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从《黄帝内经》中来
20949800000023

第23章 情志养生——你的情志决定你的健康(1)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

【译文】:心情要清静安闲,不要心存杂念,以使精气顺畅。

【解析】:

“恬淡虚无”,强调是一种性格的培养,即要人淡去名利、声色等种种的欲望。一个人没有了太多的欲望和杂念,什么升官、发财、名利、社会地位,皆看得很淡,这样烦恼自然也就少了。如果说“恬淡虚无”是因,那么“真气从之”就是果、是效验。抛弃杂念,宁静淡泊,心神平静,只有这样,人的真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

【养生智慧】:

节制欲望,知足常乐

孙思邈曾说过:“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句话告诉我们,养成良好的品行,节制过多的欲望,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就会使自己的心情变得愉悦、心胸变得开阔。

什么是欲呢?平时所说的“欲”,一般是指对于财富、名利、色情的贪欲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欲,还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欲。古语说:“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争。”可见,欲是人之常理。但是,欲望太过高,超越了现实,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也未必是一种幸福——何况,人压根儿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因为,欲望的尽头还是欲望。

无论从身体方面考虑,还是从心理方面来说,我们都应该适当节制欲望。就是说,要控制自己的外在欲望,还要适时、恰当地节制过激、过多的七情之欲,随时调节自身的心理状况,把各种情志活动和欲望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俗话说,知足常乐。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对于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看淡,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快乐。在平凡的生活中能体会快乐的人生,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做金钱和情绪的奴隶呢?

【温馨提示】:

欲望太多还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压力,超负荷的欲望会羁绊人前进的脚步,有的甚至会将其引向歧路。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

【译文】:精神充足而不外散,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解析】:

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内”针对外而言;“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人的内心无杂念,不受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诱惑,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又怎么会生病呢?

【养生智慧】:

调养精神的3个方法

精神保健不仅直接涉及到健康、寿命,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重视精神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调养精神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精神内守。就是使人的思想保持在一种少思、少欲、淡泊宁静状态的养生方法。我们可以在工作或学习之余,闭目定志,在一段时间里处于心静神清的状态,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2.修德养性。逆境中不过于伤悲消沉,得意时不要大喜自傲。平时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钓鱼、旅游、音乐、养花、习练气功等,以怡情养心。

3.调和七情。人应当时常保持乐观,避免产生不良情绪。此外,还要善于排除恼怒、悲哀、惊恐等不良情绪。可采用“以情胜情”之法加以排除,做到心安而不惧,神清而气全。

【温馨提示】:

我们所说的“精神内守”并不是老老实实呆在那里、固守自己的思想,它强调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淡定。要知道,如果一个人整日精神内守,情志得不到舒畅,只会变得内向、自私、冷漠、抑郁寡欢……长久下去还会搞出病来。

百病生于气

【出自】:《素问·举痛论》。

【译文】: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解析】:

从广义上讲,中医的“气”可以囊括所有中医学中的概念,有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天地之气、六淫邪气、水谷之气、元气、清气、宗气、水气、正气等,几乎可以用来说明所有的问题,包括有形的或是无形的。狭义上讲的“百病生于气”的“气”,指的就是根据气的充盈状态和运行状态而形成的几种常见问题,如气不足、气有余、气不畅等。“百病生于气”旨在说明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气的运动变化的密切关系,不论七情、外感、内伤劳倦都可导致这种变化。

【养生智慧】: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补气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人体气的运行有关。因此,要养生,必须注意补气。

补气法适用于气虚之人,不是气虚,不能用这种方法。所谓气虚,即气不够用,稍动即喘,经常感到疲倦乏力,少言懒语,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虚弱且无力。由于气虚又有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故在养生时,还当分别对待。

1.补肺气。肺气虚的主要表现是语言低微,呼吸微弱,易感冒,甚至咳声无力。肺气虚的人平时可多做深呼吸,以增强肺功能;要多吃补肺气的药物,如用西洋参3克煎水服,可补肺气。

2.补脾气。脾气虚主要表现为食后脘腹胀满,矢气(放屁)后则舒,四肢无力,大便多有不消化食物,有时脱肛或子宫下垂,脉虚。脾气虚的人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大枣、蜂蜜、人参等滋补品。如果是在长夏季节,可适当用藿香、佩兰等芳香药物,以醒脾燥湿。

3.补肾气。肾气虚指肾脏功能减弱。肾之阴阳俱虚,肾气化生不足,主要表现为滑精早泄,尿后滴沥不尽,小便次数多而清,腰膝酸软,听力减退,气短,四肢不温,脉细弱等。平时我们要保护肾气的要领有3点:注意适度的运动、性生活和睡眠。适宜的运动能改善体质,活跃思维,强壮筋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肾气得到巩固;性生活要适度,不勉强,不放纵;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紧张,家里的烦心事再多,到了睡觉的时候也要按时休息。

【温馨提示】:

很多女性朋友最爱生闷气,其实生闷气比发脾气更有害身体。生闷气的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肝郁气滞,生闷气会使得气在胸腹腔中形成中医所谓“横逆”的气滞。妇女的小叶增生和乳癌很多是生闷气的结果。因此,女性朋友要注意,为了自己的健康,遇事要保持平和心理,切不可生闷气,实在有气了也要把它发出来。

怒伤肝,悲胜怒

【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译文】: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

【解析】:

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怒伤肝”,即大怒、过怒最易伤肝。当我们在过度愤怒时,破坏了身体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气横逆,阴血不藏。有些人生气会脸红脖子粗、头痛;有些人暴怒后会导致高血压、中风;更有甚者在盛怒之下一命呜呼!“怒则气上”,过于愤怒,肝失疏泄,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以致面赤、气逆、吐血、呕血,甚至昏厥猝倒,变生百病。

而“悲胜怒”,这个“胜”字,应该理解为“克服、战胜”,而不能理解为“胜于、超过”的意思。“悲”有收敛情绪的作用,心中腾起之怒气被“悲”所收敛,故悲胜怒。

【养生智慧】:

养肝应戒怒

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气往上冲。大家可能都有过一些经验,如果遇到一些非常愤怒事情,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血往上涌。所以如果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发怒。

《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故事叫“三气周瑜”。吴国大将军周瑜才华横溢,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但他穷尽一生了没有斗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还常慨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就积劳成疾。最后一次遇见诸葛亮时,被诸葛亮气得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所以怒则伤肝、伤气血,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的心态非常重要。

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悲胜怒外,养肝还应尽量戒怒。生气其实就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情来惩罚自己。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凡事看开一点,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事情看得开,一切都会云淡风轻笑开颜!

平时要修养身心,开阔心胸,通过其他途径把怒气发出来;可以多听一些悠扬和节奏舒缓的音乐,让优美的乐曲化解精神的焦躁,放松情绪;运动也是发泄怒气的有效途径,但要适度。

【温馨提示】:

由于老年人肝血渐衰,性易急躁,因此有的老年朋友在家里或社会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其实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会损伤身体。因此老年朋友遇事一定要冷静,才能积极思考,想出对策,圆满解决问题。

喜伤心,恐胜喜

【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译文】:大喜则伤心,要以恐惧来抑制喜。

【解析】:

喜为心志。也就是说,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是心情开朗、精神愉悦的一种表现形式,能使气血调和,食欲增加。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但过度的喜,即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喜,反而会伤心。

喜会伤心,而恐胜喜。“范进中举”中就是用“恐胜喜”、利用范进对他岳父的惊恐心里来治疗他因过喜而出现的“人来疯”,以使他的神志清醒。

【养生智慧】:

遇事莫过喜

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导致精神异常、思维混乱,还很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考举人总是考不中,到五十多岁还考不中,屡考屡败。最后一次在他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接到通知考中举人了。这时候他是大喜过望,结果没想到,大喜之后就疯了。

此外,《说岳》中之牛皋活捉了金兀术,因过喜而丧生;程咬金在九十大寿的筵席上,满朝文武,满堂儿孙齐来拜寿,连皇帝也前来祝贺。他想起瓦岗三十六英雄都已不在人世,惟独他还活着,并享受这种殊荣,过喜大笑,三声殒命。这些都说明了过喜的危害性。

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时,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的心态平衡。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要机械照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

【温馨提示】:

一般来说,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人、心肌梗死病人在发作期或恢复期以及心脏内有血栓者,更不宜过喜。此类人群情绪过于激动,会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加重心肌缺血,易使心力衰竭,极易导致生命危险。

思伤脾,怒胜思

【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译文】:思虑会伤脾,要以怒气抑制思虑。

【解析】:

一个人多愁善感,老是在考虑问题,考虑得太多往往不思饮食,或者饮食不和,就会影响到脾胃。中医认为,思为脾志,怒为肝志,因木能克土,而脾属土,肝属木,所以可用肝之志“怒”,来治疗各种由脾之志“思”引起的疾病。即用激怒的方法,使忧思之情感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