常遇春甚为纳闷,回到家里,正欲向夫人汇报,却发现夫人不见了。听完仆人战战兢兢的回答,他才知道,原来朱元璋趁自己去喝酒时,叫武士把常夫人抓去大卸八块,小部分做了汤,大部分赏给了功臣。他刚才在皇上那儿喝的就是老婆的人肉汤啊!想到这里,常遇春不禁呕吐不止,从此就被吓成了癫痫病。当然,这也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

民族信仰,回汉之争

1.回族英雄的记载

关于常遇春,历来争议最多的便是其民族身份。一些回族人物志中记载常遇春为自中亚迁来的穆斯林后裔,属于色目人,还有一些资料也如此记载。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常遇春的回民身份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常遇春理应是汉族人。那么,从当前可考证的史料来看,常遇春究竟是回民还是汉民呢?

认为常遇春是回族人,持此观点的人们的证据是:常遇春的后人大部分定居在京津地区,至今仍然是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在北京,现在还有一个回民聚居区“常营村”,后来改为“长营村”,而且有当地家谱为证。薛文波在《明代与回民之关系》中也这样载道:“常遇春生平勤斋拜,当戎马倥偬之暇,即入寺听经习礼,虽在军中亦然。又请敕建清真寺于金陵城内(今南京市净觉寺),落成,高皇帝频临幸焉。”

2.汉族身份的证据

单从常遇春后人为回民这一证据来看,并不能肯定常遇春的民族身份,尽管这个证据有道理,但并不充分。常遇春的后裔,有一些人信仰伊斯兰教,但更多的人并不是这样。据人口数据资料显示,有广大的常遇春后裔散布在云南、四川、广西、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安徽地区,这些人口占常遇春后裔的大部分,估计在十分之九。这些人大多不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习惯与汉族并无差别。若常遇春的后裔全是是回族,那么在短时间内,他们是无法被汉化的。用少数人的信仰去判定多数人的信仰,这显然是不对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证据指向常遇春的汉民身份。第一,据历代家谱和历史记载,常遇春的祖籍是在浙江台州仙原县一带,后来迁徙到安徽怀远县。这两个地方,都是汉族人的聚居地。据《怀远县志》记载:“安徽怀远,在清咸丰年间才开始有回民居住。”第二,在明朝史学家编著的《明史》中,并没有记载常遇春是回民,中国历代汉族执政的王朝,史官记录时不会注明汉族人物的身份,但如果遇到少数民族人物,一般会做特殊情况对其民族身份加以标明。第三,常遇春的妻子蓝氏,其家族并非回族。即使在政策开放的现代,回族和汉族也很少通婚,何况是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第四,从常遇春的丧葬方式来看,其丧葬风格完全不符合回族穆斯林的习俗。假如常遇春是回族人,朱元璋不会不尊重其爱将的民族丧葬习俗的。

也有人提出,从出土的古代人物画像来看,常遇春作为男性,却佩戴耳环,这更倾向于胡人的打扮。由此可推断,常遇春不是汉族人。但明朝初期,民间盛行胡风,人们都喜欢在衣饰打扮上效仿胡人,所以这一证据也不足断。

综合两种观点和各种考证资料来看,常遇春本人更倾向为汉族,但他的后人有加入回教、信仰穆斯林的。当然,信仰伊斯兰教的常姓人,也未必就是常遇春的后裔。总之,常遇春的民族身份问题还有待通过更多的资料进一步考证,不过,这个问题无关紧要,无论他属于哪一民族,常遇春都是中华民族史上值得后人赞叹的杰出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