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古名将,未有过之”,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其爱将常遇春的评价。常遇春与徐达,乃是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左膀右臂。被世人美誉为“常十万”的常遇春,以勇猛果敢闻名。他追随朱元璋,南北征战十四年,创下无数英功伟绩。可惜一代盖世勇将,却英年病逝。有人说,他是被朱元璋暗害而亡,而非病卒,真的是这样吗?不少民间传说和学术著作称常遇春是回族人,这引来不少争议,质疑者的理由是什么?传说朱元璋曾烹食其妻,这又是怎么回事?
慧眼识主,名扬采石
1.生于乱世,初落草寇
与诸多出身将门世家的名将不同,常遇春的祖上世代皆为农民,他自幼家境贫寒,可以说从未受过良好的教育,还曾一度落草为寇。但出身决定不了什么,凭着超群的武艺和灵活的头脑,常遇春最终成为明朝功名盖世的开国战将,深得朱元璋的器重。
常遇春(公元1330年—公元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濠州怀远(今安徽怀远县)人,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据说他相貌奇伟,燕颔虎须,臂长似猿,勇力绝伦,且自幼习武,是一个出色的神射手。
常遇春出生的年代正处于元朝末期,此时权臣当道,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加上元朝统治者施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得民不聊生,百姓怨气冲天,一时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频发。公元1351年,中原地区爆发红巾军大起义,各地豪杰纷纷响应,蜂拥而起。在常遇春的家乡,有名叫刘聚的当地人聚众起义,常遇春便加入了刘聚的起义军,那年他二十三岁。由于他秉性刚毅,胆识过人,深得刘聚喜爱,不久便当上了什夫长。两年后,他发现刘聚“多抄掠,无远图”且“善恶不分”(《续资治通鉴·元纪三十》),觉得刘聚只是个打家劫舍的土匪,并没有长远的志向。后来,他听说占据和州(今安徽和县)的朱元璋势力强大,而且军队严整有律,遂认定朱元璋为当世豪杰,决定投奔其军。
2.神人指点,毛遂自荐
据说,在他投奔朱元璋的路上还有一段神奇的小插曲。公元1355年四月,二十五岁的常遇春与几个有志同伴一起奔往和州。在临近和州的路上,他因长途跋涉,困倦不堪,便就地躺在田间休息,很快沉沉睡去。睡梦中,他迷迷糊糊看见一位披甲持盾的神人走来,大声唤他起来迎接君主。惊醒后,他看见朱元璋正好领兵经过,慌忙跪地迎拜,请求归附。朱元璋见有勇士投奔,就接收了他们,得知他们原有旧主,便心存疑虑,未加重用。
常遇春毛遂自荐,请求担任大军先锋。朱元璋的帐下不乏能臣勇将,常遇春只是一个刚被他收于军中的野小子,先锋要职怎可轻易授予?朱元璋说:“你只不过是前来投军的饥民,为饱腹而充军,况且,你还有旧主割据一方,我如何能相信你呢?”听闻此言,常遇春并没有生气,为表忠心,他含泪叩首说:“刘聚不过是个强匪,难成大事,素闻公智勇双全,目光远大,礼贤下士。所以不因道远,特来投拜,如蒙不弃,知遇之恩,当肝胆以报”。见他一再诚恳拜求,样貌也不似苟且混世之徒,朱元璋便让他先随大军渡江作战,等夺取了长江以南的太平地区再说。原来,为了打破元兵的围攻,解决军粮的供应,朱元璋须马上由水路攻打采石,一场渡江之战在即。
3.采石大战,威名远扬
五月,朱元璋收并了巢湖谬永安、俞通海与赵普胜的水师,得到千艘战船,一切准备就绪。他在冲破元朝御史中丞蛮子海牙部队的封锁后,准备出兵采石,以攻占集庆。
采石的门户牛渚矶,在今马鞍山市之南。该地临江的牛渚山,其北部突入江中,故取名“采石矶”,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朱元璋大军逼至长江东岸时,元兵集聚矶上,列阵防备,乱箭齐发。大军船只被阻,离岸边近三丈余,箭雨纷飞,船上兵士无法登陆。在这紧急之刻,常遇春驾着轻舟赶到,毅然请战。朱元璋见他言语坚决,凛然无畏,便举起令旗命他冲锋。常遇春应声而上,灵活避开无数飞矢,疾速驾舟向前。临至岸边,他大吼一声,挥动长戈,直取元兵。元兵接住了他的长戈,他顺势飞身上岸,元兵被其勇气震慑,慌忙后退。只见他冲入敌阵,边操戈杀敌,边奔驰开路。元兵阻挡不住,纷纷后撤。朱元璋欣喜之余,率部众乘势登岸,一阵掩杀,元军四散溃窜,没过多久便望风而降。朱元璋大军在攻克采石矶后继续推进,一路攻陷元军各个据点,直逼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次年三月,朱元璋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
采石矶一战,使朱元璋对常遇春刮目相看。常遇春以其神勇立了渡江第一大功,被授予总管府先锋一职,不久又升任管军总管。从此,常遇春威名远扬,成为朱元璋麾下的得力干将。
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1.奇兵袭衢州
作为朱元璋手下的一员骁将,常遇春以勇猛敢战著称,他为人“沉鸷果敢”,逢战必胜,屡建奇功,被誉为当时的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负地说:“我率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因而得到“常十万”的绰号。他一生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虽未学过兵法,却作战灵活,常常以智取胜。史书上说他“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的确如此。
公元1359年七月,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常遇春进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冲杀,首先攻破了龙游城。当常遇春率领大军行至衢州城下时,只见城垣壁垒森严,牢不可破。他率部在城下竖栅栏,建奉天旗,水陆联合包围衢州6座城门,又派人造了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攻城器具,“拥至城下,高与云齐,欲阶以登城”。他甚至还命兵士在西门城下挖了地道。但元军凭借固若金汤的城垣,“以束苇灌油烧吕公车,驾千斤秤钩懒龙爪,用长斧砍木梯,筑夹城防穴道”,坚固的防卫与猛烈的反击并用,使得常遇春的军队久攻不克。
见硬拼不下,常遇春灵机一动,趁敌不备,他派奇兵突入,毁其所架之炮,并加以猛烈的围攻。元军终于抵抗不住,暗派使节前来求降。夜里,衢州路院判张斌偷偷从小西门出来,迎接常遇春大军入城。于是,万数元军迅速崩溃,衢州城被攻陷。
常遇春杀入衢州城后,建立了“金斗翼元帅府”,设元帅和枢密分院判官,结束了元朝在衢州的统治。
2.决战陈友谅
朱元璋统一大业的主要威胁,便是盘踞在长江上游的陈友谅的势力。公元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取应天,朱元璋组织大军进行防御,两军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展开一场恶战。朱元璋军处于弱势,只得用计设伏,诱敌深入。常遇春奉命与冯国胜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设伏,为全军主力。陈友谅军队在龙湾登陆,遭到常遇春、冯国胜所率伏兵的袭击,死伤惨重,溃不成军。碰巧正值江水落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朱元璋趁机指挥水陆军并进,陈友谅兵士溃败而逃。龙湾大捷壮大了朱元璋的力量。常遇春大破敌阵,战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参知政事。
公元1363年,陈友谅卷土重来,带领60万大军倾巢来攻,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军进行了一场水上大决战,此战持续了整整三十六天。陈友谅军船庞大坚固,却缓慢笨重,朱元璋军船小巧快捷而操作灵活。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锁敌人的归路,两军激战许久,相持不下。战中,朱元璋的座船突然搁浅,见此时机,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马上率船队来围攻。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常遇春果断搭弓,一箭射伤张定边,又迅速驾驶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救了朱元璋一命。见两军久战难分,常遇春立刻组织火攻,乘风纵火,朱元璋的军船小而易逃,正好可以发挥出小船优势。陈友谅的庞大船舰却难以转向,被烈火包围,船尽烧毁,兵将大乱,烧死的、跳河淹死的士卒不计其数,损失惨重。陈友谅急忙率残舰撤往湖口,常遇春早已等候在那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陈友谅无路可逃,终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死去。陈友谅势力的覆灭,使朱元璋得以独霸群雄。常遇春也因救驾有功,获赐金帛田地,后得升任平章政事。
3.攻取元大都
公元1364年七月,常遇春先是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接着,他又与邓愈会合,联军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岭南韶州、南雄等地敌军望风降附。次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十一月与徐达率军攻占了泰州。至公元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平江(今苏州)。他们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围攻,攻陷平江城,并活捉叛将张士诚。常遇春因功进封为鄂国公。
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各率二十五万精兵出师北伐。由于北方元朝军事力量已经大大削弱,徐达、常遇春仅用了三个多月,即平定了山东。次年四月,明军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相遇,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麾下兵将紧随而至,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数降敌,史称塔儿湾大捷。此战后,明军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夺取了陕西的门槛,为攻取元大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