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正月,李靖率军抵达朔州。此时突厥内部分裂,又刚遭受雪灾,天灾人祸并至,致使突厥内部军心散乱,正是唐军进攻的大好时机。李靖亲率三千精骑,从马邑出发,直奔恶阳岭。突厥颉利可汗没有料到唐军会突然深入境内,顿时大惊。此次奇袭一举攻克了定襄。颉利可汗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唐朝定然是倾国出动了,于是不敢全力抵抗,反而主动撤退。李靖又暗中派间谍潜入突厥军中,离间颉利可汗的心腹将领,使康苏密等人归降了唐朝。颉利可汗众叛亲离,身边只剩下几万兵力。太宗得到捷报,高兴地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李靖也因功进封代国公,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
此战之后,颉利可汗大惧,退守保铁山(今蒙古境内),并派使者到长安谢罪请和,实为缓兵之计,意在争取时间,聚集军队,以期卷土重来。太宗遂派使臣前往漠北受降,并让李靖率军接应。李靖看出突厥的真实意图,他向将军张公谨请示,欲趁机突袭突厥。于是他自备二十天的口粮,带领一万轻骑,日夜兼程,到达铁山,并把路遇的突厥游骑、斥候都拦下随军而行,以防止泄露行迹。颉利可汗见到使者,果然松懈,直到李靖军队逼至牙帐十五里才惊觉,颉利军队猝不及防,匆忙逃窜,却终在逃跑途中被唐军所俘。
这一战灭亡了东突厥,此后北方各部族与西域各国相继臣服,共推唐太宗为“天可汗”,北部边境从此获得了几十年的安定。
3.西破吐谷浑,老将再征
突厥灭后四年,位于青海和新疆南部的吐谷浑攻打河西走廊,并扣押唐使,西部边患又起。此时的李靖已年过半百,并因患有“足疾”而告老辞官。太宗正在犹豫着是否再请老将出山,李靖却主动请缨说:“靖虽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喜,遂封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数万大军,分五路西攻吐谷浑。
闻道唐军进至,吐谷浑可汗伏允立即命令官兵一边撤退,一边烧尽沿途野草,好断绝唐军马匹的粮草。见此情况,有唐将建议暂驻鄯州,等青草萌发后再进兵。但李靖麾下行军总管侯君集反对,他认为现在吐谷浑败逃,人心离散,正是追击的大好时机,不容错过。李靖采纳了侯君集的意见,挥军猛追。唐军横越沙漠戈壁,奔袭二千余里,终达星宿州,吐谷浑可汗在走投无路时被部下所杀,余众皆降。李靖率军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平定了吐谷浑,并向京师告捷。此战的胜利,开拓了西部疆域,也保证了西北部的和平稳定。
公元637年,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公元640年,李靖的妻子去世,太宗诏令坟茔修筑成突厥境内的铁山、吐谷浑境内的铁石山的形状,以此表彰李靖的辉煌战功。公元643年,太宗诏令阎立本将李靖等二十四人图像画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并进位李靖为开府仪同三司。
高风亮节,功成身退
1.谦恭大度,高风亮节
李靖为大唐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丘山之功,但他却从未矜功自伐,即使官居宰相,也表现得沉默寡言。他很有操守,几乎从未参与过任何政治斗争。更为难得的是,他在功成名遂之际却毅然引退,闭门辞官,毫不眷恋功名利禄。其谦逊恭顺、高风亮节的品性,多为后世所称道。
大灭突厥后,全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而功臣李靖,还未及受赏,便先遭到了太常卿萧瑀、御史大夫温彦博的弹劾。他们向太宗状告李靖疏于治军,导致其部下掳掠突厥珍宝。太宗见书,当庭责问李靖。他以大局为重,只是顿首谢罪,完全不做辩解,太宗见其态度诚恳,也就未加追究。事后,唐太宗了解到二臣对李靖的状告并无实据,遂满含歉意地说:“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为怀”,同时又奇怪李靖为何不为自己申辩。李靖却轻描淡写地将此事带过,说仗已打胜,国家无患就好,个人受点小小的冤屈也没什么大不了。太宗听后更加敬重李靖,于是又赐绢二千匹,并将他由兵部尚书晋升为右仆射,成为宰辅。可是在宰相议政时,李靖仍“恂恂似不能言”。
征服吐谷浑后,行军总管高甑生联合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一起,诬告李靖拥兵自重、企图谋反。原来,在李靖统兵西征吐谷浑时,高甑生曾由于延误军期而受到李靖斥责,心怀怨恨。战罢回京后,他便想以此报复李靖。面对陷害自己的罪名,李靖仍旧以静默对抗,即不认罪,也不辩解。唐太宗相信李靖的忠诚,经司法官员的查证,确实是诬陷。唐太宗严办了高甑生等人。事后,唐太宗问李靖:“明知诬陷,卿为何不作辩解?”李靖却悦:“圣上明察秋毫,臣下心昭日月,无须作任何辩解。”但经过这件事后,李靖已不胜其扰,从此他“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也不再亲临战场。
2.政治持重,功成身退
在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为皇位斗争得水火不容时,李靖正手握重兵,驻防边塞。李世民曾派人去征求他和李世绩的意见,想在兄弟之争中博得更多人的支持,不料竟然均被二李拒绝。李靖曾受李世民救命之恩,此时他却无言,选择了中立。也许他觉得自己只是军人,职在杀敌保国,对于政治不愿过多介入。而且作为臣子,自当以朝廷安稳为重。这体现了李靖在政治上的持重。也正是这个姿态,这种操守,赢得了李世民对李靖的信任与敬重。
公元634年,李靖六十四岁,他以足疾行动不便为由,上表请求离职静养。唐太宗念他的至诚,批准了他的申请,但要他视病情好转后,每隔几日去参与议政一次。太宗对李靖功成而身退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朕观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是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李靖征战一生,退休后,他闭门远客,专心总结作战经验,写出《李卫公兵法》等大量优秀的军事著作。公元649年,李靖病情恶化,唐太宗亲临病榻慰问,并难过地对李靖说:“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同年七月,李靖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神如天王,英似侠士
1.神化天王,以旌战绩
由于李靖战绩辉煌,几乎百战百胜,有如神助,在他死后,据说仍经常显灵,救助百姓,于是到晚唐时候,李靖渐渐被神化了,人们还为其建庙供奉。在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中,就像尉迟敬德和秦琼慢慢变成了门神一样,李靖也不知不觉地成了战神的化身,成了《封神演义》里的陈塘关总兵,成了叱咤天庭、威武神勇的托塔天王,还有个以莲花为身的儿子“哪吒”。
在《封神演义》中,李天王是商朝时期,陈塘关总兵李靖。姜子牙兴周伐纣后,他归降西周。西周大军攻下朝歌后,姜子牙举行封神大典,将所有将士皆封为神,李靖遂被封为托塔天王。不过,《封神演义》是虚构的小说,里面的一些人物虽然在历史上也不乏有真人,但其改动较大,参考性较低。所以,这里面的李靖虚构成分较多。
事实上,中国神话中的托塔李天王李靖,是从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演化而来。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相传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山腰上的四座山峰里。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神话中托塔李天王李靖就是从多闻天王演化而来。唐代宗时,叛臣勾引吐蕃、回纥入寇。为了退敌,代宗一方面组织军队抵御,一方面大行佛教活动。这些活动加强了民众对毗沙门天王的信仰。《西游记》成书后,经过长久的改造,托塔天王由毗沙门变成了李靖,毗沙门等四大天王屈居其下,哪吒成了其第三子。《西游记》把托塔天王说成是李靖,是基于他杰出的军事才干。
2.风尘三侠,红拂夜奔
风尘三侠是隋末唐初虬髯客、李靖、红拂女的合称。这种传说来自于中唐时期文人笔下的小说言要传奇,其真实性无从考究,但故事流传了下来。
红拂女本姓张,南北朝时她流落长安,被卖入司空杨素府中,做了歌妓。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李靖通兵法谋略且心怀大志,隋朝建国后,他决定前往长安,以求报国之路。在长安,他先投到杨素门下,获得杨素的赏识。二人谈论大事时,红拂就立在旁边,她见李靖气宇非常,乃英雄侠义之士,心中暗暗倾慕,于是自己深夜投奔,愿随英雄闯荡天下。
李靖听得佳人之愿,非常欣慰,于是携手红拂,扮成商人离开长安。他们一路跋涉,路遇虬髯客。红拂见他貌似粗鄙,却有一种不凡的气质,于是与他拜为兄妹。三人一行来到汾阳见到了李渊与李世民,交谈一番后李靖与李世民顿觉相见恨晚。后来,虬髯客倾其家资奉送李靖红拂二人,自己则远走他方。李靖通过研读虬髯客所留兵书,终成将才。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投于其下,帮李渊父子平定江南,建立了大唐,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为卫国公,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而虬髯客据说组织了一支兵马,灭掉海中扶桑国,自立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