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20994900000028

第28章 放下物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

◎心如明镜台

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宣布要传授衣钵,选付继承祖位的人,叫大家呈述心得。

这时,一位首席的上座师神秀,在走廊的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个槽厂舂米的苦工看了神秀偈语以后,也写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这个苦工就继承了衣钵,他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

慧能禅师是说: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当然,慧能禅师的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而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说: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或许此意对于我们俗人更为合适。生活在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这个偈语实在是战胜自身烦恼、解除心灵痛苦、获得自我解脱的一剂良药。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在现实的泥泞中偶然昂起头来喘几口气的超脱,是在对世界包括自我的本质有了充分把握之后做出的一种抉择。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从前,有位叫明慧的和尚,住在深山一座寺庙中潜心修行。每次打坐入定时,明慧眼前都会有一只大蜘蛛,张牙舞爪地来跟他捣蛋,他虽然不害怕,但是却无法静下心来修行。

于是,明慧十分苦恼的去向祖师求教:“师父!每次我一入定,大蜘蛛就出现了,无论我怎么赶它,它也不走,请师门指点弟子迷津。”

祖师惊异地说道:“啊,有这种事情吗?这样吧,下次你人定的时候,拿一支笔,等蜘蛛出现时在它肚子上画个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我好为你斩除它。”

明慧和尚下一次入定的时候,果然事先准备了一支笔,等蜘蛛一出现,他飞快地在它肚子上画了一个大红圈。蜘蛛一点防备也没有,仓皇地逃走了,明慧和尚很快安然入定。

然而,待他出定一看,赫然发现自己肚子上有一个大红圈!明慧和尚恍然大悟,原来阻挠自己修行的就是自己啊!人生中往往会遭遇到很多困扰与烦恼,而其中最大的困扰往往是来自于自己!

◎没有自己身才轻

山间隐约的小路上走过来两个人,一个是镜虚禅师(韩国人),一个是他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满空一路上嘀咕,嫌行囊太重,不时要求找个地方歇会儿。镜虚禅师健步向前,只语不发,让满空跟得气喘吁吁。

有一日,师徒俩经过一座村庄,徒弟还是喊累。这时,一个妇女从家中走出,镜虚见状,忽然握住那位妇女的双手,把那位妇女吓得尖叫起来。妇女的家人和邻居闻声出来一看,以为镜虚非礼妇女,于是齐声喊打。镜虚赶紧松手,不顾一切地奔逃;满空背着行囊哪敢落后!

真是一顿好跑!跑过几条山路,村里的棒小伙子们也没有追上这师徒二人。在一条静寂的山路边,师父停下来,回过头,关心地问徒弟:“还觉得重吗?”

“很奇怪,刚才奔跑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行囊重了!”满空说。

◎一切因有我而起分别心

维摩诘是佛教中一位极其著名的在家居士。他智慧无双,擅长辩论。他在毗耶离城卧病,想借此与佛的弟子们探讨佛法。佛陀派大弟们前去探视,众弟子都因为曾经在辩论中输给了维摩诘,怕不能完成使命,而不敢前去。后来文殊菩萨应命前往,还有许多菩萨率领弟子随行。

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探讨佛法,如联珠贯玉,众人听了,无不如醉如迷。

当时在维摩诘的丈室中,有一位天女,看见了这种情景,便现出身形,用天花纷纷抛向听法者的身上。美丽的花雨从天而降,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景。

说来也怪,当花瓣飘到诸菩萨的身上时,纷纷滑落;而当花瓣飘到各位大弟子的身上时,便黏着在那里。各位大弟子见状,运起神力,想让花从身上落下。可不论他们怎么用力,花瓣仍牢牢粘在身上,怎么也甩不脱。

天女问舍利弗:“为什么要将花去掉呢?”

舍利弗说:“这花粘在身上,与佛教的戒律不符,所以想办法把它抖落。”

天女说:“不要这样说。花的本身并没有符合不符合教义的区别,之所以认为它不符合教义,是因为你自己生起了分别想。你看大菩萨们,他们并不把花看做是花,所以花雨不沾衣。而你们心中生起分别,产生了畏惧之情,这便是黏着啊。有了黏着的念头。怎么能去掉黏着的花呢?”

◎ 没有心迹,你怎能够探察

三藏法师自诩神通广大,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想与他验证一下。

慧忠谦和地问:“早就听说你能够看透人的心迹,不知是不是真的?”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禅师于是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法师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禅师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法师又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禅师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法师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法师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禅师缓缓出定,含着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道他人一切去处,好极!好极!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三藏摇摇头,满睑迷惑。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你怎么能够探察到?”

◎从忘我到无我

王田精于医术,但看着许多病人死去,便生惧怕死的阴影。一次遇见一位云水僧,王田请示道:“什么是禅?”云水僧回答道:“此事我也难以向你解说,不过一旦会了禅,便再无怕死之心了。”

于是王田去请教南隐禅师,南隐禅师却道:“既身为医师,就应好好照料病人。那便是为禅!”王田医师似懂非懂地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讲这句话。

第四次参访时,王田就抱怨道:“禅师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这一点我很明白。若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笑了笑,后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两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仍说:“尚未进入禅境。”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着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放下是一条有效的解脱之道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两手拿了两个花瓶,来到佛陀的座前,想把这两个花瓶献给佛陀。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抓了抓自己的脑袋,心想:我真愚昧啊!我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放下”,为了精神的解脱。他终于悟到了“放下”的真义。

◎拥有有时会成为一种负担

有一次,净空禅师在香港讲经。期间,他遇到一位有很多金银珠宝的居士。有一天,居士拉着禅师前往银行去见识那些珠宝,因为他的珠宝放在银行保险柜里。

到了银行,他们经过层层的鉴别,再由守卫护送到保险库,进入保险库打开保险箱取出金银珠宝。这时禅师说“这是你的?你就这么一点点吗?”

听了这话之后,居士心里很不痛快。他有那么多的财产,禅师竟然说它不是我的?这些珠宝不敢拿回家,拿回家怕小偷;不敢戴在手上,怕人抢劫。只好放在银行保险柜里,一个星期去打开看一下。

这时,禅师说:“如果这样算是自己的,那香港所有银楼都是我的。为什么?我到那里,叫人拿出来给我看看、摸摸,好好收起来,给我保管好。你的珠宝与那些珠宝有什么两样?这些珠宝你既不敢戴,也不敢放在家里,怎么能算是自己的?”

◎无须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

有一天,一位在家弟子去拜访赵州禅师,由于没有带礼物,心里觉得很在意,于是对赵州禅师说:“老师!我什么都没有带来。”

赵州禅师说:“那么你就放下吧!”

这个学生没有听懂老师的启发,却更在意起来,便说:“老师!我什么礼物都没有带,你怎么叫我放下来呢?”

赵州禅师听了又说:“那么你就提着吧!”

◎生命完全不必太沉重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找到快乐?”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

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沉重。”

◎无心才是真道

有位弟子曾问唐朝志明禅师:“什么是无心?”

禅师道:“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知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故而言之,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种有疑处不疑的功夫就是不在意。人能学会不在意,就可以放旷而行,少忧绝恼,心理自然清闲,神情自然自在,福分无比。

不要太计较得失,要自然达观;不去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只求问心无愧。直心去生活,无入而不自得。这便是六祖慧能所说的:“直心就是道潮。”

◎别太在意自己

有一个人做事非常紧张,时而出丑。心里自然对任何事很在意。一天,他遇见了一位禅师,禅师曾这样对他说:“人生在世第一件得学习的就是摔倒不受伤。从椅子上栽跟头,做事栽跟头都不在乎!我学习了摔倒不受伤的本领,我来教给你。”

原来这位禅师在出家前是一名马戏团的小丑演员,于是他先跟着老禅师学习翻跟头。

禅师说:“你不是别的。只要是一只旧袜子。就不在乎摔倒了;旧袜子不会受伤,也不会断,这就是全部诀窍。现在我们来假装旧袜子吧!不要硬撞。注意!你周身都是软绵绵的,别让肌肉硬僵僵的。”

就这样练习,禅师把他举起,往下一扔,他果然没有受伤。这个人从此得到教训,每遇到急事就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把自己当作是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身体如此,精神也如此。

◎放下便开悟

一个老和尚肩上挑着一根扁担信步而走,扁担上挂着盛满绿豆汤的瓷壶。他不慎失足跌了一跤,壶碎汤洒,这位和尚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

这时,一人跑来说:“你不知道瓷壶已经破了吗?”

“我知道。”老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那么你为何不转身,看看该怎么办?”

“它已经破碎了,汤也流光了,我转身又能如何?”

◎无形无相,才真开悟

六祖惠能大师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说,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从而使后世学人能舍末究本,直契心源,使顿教法门风行天下。

德山禅师对《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了一部《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之说,颇不以为然,便带着《青龙疏抄》南下,准备与惠能大师辩论。

到了南方,路上经过一个卖饼的小店,德山腹饥,欲买饼作为点心充饥。

店中仅一老婆婆,见德山买点心,当即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啊?”

“《金刚经·青龙疏抄》。”

“那我考你一个《金刚经》的问题,如果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

“请说来听听!”德山满腹信心地答应。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要吃点心。点的是哪个心?”

德山愕然不知所对,最初的一番气势,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他才知道南方惠能大师的顿悟之说,在老婆婆那里就有了印证。

所以,时间上有过去、未来、现在之说,但无住真心没有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分别,只那一念,吾人的本来面目,自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有何过去现在未来呢?

◎在快乐中不知老之将至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20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叙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佛光禅师总带着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老师!这20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