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20994900000032

第32章 立即顿悟——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3)

禅师感叹道:“这个和尚实在是前途无量啊,连‘师姑是女人做的’都参透了,还有什么禅道悟不出来呢?‘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个道理众人皆知,可是有谁能从中悟到佛理呢?这句话从智通的嘴里说出来,却蕴涵着另一种特殊的意义——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

◎身心终于回合到一处啦

云门文偃大师还没有悟道之前去参拜睦州禅师,睦州禅师见到文偃一来马上就闭门不见。文偃就敲门,睦州在里面就问:“是谁?”文偃就说:“我,文偃。”睦州就说:“你要做什么?”文偃说:“我参究真如佛性到现在还不明白,乞求师父给我指示。”这睦州和尚倒也奇怪,把门一开马上又闭起来。文偃连续三天来叩门,睦州禅师连续三天一开便闭门。

到了第四天,当睦州禅师开门的时候,文偃事先已有准备,抬起一脚就踩进去。睦州看他一脚踩进来,干脆把门打开,抓住文偃的衣领说:“快讲!快讲!”文偃正打算要说,睦州一把就将他推出去,说:“你这不是悟得根本,就好像秦朝留下来的钻木头的那个钻子一样,早就腐烂不堪,不能用,这不是真的。”说着就把他往外推,趁他后脚还没有出去之前,把门一关,将他的脚夹住啦,这一夹脚受伤了,文偃就在这时大悟。

◎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

有一位信徒很想学习打坐,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到寺院去拜访无相禅师,并非常诚恳地说道:“老师!我很笨,自知非参禅法器,但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否请您告诉我,禅像什么?”

无相禅师回答道:“五祖山的法演禅师,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偷,他的儿子对他道:‘爹!您年事已高,找个时间教我偷盗的技术吧!免得以后我没有办法生活。’”

“作父亲的不好推辞。便答应了。这一天晚上父亲就将儿子带到一富有人家,用万能钥匙,将衣橱的锁打开,并叫儿子进去,等儿子进去以后,父亲便把橱子锁了,且大叫道:‘有贼!有贼!’转身便走了。

“富人家听说有贼。赶紧起来搜查。搜查结果,东西并没有遗失,也没有看到小偷,因此就仍然去睡。这时锁在衣橱的小偷,不晓得父亲什么用意?为什么要把他锁在衣橱内?到底要怎么样才能逃出去呢?于是灵机一动就学老鼠咬衣裳的声音,一会儿,听到房内的夫人叫丫环拿灯来看,并说好像有老鼠咬衣服的声音。丫环刚一开衣橱,这小偷便一跃而出,并将丫环推倒,灯吹灭,竟逃走了。

“富人家发觉小偷后,派人追击。追到河边,这小偷急中生智,把一块大石头抛到水里,自己绕道回家去了,当回去的时候,还听到河边有人说,真可怜,把小偷逼得跳河了。小偷到了家后,看见父亲正在喝酒,便埋怨为什么要将他锁在衣橱里?他父亲只问他怎么出来的?儿子把经过说了一遍,父亲非常高兴地说道:‘你以后不愁没饭吃了!’像这小偷能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便是禅了!”

◎骑驴寻驴,缘木求鱼

一天,灵训禅师前来参访归宗禅师。

灵训禅师请问归宗禅师道:“禅师!什么是佛呢?”归宗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灵训禅师说:“这!不可以告诉你,告诉你,你也是不会相信的。”

灵训禅师听后马上说:“不!禅师!我是诚诚恳恳地来向您问道,您的话,我怎敢不相信呢?”

归宗禅师点点头说:“好!你既然肯相信,你靠过来,我告诉你!”然后归宗禅师把嘴巴贴在灵训禅师的耳朵上,细声地告诉他说:“你就是佛啊!”

灵训禅师听后,先是一愣,然后放声大笑说:“我就是佛!哈!哈!我就是佛!”

◎凡事别走进死角

有一天,禅师把他的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然后对弟子们说:“现在说说你们对这句诗的理解吧!为什么‘不淋一人’呢?”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肯定是因为那个没淋雨的人穿着雨衣。”

禅师没有做任何的点评,对另外一个弟子说:“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的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两个人走在雨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这实在是太奇怪了,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一边下雨,另一边没下雨,所以两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禅师微笑着,仍然不做任何的点评。

第三个弟子说:“你们两个的原因都太牵强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居然把它说得那么复杂。其实有一个人没有淋雨,是因为他走在屋檐下,下雨的时候屋檐下怎么会有雨呢?”他得意洋洋,认为禅师一定会赞赏他。可是禅师并没有赞赏他。

过了一会儿,禅师微笑着对他的三个弟子说:“今天我把你们叫来。给你们出了这个题目,你们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我满意的。你们跟在我的身边,每天参悟佛法,可是总也没有进展,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三个弟子互相看着,惭愧地低下了头。

禅师紧接着说:“你们都没有进展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钻牛角尖。就拿今天给你们出的这个题目来说吧,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所以才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三人立即开悟。

◎肉眼与佛眼的区别

曹洞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由洞山良介禅师与曹山本寂禅师师徒两人于公元857年联合创立,所以叫做曹洞宗。在南宋时代,曹洞宗逐渐兴旺起来,禅风远播,盛极一时,其规模仅次于临济宗。

一天,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地说道:“我想要您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洞山禅师又改口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诧异,仍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面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静心才能开悟

有一天,几个弟子为了“大悟”一意,争得面红耳赤。于是,他们几个一起来到智禅大师的栖室,问道:“这世间,何谓‘大悟’呢?”

智禅大师听了微笑着说:“大悟自在心静中……”

此时,那几个徒弟颇有些迷惑。在午膳之前,智禅大师带着那几个弟子,来到后山的李子林里。树头上的李子大都熟透了,紫里透红的浆果,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芳香。智禅大师吩咐两个弟子,从树上采摘了一竹篓李子。尔后,他让在场的每一位弟子品尝,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样甘甜。待吃完之后,智禅大师带着弟子走到一个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来。然后,他让弟子们也尝一下。弟子们纷纷仿效师父的样子,喝了几口潭水后,便咂吧咂吧嘴。

智禅大师问道:“小潭的水质如何呢?”

弟子们又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回答说:“小潭里的水,比我们舍近求远担来的水甜多了。往后,我们可以到这小潭来担水吃呀!”

这时候,智禅大师便让一个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然后,他们回到寺院。午膳之后,智禅大师让每一个弟子都重新来品尝一下从后山小潭打回来的水。

弟子们尝过之后,大都将水从口里任了出来,一个个都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些水很涩,而且有一股腐草味儿。智禅大师解释道:“为什么同一个个小潭里的水,却有两种不同的滋味呢?因为你们先前品尝的时候,都吃过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这水的涩味给掩盖了。”

智禅大师看了看面前的徒弟,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到它们的本质。”

众弟子们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门里还是门外

云门禅师去参访睦州禅师,到了睦州禅师的道场,正是黄昏薄暮时分。云门用力敲着两扇紧闭的大门,久久以后,睦州才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之后,正要一脚跨入门槛的时候,睦州出其不意地用力把门关上,云门大叫道:

“哎哟!哎哟!好痛哟!”

禅师道:“谁在喊痛呀!”

云门道:“老师!是我。”

禅师道:“你在哪里呢?”

云门道:“我在门外呢!”

禅师道:“你人在外面,为什么叫痛呢?”

云门道:“因你把我的脚关在门里面了。”

禅师道:“脚在门里,为什么人在门外呢?”

云门道:“你确实把我分成里外了。”

禅师道:“愚痴!一个人还有里外之分?”

云门于此言下,好像一锤击在心上,顿时粉碎虚妄的身心世界,终于大悟。

◎泥泞之路才会留痕

鉴真和尚刚刚剃度遁人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了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芒鞋。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芒鞋做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芒鞋都穿不破,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我是不是该为庙里节省些鞋子了?”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说:“我当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

住持捻须一笑:“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今天我俩在这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听了,微笑着拍拍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不沐雨,没有起也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鉴真惭愧地低下了头。

◎不肯定不怀疑的事物,不怀疑不肯定的事物

有一个屠夫仰慕鹤林禅师的道德声望,特地准备上好饮食,至诚恳切地邀请鹤林禅师赴宴。鹤林禅师也就非常随缘地前去,致使全寺大众为之哗然。看大家那种不以为然的表情,鹤林禅师泰然道:“佛性平等,贤愚一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度者,吾即度之,这有什么好讶异的呢?”

鹤林禅师说罢,就毫无顾忌地前去接受屠夫的供养,回来后,禅师房间紧闭,不和人讲话,有一学僧几度去敲鹤林禅师的门。

鹤林禅师在房内问道:“谁啊?”

学僧回答道:“师父,是我。”

鹤林禅师应道:“不要说是你,就是佛祖也不能进来。”

学僧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连佛祖都不能进去呢?”

鹤林禅师答道:“因为这里已无空间给佛祖住宿了。”

学僧问道:“那么,你告诉我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我就不进去好了。”

鹤林禅师用非常慈悲的声音答道:“祖师西来意就是到屠夫家中应供。”

学僧听后,又问道:“这种西来意,难道不怕人怀疑吗?”

鹤林禅师答道:“怀疑的事就是不怀疑,认识的事就是不认识。我这里没有怀疑的人,你要怀疑到别处去怀疑好了,因为我不肯定不怀疑的事物,不怀疑不肯定的事物。”

学僧终于省悟,在门外顶礼而去。

◎以物悟道

有一个国王生性好斗,傲慢不羁,以自为尊。但又有心向佛,可自己却难以平心修行。他有一个嗜好就是斗鸡。于是将斗鸡命一位得道高僧驯养。想从其中有所得获。

一日,国王问高僧:“和尚,现已多日,鸡可养好?”

高僧回答:“还没,现在鸡还骄傲自大,难以控制。”

国王心中自知是在说他,于是回去平和几日再来询问。

“高僧,现在此鸡可养好?”

“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就惊慌起来。”高僧答到。

于是国王又回去平和心态,几日后又问:“现在可否?”

高僧又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此次国王已有所顿悟,又过几日来问:“师傅最近可否安康?”

高僧问:“陛下可否要问斗鸡如何?”

“已经无所谓了,朕现在已经不再斗鸡,此来是想探望师傅,更为寻求为事之道。”国王平和地回答。

高僧笑到:“差不多了,它们都已达到了‘望之似木鸡’的最高境界。”

◎知识是定格的,智慧是不定的

有两个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这个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

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师父面授心机,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了!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了!”师父进一步补充说,“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他心里想,自己明天赢定了!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