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
20950100000023

第23章 日常之谚——小细节决定大健康(1)

快节奏的生活给现代人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焦灼以及精神上的疲惫,使得人们的健康每况愈下。怎样才能追回往日的健康呢?其实,方法很简单。有言道:“养生无大道,小道亦奏效。”平日里我们苦苦寻找的养生大道,其实就是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只要时刻注意日常生活的点滴,从这些细节进行养生,就等于找到了不生病的秘密。

1.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要使小儿健康成长,只能穿七分暖,吃七分饱,只有这样,小儿才能不易患病而保平安。

中医里有这样一句谚语:“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这是古代中医对于小儿健康保健的一个指导原则。说的是要使小儿健康成长,只能穿七分暖,吃七分饱,只有这样,小儿才能不易患病而保平安。

每年的冬季,一些年轻父母总怕自己的孩子冻着,于是早早就给孩子裹上大衣、毛毯,里三层外三层。孩子在家,还整天紧闭门窗,以致室内新鲜空气不足,孩子如同生活在一个“人造夏季”的环境里。

实际上,孩子穿得太多,缺乏对外界天气冷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耐寒力必然越来越差,如果孩子偶然吹到冷风,就容易感冒。我们平时也经常发现,那些穿衣少的孩子比穿衣多的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强些,抵抗力也强些,在冬天也很少感冒。

人体的抗寒能力是在与环境寒冷气温的抗争中逐渐建立健全的。让孩子穿七、八分暖,经常受一点寒冷的刺激,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抗寒能力,增加抗病的免疫力,孩子不容易感冒。相反,孩子习惯于穿得暖暖的,必然容易出汗,或者暗耗人体的阴液,使人身阴阳协调失去平衡,必然发生疾病。更何况小儿是纯阳之体,阳气偏旺,过暖过热更会助使阳气偏亢,消耗阴液。

当然,气候变化寒流到来时,还是应该给孩子多穿一些,因为孩子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毕竟比成人弱。

生活中还有一些年轻的家长,为自己孩子的健康心切,什么营养高便喂什么,而不管孩子是否受得了,结果越喂孩子越瘦。这是由于孩子对太多高热量的食品消化不了而被食所伤,伤食则积热,热则伤阴,由此导致体内阴阳失调,病由之而生。因此,在孩子的喂养中,特别要注意一些清淡之品的补充,如蔬菜、水果类。

同时,孩子的脾胃功能还在发育之中,胃喜暖而恶湿寒,要保护好脾胃,就要在食物上注意保暖,少吃甜冷冰冻的食品和凉的饭菜。要坚持好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如此一来,孩子在一定的时间会产生饥饿感,胃肠内会产生大量的消化液,而使吃进的食物能顺利地消化和被吸收。

养生小提示:

父母不要片面认为必须让孩子受冻挨饿。“常带三分饥和寒”的真正含义,应该是饥饱适中,寒暖适宜。对于爱子心切的父母来说:一定要谨记!

2.若要身体好,经常洗洗澡

皮肤是保护身体、防御病菌侵袭的天然防线。经常洗澡,清除皮肤上的污垢,保护皮肤的清洁,既能增加人体清洁和美观,又能祛病和健身。

唐代《天隐子》一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点明了洗澡去垢、健身的双重作用:“斋戒者,非蔬茹饮食而已;澡身者,非汤浴去垢而已。益其法在节食调中,摩擦畅外者也。”意思是说,吃斋不光是戒荤茹素,它实际上还有节食以调和脾胃的作用;洗澡也不只是用热水洗去污垢,它还可通过摩挲皮肤,使人体肌肤通畅、血脉流通,加快血液循环,促使新陈代射,因而提高人的健康状况。

不同时间洗澡,效果不一样。清晨起床洗澡,很容易感冒;中午洗澡可引起疲倦乏力。最好是在晚上临睡前来一次温水浴(水温多在40℃~50℃左右),能促使全身肌肉、关节松弛,血液循环加快,助你安然入睡。

此外,不同的温度洗澡还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入浴效果:40℃~42℃的温水浴对体虚、胃酸过多、低血症等病人有显著功效;35℃~40℃的温水浴可缓解精神紧张、高血压、肩酸、腰疼等不适症状,能够有效清洁身体,消除疲劳;30℃~35℃的低温浴最适合夏天泡澡,就像在海中徜徉,清凉爽快。

可以说,坚持经常洗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健身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每天辛勤工作但缺乏锻炼的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洗澡是缓解疲劳、促进新陈代谢的较佳选择。

养生小提示:

饭后不宜马上洗澡。胃肠在消化过程中需要心脏输送大量血液,刚吃完饭就洗澡,会使消化道血液减少,食物不易消化,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老人,饭后洗澡可能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3.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

在寒冷的冬季,晒太阳就是一种最好的养阳方式。

看看你现在的生活是否也是这样:早上起来去上班,太阳还没有出来;到了公司后,就有干不完的工作,中午的饭也是足不出户的解决掉的;紧接着开始忙碌着下午的工作;下班时,多半西边的太阳早已落山了。

就这样,眼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就是这样,一年过去了。回过头来想一想,自己有多少时间“不见天日”了?

老话说得好:“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如果你经常呆在屋子里,就会影响身体的温度调节,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这样就容易使体内郁积体热,容易受凉得感冒,还会减低食欲,引起消化不良。因此,想要身体健康,必须适当晒晒太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人体阳气的直接或是间接的来源。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阳气都是至关重要的,人体能否抵御住外界的侵袭,各种功能能否正常运行等等,都必须要以充足的阳气作为基础的。

养生专家杨力认为,养生最重要的两个观念,就是阴阳调和、天人合一。而在寒冷的冬季,晒太阳就是一种最好的养阳方式。晒太阳,不仅可以养形,还可以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这对儿童和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养神来说,常处于黑暗中的人看事情容易倾向于负面消极,处于光亮中的人看事情正面积极,晒太阳有助于拓宽心胸。

什么时候晒太阳比较好呢?在冬天里,杨力认为正午的太阳是最好的。冬天是蛰伏和孕育的季节,也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时候,所以可以用正午阳气旺盛的太阳来调和。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午睡前或午睡后晒半小时太阳都可以。晒的时候要摘掉帽子,让阳光可以直射头顶的百会穴,阳气才能进入体内。

对于孩子来说,年轻的父母们可以在有太阳的正午前后,抱着婴儿在户外散步,时间约20~30分钟。先把窗打开,让婴儿适应外面的冷空气后再出去。婴儿出门或家里温度低时都应该带上一顶温暖舒适的帽子,它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防止被风刮后受凉感冒。

养生小提示:

晒太阳千万不要过度,人体如果经常遭过量紫外线照射,会导致早衰,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还会诱发心脏病、脑血栓、高血压等。

4.感冒不用药,喝茶加洗脚

感冒是四肢烦,百节不舒,就是被风侵入了,喝茶则能轻汗发而肌骨清。

有的人一感冒了,就去药店抓点药,有的吃了一付就好了,有的吃了N多付也没效果;还有的人感冒就硬挺,挺一挺就过去了,像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有没有一种好方法来解决感冒问题呢?一般来说,风寒引起的感冒不管用药否,多需要一周左右才能好。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喝茶加洗脚。

感冒了,就要喝点茶,最好喝绿茶。茶叶中含有茶碱、茶多酚,都具有杀菌消炎作用。此外,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E、B可减缓感冒症状。中医认为,感冒是四肢烦,百节不舒,就是被风侵入了,喝茶则能轻汗发而肌骨清。

用热水温洗脚也可预防感冒发生。脚板的汗腺较为发达,热水泡脚,会使脚部毛孔扩张,热量通过血管传至全身驱赶风寒。

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效果则更上层楼。

具体方法是:当天气突变双脚变凉时,马上喝一大杯热茶(茶叶10~15克,热开水500克左右,浸泡10分钟以上);接着用50℃~60℃水温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水量以浸过踝关节、周身感到热乎乎的为度,隔两小时后,再如法重复一次。这时热水就对双脚产生蒸发作用,将身体内的汗液散发出来,等到汗液发透之后,用干毛巾擦去汗水,擦遍全身,直到皮肤微红为止。

养生小提示:

经常按摩鼻翼也可防治感冒。方法是:用两手微握拳,以屈曲的拇指背面上下往返按摩鼻翼两侧。每天早晚各按摩15~30次,以局部红、热为度。此法可改善鼻部血液循环,促进黏膜细胞分泌,并通过纤毛的“定向摆动”,将感冒病毒及其有害的代谢物排出体外。

5.汗水没有落,莫浇冷水澡

运动出汗后不宜立即冲冷水澡,最好现在阴凉的地方呆一会儿,等汗水慢慢消退,再用温水洗澡。

在炎热的夏天,有人喜欢在运动出汗后立即爽爽快快地洗个冷水澡。其实,这对身体是不利的。

运动时肌肉活动,新陈代谢旺盛,体温升高,为了保持体温恒定,周身皮肤表面的血管扩张,汗毛孔也放大,排汗增多,以增强散热。这种现象在运动以后,还要保持一段时间。如果运动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操,皮肤由于受到冷水的突然刺激,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皮肤血管立即收缩,结果可使出汗散热受阻,反而会使散热困难、体温升高。同时,皮肤血流量减少使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心肺负担加重。

还有,人的身体从热环境一下进入冷环境,来不及做相应的调整,这时就容易患上感冒或者引起胃肠痉挛等。锻炼后肌肉疲劳、紧张度增加,这时再受到冷刺激,还有可能会引发抽筋。

此外,运动出汗后马上洗冷水澡,还会引发头痛。运动后头部特别容易出汗,这时如果用冷水冲洗头部,有可能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造成头晕、头痛、眼前发黑,甚至可能出现呕吐现象,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引起颅内出血。

因此,运动出汗后不宜立即冲冷水澡,最好现在阴凉的地方呆一会儿,等汗水慢慢消退,再用温水洗澡。

养生小提示:

我们临睡前可以洗个澡,但是最好不要洗头。长期湿着头发睡觉对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一天当中人的阳气在晚上最弱,人体抗御病痛的能力降低。睡前如没有擦干头发上的水分,使之滞留于头皮,就会使头部的阳气遇寒而凝结,长此下去会导致气滞血淤或经络阻闭。因此,我们在临睡前洗澡时最好别洗头。即使要洗,也要用毛巾尽量将头发擦干或用吹风机吹干后再上床休息。

6.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

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脚对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做好足部保健。

中医学认为,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人体12条正经中有6条经脉相交在脚上。脚上还有很多通往全身的重要大位,如至阴、内庭、大冲、涌泉、隐白、公孙等。所以脚对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俗话说:“健康是走出来的。”非洲土著人经常赤足,足部肌肉、韧带结构坚强有力,足底皮肤粗糙耐磨,足弓发育良好。经常赤足,让脚底接触坑洼不平的地面,相当于经常按摩足部,因此,这些土著人的身体都很健壮。

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经常进行足部保健,让根本永存,我们的身体才能百病不侵。

1.按摩。经常进行足部按摩就是对脚最好的照顾。足部按摩,简便易学,人人可做。你可以在每晚洗脚临睡之前,用一只手握脚趾;另一只手从后向前往来摩擦脚底100次,以热为度,两脚轮流摩擦。经常按摩有固真元、暖肾气、强足健步、防治疾病等作用。

经常失眠的人可用右手心(劳宫穴)擦左足心(涌泉穴),可以交通心肾,使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有利于改善睡眠状况。

2.泡脚。每晚临睡前,用一盆热水泡洗双脚,或经常用中药(如威灵仙20克,伸筋草20克,当归15克,大青盐25克)煎汤放在热水中洗脚,疲劳和寒冷顿时消失,温暖和活力沿着双脚散布全身,十分舒服。

3.保暖。“寒从脚下起。”一旦脚着了凉,很容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等病症。因此,脚部在冬天里要特别照顾。选择的鞋袜宜宽大柔软舒适,鞋子要有良好保暖性能。同时,防水透气性能也要好,湿鞋袜须及时更换,使双脚生活在干燥、温和、通风的环境中,这样有益于身体健康。

俗话说“树大全凭根子壮”,保护双脚就是保护全身健康。

养生小提示:

一般来说,我们到了45岁以后,腿部肌肉就会变得松弛,这时应十分注意加强腿足活动锻炼,如步行、慢跑、骑车、踢毽子、跳绳、游泳、登高、爬楼梯、打太极拳等运动,均可增强全身肌肉与关节灵活度,改善心脑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表皮衰老。

7.尽量少喝酒,病魔绕道走

酒是湿邪和热邪,饮酒过量或长期饮酒就会出现湿热伤脾胃的现象。

无酒不成宴,尤其是在应酬场合,仿佛喝酒多少代表着你的诚意,有时甚至意味着你能签下多少定单。在愿与不愿之间,一杯杯的酒悄悄地吞噬着我们的身体。我们知道,少量饮酒对人体有益,但是如果无节制地过量饮酒甚至酗酒,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中医认为,酒是湿邪和热邪,饮酒过量或长期饮酒就会出现湿热伤脾胃的现象,如恶心呕吐、口渴、发热、烦燥等。长期过度饮酒,就会诱发酒精性肝炎,进而导致脂肪肝、肝硬化,严重的将恶化为肝癌。

饮酒严重的还会引起酒厥。《证治汇补·伤酒章》:“大醉之后,忽然战栗,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所谓酒厥是指过量饮酒,酒气上攻,神明失主,以烦躁、欲呕、气喘、酣睡昏厥、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厥病类疾病。

元代的贾铭在《饮食须知》中详细阐述了饮酒与养生的关系。他认为,人要长寿,首先必须节制饮酒。他说:“酒类甚多,其味有甘苦酸淡辛涩不一,其性皆热,有毒。多次助火生痰,昏神软件,损筋骨,伤脾胃,耗肺气,夭人寿。”

晚上不要饮酒。《本草纲目》指出:“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其意是指,到了晚上,阴气收敛,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的害处。此外,酒本身就是发散走窜之物,晚上喝了会扰乱夜间阴气的收敛和平静,导致我们的身体生病。

为了我们的健康,奉劝那些爱喝酒的男士们尽量少喝酒或不喝酒。

养生小提示:

茶有利尿作用,可以加速酒精的排泄,所以很多人以为浓茶可以解酒。但是这个说法并不科学。因为酒精本来对心血管的刺激就很大,浓茶同样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这样,醉酒后喝浓茶,无异于雪上加霜,加速了心脏跳动,加重了心脏负担,还有可能造成肾脏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