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20994900000027

第27章 识破因缘——始随芳草去,又随落花回(3)

一位富人请仙崖禅师为他的家族永远兴旺写些祝语,以便作为传家之宝而代代相传下去。仙崖禅师展开一大张好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

那位富人见了突然发起火来,说道:“我是请你写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话!你怎么开起这种玩笑来?”

“没有开玩笑。”仙崖禅师解释说,“假如你的儿子在你前面死,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悲痛欲绝。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那就叫做享尽天年。我认为这是真正的兴旺。”

◎目的不能太强

法眼文益禅师在庆辉禅师处参禅时,始终不能契悟入道,于是,他就辞别庆辉禅师,开始云游四方。一次下大雨,途中就在一座地藏院落脚,寺里的知客师问他说:“禅师你要往哪里去?”

法眼说:“我没什么目的,只是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师问道:“你对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有何感受?”

法眼答道:“云水随缘。”

知客眼问道:“‘云水随缘’这句话最逍遥自在了!”

法眼禅师听后,对逍遥自在顿有所感!

◎不必谈论未曾有过的事情

一位年轻弟子被一个问题困惑,于是便问神山僧密禅师:“弟子愚钝,不知生死之事,请师傅开示。”

僧密禅师说:“你可曾死过?”

弟子回答:“我不曾死过,也不会死,请师父明示。”

僧密禅师说:“你既不曾死过,也不会,又何以明了生死之事?只有亲自死一回方能化解你的疑惑。”

弟子又问:“那师父可曾死过?”

僧密禅师道:“我亦不曾死过,尚不知生死之事,故而难以开示如此之惑,也不曾以此为惑,更未曾言论此事,你如我所说的去做,可得其解。”

弟子顿悟,此后再没有苦于冥想此问题,更不谈论未曾有过的事情。

◎得失都要坦然面对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圆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济,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们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议论不一。

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非常安详的风度、非常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

这个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

说完,就圆寂了。

◎随缘而行,随遇而安

有一次,正在云游宣扬佛法的憨山大师迷了路,不知走了多久,才在漆黑的夜空中见到一盏灯火。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户人家,立刻兴奋地奔上前去请求借宿。

“我家又不是旅店!”屋主听到他提出借宿一晚的要求后,立刻板着脸拒绝。

“我只要问你三个问题,就可以证明这屋子就是旅店!”憨山大师笑着说道。

“我不信,倘若你能说服我,我就让你进门:”屋主也爽快回答:

“在你以前谁住在此处?”

“家父!”

“在令尊之前,又是谁当主人?”

“我祖父!”

“如果施主过世,它又是谁的呀?”

“我儿子!”

“这不就结了!”憨山大师笑道,“你不过是暂时居住在这儿,也像我一样是和尚”。当晚,憨山就在屋里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

◎尽情享受你所正拥有的一切

有个人到寺庙里去玩,他看见菩萨坐在上面,就问道:“请问菩萨,您在想什么?”

菩萨说:“我什么也没有想。”

“那您的眼神我们为何猜不透?”

“噢,是这样,”菩萨安详地笑了笑,“我的心明静得像水,可以清澈见底。我什么也没有想,也不受外界情况变化的影响。所谓的七情六欲,只是你们见到喜欢的东西或高兴或悲伤,而我除了吃的外,认为别的都是身外之物。懂得这个道理,你就可以成为圣人了。把一个人比喻成佛,他一生下来,什么都没有,如果他能随遇而安,当劳作时劳作,当休息时休息,能心情快乐,助人为善,那何愁不如彭祖活八百岁呢?”

“那我活这么长时间干什么?”

“这个嘛,各人有各人的见识。”

“既然这样,我可不想成佛,我就随遇而安吧。多谢菩萨指点。下次再见。”

这个人走出了山门。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有一个年轻人,多才多艺,但真正的学业却一直没有太大的长进。于是去请求一位禅师指点迷津。

这位禅师见到他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先请他大吃一顿。桌子上摆满了上百种不同花样的斋饭。大多数是这个年轻人所未曾见过的。开始用斋的时候,他挥动着筷子,欲要尝尽每一道菜。当用饭结束后,他吃得十分的饱。

禅师于是问:“你吃的都是些什么味道?”

他摸了摸肚子,很为难地说:“百种滋味,已难以分辨,只有撑胀。”

禅师良问:“那你可否舒服,满足?”

他答道:“很痛苦。”

禅师笑了笑,亦是没有说任何。

次日,禅师邀他一同登山。当他们爬到半山腰时,那里有许多晶莹稀奇的小石头。年轻人很是庆幸,于是边走边把喜欢的石头放入口袋中。很快袋子满满的,他已经背负不动,但又不舍得丢掉那垂石头。

此时禅师便道:“该放下了,如此又怎么能登到山顶呢?”

年轻人望着那未层见到的山的顶端,顿时彻悟,立即抛下袋子,轻盈地登向山峰。年轻人拜别禅师,几年后终成为一代有才学之人。

◎杂草存在也是有因缘的

一天,一个小和尚正弯着腰在院子里清除杂草,因为天气炎热,他汗流浃背。“可恶的杂草,假如没有你们,我们的院子一定很漂亮,神为什么要造这些讨厌的杂草来破坏我的院子呢?”小和尚嘀咕道。

有一棵刚被拔起的小草,正躺在院子里,它回答小和尚说;“你说我们可恶,也许你从没想到,我们也是很有用的,现在,请你听我说一句吧。我们把根伸进土中,等于在耕耘泥土,当你把我们拔掉时,泥土就已经是翻过了。此外,下雨时,我们防止泥土被雨冲掉;干旱时,我们能阻止狂风刮起沙尘。我们是替你守卫院子的卫兵。如果没有我们,你根本就不可能享受种花、赏花的乐趣,因为雨水会冲走你的泥土,狂风会吹散你的泥土……所以希望你在看到花儿盛开之时,能够想起我们的一些好处。”

小和尚听了这些话后,不禁肃然起敬,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微笑了,继续拔起草来。

◎成败得失,不可强求

一位疲惫的诗人去旅行,出发没多久,他就听到路边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

那是一个快乐男人的声音。

他的歌声实在太快乐了,像秋日的晴空一样明朗,如夏日的泉水一样甘甜,任何人听到这样的歌声,都会被马上感染,让快乐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

诗人驻足聆听。

歌声停了下来。一个男人走了出来,他的微笑甚至比他本人出来得更早。

诗人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笑得这样灿烂,只有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艰难困苦的人,才能笑得这样灿烂,这样纯洁。

诗人上前问候:你好,先生,从你的笑容就可以看得出来,你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乐天派,你的生命一尘不染,你既没有尝过风霜的侵袭,更没有受过失败的打击,烦恼和忧愁也没有叩过你的家门……”

男人摇摇头:“不,你错了。其实就在今天早晨,我还丢了一匹马呢,那是我惟一的一匹马。

“最心爱的马都丢了,你还能唱得出来?”

“我当然要唱了,我已经失去了一匹好马,如果再失去一份好心情,我岂不是要蒙受双重的损失吗?”

◎如有罪业,谁都难以逃出因果

有一个富人要在院中建造楼阁,请了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过之后,说风水不好,住在这个地方会破财,留不住人。于是他就请了一尊密宗的佛像放在楼梯口,说这样风水就转过来了,会聚财、能留住人。

正好一位得道禅师经过这里,得知此事后,便笑道:“这样你依然不能留得人财。”

富人问道:“那请法师开示,如何才能报得平安呢?”

法师道:“该平安的终究平安,如有罪业,如何都难以逃出因果。自心为正,一切则平,皆为善果。”说完便轻步而去。

◎一物都不违,万事皆随缘

袁州南源道明禅师有一天正在禅堂上坐着。此时,洞山禅师前来参见,刚刚步入禅堂,道明禅师就说道:“已经见过了。”

洞山听完后返身走出了禅堂。

第二天,洞山又走进禅堂请问道:“昨天承蒙禅师慈悲教诲,不知何时和我见过了呢?”

道明禅师道:“心和心之间没有间隔,都归入佛性大海。

洞山慨叹道:“差点儿放了过去。”

后来洞山向道明禅师辞别,禅师临别赠言道:“多学佛法,广作利益。”

洞山道:“多学佛法就不问了,怎样才是广作利益呢?”

道明禅师说:“一物都不违。”

◎形可变,性不可变

岩头禅师在唐武宗毁灭佛法时,缝制了一套俗装,准备到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应变。不久圣旨下来,强令僧尼还俗,有声望的高僧还要被逮捕判刑,岩头禅师为了躲避苛政,他穿了俗装,戴了低沿帽子,悄悄躲进一个在家修行的师姑佛堂里。当时师姑正在斋堂吃饭,岩头大摇大摆地走进厨房,拿起碗筷也开始吃饭,这时一个道童看见他,立刻告诉师姑,师姑拿起棒子,做出准备打人的姿势,并且口中说道:“呵!原来竟是岩头上座,怎么变形了?”

岩头禅师不慌不忙,安然说道:“形可变,性不可变。”

后来,大彦禅师初次参见岩头禅师时,岩头正在门前拔草。大彦戴着斗笠大摇大摆走过来。直直地站在岩头的面前,并且用手敲敲岩头的斗笠举手说道:“你还记得我吗?”

岩头抓起一把草。朝着大彦的脸上打过去说:“世间变化无常,不记得了。”

大彦不肯让步说道:“世间无常,但法性永恒,怎可不认账?”

岩头禅师一听当场打了大彦三拳,于是大彦站好姿势才进僧堂。岩头禅师这时说道:“已经寒暄完了,根本没有再进僧堂的必要。”

大彦立刻转身往回走,可是第二天早粥吃完时,他却又走进僧堂,刚进门,岩头禅师立刻从法座上跳下来,一把抓住大彦的衣襟道:“你快说,你快说,不变的前账在哪里?”

大彦禅师也一把抓住岩头禅师,说道:“师姑家里,形可变,性不可变!”

说罢,两人哈哈大笑。

◎不束缚于外相,不拘泥于常规

吉州耽源山应真禅师原来是南阳慧忠国师的侍者。一次,禅师提个竹篮回到方丈室,国师就问他:“篮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禅师回答道:“是青梅。”

国师问道:“拿来做什么用呢?”

禅师说:“供养佛菩萨。”

国师摇头说:“青色明明还在,怎么可以拿来供养呢?”

禅师就回答道:“说为供养,其实是以示诚意。”

国师道:“佛菩萨不受供养。”

禅师说:“我是这么做的,和尚是怎么样的呢?”

国师道:“我不供养。”

禅师反问:“和尚为什么不供养呢?”

国师说:“我没有果子。”

◎手中的麻雀胜过天上的大雁

有一个商人,因为一直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机会,而常常抱怨,所以生意直趋下坡。一日他去请教一为禅师开示。

禅师笑了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只熊在溪边苦等了一天,终于捕到一条小鱼。

“我太小了根本不够你塞牙缝。放我回溪中吧,过几年我就长成一条大鱼,那时你再吃我才肥美也够你饱餐。”小鱼说。

熊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壮肥胖吗?因为我不会为了一个大而无望的机会,而抛掉手上拥有的小利益。”

商人听后便有所得悟。

◎佛死了就和火焰熄灭无二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

但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提出来,于是佛陀对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风吹灭。但是佛陀训斥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就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一样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

◎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他去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辞世示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继,想来大概是世缘的时限已快到头了。”

众门徒弟子们听后,都纷纷劝慰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还需要师父来指导”,“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言辞不一。

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下好?”

保福禅师非常安详地反问他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

这个弟子朗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他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被你偷听去了。”

言讫就双腿一盘,圆寂了。

◎想着未来,失去现在

一个人刚入禅门,在第二天吃早餐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向老禅师请教问题——

第一,我们的灵魂能不能不朽呢?

第二,我们的身体一定会化为乌有吗?

第三,我们真的会投胎转世吗?

第四,我们如果能投胎转世,那么能不能保留这一世的记忆呢?

第五,禅能让我们解脱生死吗?……

这个人一口气问了老禅师十几个问题,还要再准备问下去时,却被老禅师的一句话打断了:

“你的早餐已经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