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浴血功臣录: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秘事追叙
21008500000011

第11章 耿弇——有志者,事竟成(2)

此一战,临淄、西安二城俱收,可谓一举两得。耿弇声东击西,智退张蓝,全军士气大增,只待决战。

4.示弱诱张步,决战临淄

耿弇进入临淄城后,严禁部下官兵随意掳掠,并放言道:“等张步来的时候,一起捉拿”。意在激怒张步。张步听说后不以为然,还大笑着说:“以尤来,大彤十余万众,吾皆即其营而破之。今大耿兵少于彼,又皆疲劳,何足惧乎!”他甚至声称用二十万兵力就可推进到临淄城东。于是召集兄弟与各将领谋划,准备对耿弇发起反攻。战前,耿弇曾上书刘秀说:“我现在据守临淄,深挖战壕,高筑城堡。张步从剧县前来,即将反击,可是他的部队既疲劳又饥渴,他们前进,我就引诱他发动,然后迎头痛击。他们撤退,我就让他们离去,然后尾追痛击。我军就在自己营垒前作战,精神百倍,以逸待劳,以实攻虚,十天半月之内,可以斩下张步人头。”可见耿弇对此战是胜券在握的。

耿弇布兵于淄水之上,不想正与重异的部队相遇。耿弇恐怕挫败了敌军的锋芒,使张步心生畏惧而不敢前进,遂隐藏实力,率领部队退回临淄小城,假装懦弱,以骄敌兵。他暗中却在小城内安置兵力,另派都尉刘歆与泰山郡(山东省泰安市东)长陈俊领兵在城外戒备。

张步听闻耿弇撤退,更加得意,顿时锐气昂扬,挥军直攻耿弇阵地,在城外跟刘歆短兵相接。耿弇登上高台远观,察看刘歆部队作战情形,然后亲率精兵,自东城下拦腰横断张步兵阵,大破齐军。激战中,耿弇被飞箭射中大腿,他一声不吭,随即抽出佩刀,砍断箭杆,坚持与兵士们血战到天黑,方才收兵,近卫竟然都没发现主帅受了伤。

第二日一大早,耿弇便率部出营。这时候,在鲁县的刘秀得到耿弇收到张步攻击的消息,亲自率军前来救援。见援兵未至,陈俊就劝耿弇闭门休息,等皇上到了再战。耿弇说:“皇上驾到时,我们做臣属的,应当杀牛宰猪,用羔羊美酒,招待文武百官。岂能把强盗匪徒(张步),留给君王操心?”于是再度发兵攻击,从早上麓战到黄昏,大败敌军,奸敌无数,城中的水沟壕坑里到处都填满尸体。

入夜之后,张步率部将悄悄撤退。行至半路,伏兵突起,张步大惊。原来耿弇早就料到张步受到重创后,会脱离战场,所以预先在路侧设下埋伏,只等他到来。伏兵一直将张步余兵追至钜昧水边(河名,流经山东省寿光市南),前后约八九十华里,俘获张步的辎重二千余辆。一场拼杀后,横尸遍野。张步逃回剧县,其兄弟各领军队四散而去。

耿弇大破张步二十万大军后,光武帝的援军才刚刚到达。刘秀亲自犒劳众将,大宴群臣,并对耿弇说:“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劲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刘秀说耿弇的功劳与齐王韩信相当,而且此功绩的创造难度更大,可见刘秀对耿弇的评价之高。想起耿弇先前在南阳的献策,刘秀又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这句名言也随着耿弇的战绩流传千古。

佯攻巨里,围城打援

1.讨伐张步,首战祝阿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有一条是“攻其所必救”,这其实是“围城打援”战法的理论依据。所谓“围城打援”,是指进攻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歼灭敌人的援军的一种作战方法。战国时期孙膑所用的“围魏救赵”可以说是此方法最初的雏形,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围城打援”战例,应该是耿弇的首创。公元29年十月,刘秀下诏令耿弇率军进讨张步。时任建威大将军的耿弇,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东进。张步派大将军费邑驻军历下(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西南),并分兵屯据祝阿(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北),此外,他还在太山钟城(今山东省禹城市东南)设防,立营数十座,严阵以待。耿弇渡河后,首攻即是祝阿。因将士士气高涨,攻城只用了半日,早晨出击,中午即破。耿弇经过对形势的分析,故意留出城中的一个缺口,让城中士卒得以逃出,奔归钟城。钟城守军得到祝阿已破的消息,军心大乱,纷纷弃营而逃。

2.佯攻巨里,围城打援

为抵御耿弇指挥的汉军,费邑派其弟费敢驻守巨里(今山东历城东)。费邑,素闻耿弇大名知其不可小觑,于是倍加谨慎。他命令部队日夜修筑工事,加固营垒,并作好长期坚守的准备。

耿弇大军逼至巨里,他命令军士立即准备攻城工具,并派人砍伐了许多树木,扬言要用树来填塞坑堑,以便攻城。费邑听闻后心有疑虑,但恐是耿弇迷军之计,并未动兵。几日后,耿弇又下令各部队:三天后当全力进攻巨里城。同时,他故意让狱卒放松看守,暗助俘虏逃走。果然,逃回的俘虏把耿弇这项命令,转告给了费邑。接着,费邑又收到弟弟费敢的求援信,信中说急需费邑救援,费邑这才相信了巨里的危情。

三天后,费邑果然亲率三万余精兵,来救巨里城。如此正中耿弇之计,他高兴地对诸将说:“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当下留三千兵力看守巨里,自己则率领精兵埋伏在山冈。费邑部队还没赶到巨里,便被耿弇所率的伏兵重重包围。此时费邑方恍然大悟,耿弇攻打巨里是假,把自己引出来才是真。此时伏军自高处冲下,势如破竹,速灭齐兵,耿弇就在战场上斩杀了费邑,还将他的人头,拿到巨里城下悬挂。费敢见此情景,急忙率领部队弃城而逃,投往张步。耿弇趁势攻城略地,一举平定了济南地区。

君臣无疑,忠信相随

1.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作为一代开国名将,耿弇在功绩上虽是“堪比韩信”,但在结局上却要比韩信好得多。耿弇于35岁退职,56岁逝世,尽管寿命不长,但也算是“善终”了。光武帝刘秀对耿氏一族不薄,终东汉一朝,耿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可谓是世代富贵,与东汉共存亡。刘秀还说过:“朕终不使耿弇为淮阴也”,这是何其大的信任!的确,刘秀对耿弇的信任一生未改,而耿弇对刘秀的赤胆忠诚也至死不渝。君臣之间能处得如此融洽,这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当然,这也是君臣双方共同努力地结果。

从君主方面来讲,光武帝刘秀确实是位了不起的明君。他有君子般宽广的胸怀,而且做到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懂得将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发挥作用。耿弇投奔他时,不过是个二十一岁的小伙子,他看出耿弇胸有大志,是个少年将才,便不计年龄,委以重用。耿弇提出的很多建议,他都予以采纳。在耿弇献“南阳决策”之时,尽管他心里不是很信服,但是仍然让耿弇放手一搏,给了他足够的信任。耿弇也没有令他失望。在与王郎的对战中,部下将领皆认为上谷、渔阳二郡兵马是王郎的援军,只有刘秀坚信是耿弇带来的救兵,这绝对不是一般的信任。他的一句“终不使耿弇为淮阴”换来的不仅是一颗忠心,更是耿弇为报信任,浴血战得的半壁东汉基业!

2.功高身退,满门忠烈

作为功臣,耿弇忠心耿耿,一生紧随刘秀。他最初投奔刘秀时,王郎的势力是最强的,刘秀倒是处境危险,可就是在这个时候,耿弇甘冒生命危险毅然来归,这也是一种相信。在刘秀兵败、诸将失散的关键时刻,耿弇不仅仍然义无反顾地回来,还说服了父亲带来援兵,这怎么能不令刘秀感动?

另外,耿弇是很明事理的将领,他有相当的政治悟性。平定天下时,刘秀对耿弇始终十分信任。原渔阳太守彭宠后来反叛刘秀时,耿弇正在前线带兵。只因耿弇的父亲耿况和彭宠是多年好友,而且同时起兵追随刘秀,所以耿弇觉得很尴尬,加上所传耿氏父子要反叛的流言四起,耿弇主动表示要交出兵权。光武帝知其所想,下诏书抚慰他:“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暛尤着,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后汉书·耿弇列传》)。其父耿况听说此事,也不能自安,派耿弇的弟弟耿舒到洛阳侍奉皇帝,实际是当人质,以示忠心。可见耿氏父子是很有政治心机的。平定天下后,光武帝增耿弇封邑,令其交回大将军印绶,以列侯奉朝,当时耿弇只有三十四岁。但国有疑难,光武仍然召耿弇入朝咨询筹划,对他还是颇为倚重的。

耿氏父子忠于王室,功勋显赫,得到了皇帝的优厚待遇。耿弇一家,满门忠烈。他的父亲耿况、弟弟耿舒、耿国,儿子耿忠,侄子耿秉、耿燮、耿恭都是后汉名将。耿氏一家三世用兵,仍立功勋,打破了古人所谓“三代为将必败”的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