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中被北宋文豪苏轼赞为“千古风流人物”者,便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周瑜。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周瑜不仅嫉妒贤才、心胸狭窄,还才智疏浅,在与诸葛亮的智斗中,屡屡受挫,最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小说中的周瑜,形象实在不大光彩,不过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内容有很多虚构的成分。那么,历史上周瑜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他果真事事算不过诸葛亮吗?草船借箭、智激周瑜、赤壁之战等故事又是否确有其事?周瑜真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英杰周郎,江东展才
1.江东双杰,义同断金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才,尤其在“智绝”诸葛亮的比衬下,更显得智短才拙,技不如人。事实上,《三国演义》的作者受“尊刘”思想的影响,主观拔高了诸葛亮的才智,而周瑜作为蜀汉的对立方东吴之将,则被“无情地”歪曲贬低了。历史上,周瑜的本来面目不仅是助孙氏家族打下东吴江山的功臣名将,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他出生于名门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在汉朝官居太尉,父亲周异,也曾担任过洛阳令。公元189年,周氏家族遭到董卓的劫杀,受到沉重打击。周瑜本来就志向高远,家庭的变故又让他肩负家仇血恨,这一切使年轻的周瑜早早便踏入战事。当时,吴郡豪族孙坚的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他性格豁达,结交甚广,是美名在外的少年英雄。周瑜慕名前去拜访,二人一见如故,遂成为挚友。孙策携家眷迁至舒县后,周瑜还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后来二人“升堂拜母,有无通共”,成为结拜兄弟。
孙策骁勇豪迈,自父亲去世后便独自带军征战,威名远播。他深知自己脾气急躁而短于谋略,需要一位兼具文韬武略的将才坐镇军中,出谋划策。于是他想到了挚友周瑜。周瑜心思缜密,善谋战略,的确是令他放心的不二人选。于是,他在东渡前写信邀好友同战,周瑜果然领军接应。后来,周瑜率部投归吴郡,孙策欣喜不已,激动地对他说:“吾得卿,谐也。”
此后,孙策带兵冲杀阵前,周瑜运筹营中,“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两人齐心协力,配合默契,攻城克池,连战告捷。孙策的军队迅速壮大,已有数万之众。孙策对周瑜的表现十分满意,遂亲授他“建威中郎将”的封号,并为他营建府邸,赠赐封赏无数。很快,孙策与周瑜在江东威名远扬,并称“江东双杰”。
公元200年,年仅26岁的孙策不幸遇刺,英年早逝。临终前,孙策将军国大事托付其弟孙权。周瑜留在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他虽重兵在握,却依旧以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忠心不二地辅佐孙氏兄弟。
2.雄才大略,建功创业
周瑜精通军事兵法,且才智过人,尤其善于分析形势和谋划战略,正是孙策寻找的文武兼备的将才。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评价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他以过人的谋略与缜密的思虑,在孙氏兄弟开拓江东基业的过程中数立大功。
公元195年,周瑜助孙策攻下横江、当利两处军事要地。不久,孙策大军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同年刘繇败退,周瑜又助孙策攻获丹阳郡。
公元199年,孙策欲取荆州,周瑜作为中护军随孙策出征,攻破皖城,获得庐江郡。接着攻取寻阳,大败刘勋后转征江夏。江夏太守黄祖败逃,孙策得到江夏郡的一部分。同年,周瑜又助孙策攻下豫章郡。孙策将豫章郡分出一部分地区,设为庐陵郡。至此,孙策已尽收江东六郡(吴、会稽、丹杨、庐江、豫章、庐陵),其中四郡的获得都是周瑜之功。公元208年,孙权任命周瑜为前部大督征讨江夏,大获全胜,黄祖战死。
公元209年,周瑜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将曹仁隔江相持。吴将甘宁受遣据守夷陵,遭曹仁兵围,甘宁遂向周瑜告急。周瑜依吕蒙之计,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前去援救,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屯兵北岸,约战曹仁。战斗中,周瑜右胁中箭,重伤退兵。曹仁得知周瑜伤重,立即率军攻击吴兵。不料周瑜不顾箭伤,奋起巡视军营,将士受到激励,士气大涨,一战败退曹兵,江陵遂得。
3.慧眼荐才,善识人心
周瑜不但在统军指挥战斗方面谋划细致,调度有方,而且善于识人。
周瑜在居巢(今安徽桐城南)任县长时,曾向鲁肃借粮。鲁肃倒也慷慨,马上“指囷相赠”,拿出3000斛(相当于今天一万斤)的储粮交给他。周瑜收下了粮食,结识了鲁肃。他慧眼识人,知道鲁肃是个有志之才,后来将他举荐给孙权。东吴的另一位名将甘宁也是周瑜引荐的。
周瑜的善识人心还表现在他与刘备的交涉上。赤壁之战前夕,蜀吴结盟,共抵曹军。孙权还特地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以“进妹固好”。演义中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描述实乃虚构,事实上,嫁妹这场政治联姻是孙权自己的意思,周瑜对刘备并无好感,并对他深怀戒备。刘备曾“乘单舸往见瑜”,以示结盟诚意。可周瑜并不买账,他的态度显得很是傲慢,也不肯拨地给刘备。公元210年,刘备亲往江东见孙权,请求讨借荆州。周瑜私下对孙权谏言:“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可惜孙权当时并未听从周瑜的计策。后来刘备占据荆州,终于验证了周瑜“刘备寄寓,有似养虎”的忧虑。由此方见他对刘备认识的深透。
赤壁之战的历史真面
1.力主抗曹
赤壁之战是周瑜此生指挥战役中的巅峰之作,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也是极尽其才,用了八回的文字对此战战况进行铺排渲染,浓涂重抹。可在演义中,作者的叙述重点是“智斗”,力图展现诸葛亮的才智,因此小说中的描写内容有很多的虚构改写成分,诸葛亮那些神机妙算的事迹也大都是“借”自他人。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其实是东吴周瑜与曹操的对抗,诸葛亮只是被临时遣驻东吴察看战况而已,并未过多参与谋战。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地区后,又于公元208年占领荆州,一时志得意满,骄横无比,叫嚣着要席卷江东。曹操在战前写信给孙权示威,信中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东吴之臣看过曹操的书信后,“莫不响震失色”,纷纷主张孙权归降曹操。主降派的理由是:曹军“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如若反抗,就是谋逆,会在道义上被动;另外,曹操占取荆州,又收缴刘表大量战船水师,实力强大,江东与曹军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
众臣中只有周瑜和鲁肃力挺抗曹,反对投降。周瑜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首先分析了当今天下的局势,并指出江东之地具有地形等优势。接着,他将曹吴的兵战条件进行了对比,指出曹操在军事部署方面的一系列致命弱点,还对其八十万大军表示质疑。他认为曹兵“久战疲敝,尚怀狐疑”,而且大都不习水战。曹操此次南征,犯了诸多兵家作战的大忌。他最后指出,曹军“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此次南下无疑是“操自送死”。周瑜的一番激昂论述,顿时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他不禁拍着周瑜的背,感言道:“公瑾之言,大合我心!”于是,周瑜主动请战,愿领精兵两万前往夏口(今汉口)迎敌。
2.“诈降火攻”之计
那时,刘备欲率军渡江,在当阳与鲁肃相遇,于是共图大计。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与刘备遂结成抗曹联盟。公元208年十月,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激战。曹军多为新归附的荆州水军,又遭受瘟疫侵袭,战斗力较弱,初战不利,兵败后退至长江北岸乌林驻扎,休整军队,欲待来年开春之时再图进军。周瑜则率孙刘联军驻扎南岸,将战船停靠在南岸赤壁一侧,与曹军隔江对峙。
曹兵多来自北方,不习惯在水上作战,曹操对此甚是担忧。这时,曹操手下的“谋臣”庞统建议将战船“互相搭配,或三十、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锁上,任他潮水上下,仍安宁平稳。”曹操称善,依言而行。被铁锁相连后的战船果然平稳不少,士兵也可在船上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