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太空飞行究竟以多长时间为宜?大家有不同看法。许多科学家坚持认为,人飞在宇宙中的时间,只能逐渐增加,第二次飞行不应超过3圈。科罗廖夫主张第二次飞行应当向前跨进一大步,飞行一昼夜,因为他认为小狗“莱卡”就曾在太空舱里生活了一星期。国家宇航委员会最后决定,同意科罗廖夫的提议,由季托夫完成一昼夜的太空飞行。
1961年8月6日清晨,在同一个拜克努尔宇宙发射场,迎着初升的朝阳,“东方2号”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与“东方1号”相比,考虑到飞行时间的延长,飞船内的设备作了调整,细致地检验了生命保障系统。
9时整,“东方2号”飞船按时升空。
不久,季托夫进入了失重状态,他觉得周围像死一样的寂静,自己脚朝上,头向下悬着飞行。后来,当他检查飞船设备工作情况时,突然感到头向左右摆动起来,头昏眼花,简直集中不起精神。人们后来就把这种失重状态下的头部反应称为“季托夫病”或“宇宙病”,研究出了解决的方法。
与加加林的首次飞行不同,季托夫自己驾驶飞船,不用自动驾驶仪。他还用摄像机,第一次从轨道上拍摄太空、地球和月面。
飞行了2个多小时后,他开始和地面同步午餐。食品都是特制的,有肉饼、面包、腊肠巧克力、水果、汤,季托夫觉得胃口不错。午餐后,他让飞船自动驾驶,自己午休。午休后照常进行体育锻炼。晚餐后开始睡觉。这一切都被地面严密监测着。有的科学家还担心他在失重状态下睡着了能不能醒过来。比预定起床时间只迟了十几分钟,一切正常,季托夫觉得精力充沛。飞到第16圈,季托夫接到返航指令。他很顺利地从飞船中弹射出来,在萨拉托夫州红角村不远的田野上安全着落。
季托夫在加加林之后又一次创下了太空飞行奇迹。地球上一昼夜只能遇到一次日出,季托夫在轨道上飞行了17圈,每一圈遇到一次日出的奇景,17圈迎来了17次绚丽的朝霞。
人类初次行走太空
至1963年6月,前苏联共发射了6艘“东方号”载人飞船。不仅验证了运载火箭、飞船的可靠性,考察了人在太空的感受和工作能力,还试验了两艘飞船的编队飞行。
美国也在加紧研制载人飞船。1958年10月,同样载1个人的“水星”计划开始实施。当时,加加林首闯太空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人震惊不已。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讲话说:“看到苏联在太空方面比我们领先一步,再没有人比我更泄气的了。”1961年5月5日,离加加林上天不到一个月,美国人急急忙忙发射了水星飞船“自由钟7号”,载着宇航员谢泼德完成了首次亚轨道飞行。这次飞行不是绕地球轨道飞行,而是像炮弹那样作轨道飞行,几乎是直上直下,美国人戏称是“跳冰棍”。1962年2月,“友谊7号”载着宇航员格林终于成功地在轨道上飞行了3圈,共5个小时。同时,美国人开始实施载2个人的“双子星座”飞船计划,要超过前苏联人。
前苏联当时正在设计新一代的飞船“联盟号”,美国1964年4月“双子星座”发射成功,迫使科罗廖夫放下“联盟”号飞船系统的方案研究,根据前苏联当局的决定,开始“上升”号飞船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发射3人飞船,同时考查宇航员之间的配合能力,并试验舱外活动的能力,以便在载人太空飞行中再夺第一。
“上升”号飞船是“东方”号的改进型,主要改进有三项;一是为了能挤进3名宇航员,把能去掉的舱内设备都去掉了,甚至连宇航员的宇航服也脱掉了。二是增加了反推火箭。原来宇航员是坐在座椅上从舱内弹出,打开降落伞着陆的。现在舱内的座椅被精减了,宇航员怎么着落呢?科罗廖夫绞尽脑汁,使飞船接近地面时,飞船上数枚小的固体火箭自动点火,进一步减慢飞船的下降速度,飞船接触地面时的速度为零,这样就实现了飞船的软着陆。三是增加了用于宇航员进行出舱活动的气闸通道。这一装置在飞船入轨后充分展开,气闸通道内舱门打开,宇航员通过气闸通道离开飞船。宇航员返回座舱后,气闸通道就被抛掉。这几项改进使飞船比原先的“东方”号重了近1吨。
1964年10月6日,“上升”号飞船进行了无人飞行试验。10月12日,“上升1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乘载了3名宇航员。由于3个人挤在舱里,又没有穿宇航服,救生装置也被精简了,所以飞行时间不能长。结果飞行了24小时17分钟后平安着落。
1965年2月22日,“上升2号”飞船又进行了一次不载人试验飞行,主要是试验出舱气闸通道。但飞船在与火箭上面级分离时开始震颤,并在进入第三圈飞行时爆炸。
1965年3月17日深夜,科罗廖夫来到宇航员的住地,因为第二天“东方2号”飞船要进行载人飞行试验。他亲切地询问宇航员的感觉如何。然后说:“你们应该知道。在‘上升2号’之前曾造过一艘带有出舱气闸通道及其他设施的试验飞船。这艘无人驾驶飞船被送入轨道后爆炸了。”停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又说:“现在美国人正准备用‘双子星座’飞船进行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的试验。一旦他们取得成功,而我们依然发射一艘无人驾驶飞船,将意味着我们远远落在美国之后……”最后,他说:“我决心冒一次险!作为父辈,我很清楚自己在冒什么险。但是,作为一名工程师,我深知百分之百把握是不存在的,因为这样的技术设备还没有制造出来。不过我确信,我们定能成功!”
3月18日清晨,科罗廖夫亲自把别利亚耶夫和列昂诺夫送到火箭旁。一切准备就绪后,“东方2号”飞船顺利发射升空。飞船进入轨道2小时以后,步入太空按计划开始了。列昂诺夫外出到太空的情景将由电视向全世界播放。
列昂诺夫脱离飞船,在太空飘飘忽忽地飞着。他的身上有一根系绳与飞船相连。“人外出到宇宙空间啦!”他快乐地喊出了在地面上规定好的这句话。人们从电视上看到他随着飞行的飞船,在太空中双手划动着。接着,他开始对地球和星际空间拍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12分钟以后,突然,在他耳边响起严厉的命令:“廖沙!时间到!”
列昂诺夫靠收短防护绳靠近了飞船,但是要返回座舱却非常困难。臂和腿都不能弯曲,他不得不冒险将宇航服内的压力减小,免得它们老像个气球。但是腿仍然弯不进舱,不得已他先将头部进入气闸舱,然后设法在气闸舱翻转身,把外舱门关上。他做的每一个动作,前进每一厘米,都要付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努力和代价。他在气闸舱内停留了11分钟。这次舱外活动使他体重减轻了6千克。
一项最为复杂的飞行试验成功了。3月19日,飞船接到执行返回地球的指令。突然,意外情况发生了。由于地面发给飞船的降落指令没有被飞船接受,制动火箭没能点火。这时候,如果舱内有一点火星,必将引发火灾和爆炸。宇航员们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但是,他们很快镇静下来,开始将各种仪表上的指数记下来,他们认识到万一有意外,这些宝贵的资料对今后有用处。
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解除密封活门启动了。顿时,飞船出现翻转现象,自动制导系统出现故障,飞船无法定向,这意味着飞船回不了地球。两位宇航员焦急地向地面汇报:“降落指令未通。”科罗廖夫果断地命令他们动手操纵飞船返回地球。由于两位宇航员手控,不精确,3月19日12时零2分,“上升2号”飞船的返回舱降落在乌拉尔山东北180千米原始森林厚厚的积雪中,偏离原定着陆点3900千米。两位宇航员爬出舱口,莽莽林海,茫茫雪原,也不知身在何处。
先是一架搜索直升机找到他们,给他们投下了防寒服。科罗廖夫接着又派去一架米-1直升机,伐木工人为直升机开辟着陆区,用了整整一夜时间。3月20日,直升机载着两位英雄返回到拜克努尔航天发射场。国家宇航委员会的成员已在这里等候多时。
3月27日,前苏联科学院和外交部,在莫斯科大学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这里各国记者云集。列昂诺夫作了非常精彩的报告,受到热烈的欢迎。
到此,前苏联的“上升”计划宣布结束。
6月3日,美国宇航员怀特首次离开“双子星座”飞船,进行了20分钟太空行走。这离列昂诺夫的太空行走还不到3个月。
“阿波罗”登月计划
前苏联人在载人飞行的太空竞赛中屡屡胜利。同时,他们又雄心勃勃地把目标对准了月球。1959年,一年中先后向月球发射了3次无人探测器。“月球1号”从高空掠过月球,“月球2号”命中月球表面,“月球3号”拍到了大量的月球背面的照片,并根据这些独家照片绘制了月球背面的地图。一连串的迹象表明:“前苏联人要登月了!”
美国人知道在载人飞行上短时间里不大可能赶超前苏联,美国宇航局于1960年发表了一份名为“阿波罗”的计划,提出了以登月为奋斗目标的设想。1961年元月,肯尼迪上任,新总统年轻气盛,决心在登月上领先前苏联,雪洗耻辱。5月25日,美国宣布,要在10年内把人送上月球,并且平安地返回地面。
但是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人送上月球呢?在肯尼迪宣布“阿波罗”计划后的几个月,宇航局讨论了3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直接登月”。就是使用大型火箭,径直飞往月球,直接着陆;第二种方法是“地球轨道会合”。就是把宇宙飞船分成几部分,分别发射到地球轨道上,由宇航员把它们组装起来,奔向月球;第三种方法是“月球轨道会合”。就是飞船从环绕月球的轨道上发出一艘月艇,使它在月面上软着陆,宇航员完成月面任务之后,乘月艇返回轨道和飞船对接后,弃置登月舱,乘飞船返回地球。打个比喻,这就好像大轮船在海洋中派出小艇去执行靠码头的任务,任务完成后再回到大渡船是一样的道理。可谓匠心独运。
这3种方法每一种都有危险,第一种没有这么大推力的大箭,要研制成功需要许多年,而且,这么大的火箭也无法带上月球,返回地球没指望。第二种在地球轨道里组装飞船,技术难度太高,即使组装成功也太重。第三种万一月艇和飞船对接不上,宇航员就永远回不了家。经过专家们的辩论,宇航局于1962年7月11日,终于决定采用第三种办法,因为它花钱少,有可能在总统限期内完成登月计划。
飞行的方式一经决定,相应地,火箭的大小、发射场址和规模、飞船的形式和结构等也随之确定。
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月球距地球38万千米,往返航程七八天,人要在太空生活这么久,有危险吗?人上月球是否安全?月球表面是什么样子?月艇在何处能够着陆?宇航员能如意地进行工作吗?能安全返回地球吗?要解决这么多问题,宇航局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
其一,加紧实施“水星”和“双子星座”两个载人飞行计划。美国先后有14次载人飞行,最长时间14天。虽然有时险象环生,但是终于掌握了飞船的会合和对接技术,收集到人在太空里的各种数据,证明了人在太空可以较长时间地生活,并能够做好各种工作。
其二,着意实施了“徘徊者”、勘测者”和“月球轨道飞行器”三个无人探测计划。“徘徊者”计划又称“游骑兵”计划。“游骑兵”九闯月宫,1961-1964年,发射了6次,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功亏一篑,都失败了。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获得了成功,“游骑兵”在月面硬着陆,拍回了4366幅电视图像,发回13000多张照片,证明月面有许多平滑的地方可容飞船降落。1966年5月到1968年1月,美国又加速实施了“勘测者”计划,发射了5艘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分析了岩石和土壤,发回了5万多张照片,“证实飞船在月面上降落不会深陷下去,在月面行走不需要穿雪鞋。”1966年8月到1967年5月,美国人还同时发射了5艘“月球轨道飞行器”,以各种轨道绕月飞行,通过点和面结合探测,绘制出精确的月图。到1967年底,选出了5个最有希望的登陆点。
其三,设计了“土星1号”试验火箭。先进行试射“阿波罗”飞船登月用的运载火箭是“土星5号”,该火箭高85.69米,直径10米,有300多万个零件,单价成本4.5亿美元,光研制费就花了211个亿美元,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所以,宇航局决定先造个小一点的火箭试射。1966年2月试射成功,“阿波罗”飞船顺利射入地球轨道,证明飞船性能可靠。
以上这些计划的实施和成功,花费了无数人的心血,得到全体美国人的关注,参加的科学家、工程师就有43000人,仅1966年,直接工作人员就达42万人。前后参加的主要公司达2万家,大学约120个,人员400万,花了250亿美元。到1966年底,一切都还算顺利,登月可以进行彩排了。
没想到,1967年1月27日,当“土星1号-阿波罗4A”进行地面彩排时,却发生了一场令人震惊的惨剧。3位宇航员正在座舱里进行模拟试验,突然舱内起火了,宇航员们叫喊、呻吟,里外无法打开密封门,18秒钟后,这3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被大火活活烧死。
悲剧发生以后,1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对飞船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发现事故的原因是静电火花,飞船舱内装的不是普通空气而是纯氧;另外,打开密封门需要1分半钟,发生事故后无法逃生。专家们立刻着手将密封门改进到开闭只需7秒钟。
这场大火,并没有烧掉美国人登月的信心,“征服太空是值得冒生命危险的”。他们把日程推迟了1年左右,用这段时间来改进设计,完善计划。1968年他们又充满信心地恢复了“阿波罗”计划,去实现“把前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的誓言和梦想。“阿波罗”登月记(一)
1969年7月16日清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一片繁忙。一艘洁白的庞然大物--“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就要起飞了。从各地涌来的观众有150多万,加上3500名记者,将各个看台围得水泄不通,连发射场附近的巴纳纳河也聚集了几百艘船艇。在电视机前等待观看实况的世界各地电视观众大约有5亿人,大家都在期待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