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从《黄帝内经》中来
20949800000024

第24章 情志养生——你的情志决定你的健康(2)

【养生智慧】:

培养做事果断的作风可克制忧虑

在生活中,“思伤脾”是很普遍的现象。例如,人们在生活中遭遇到负面事件的困扰,思前想后而无法解脱,就有可能吃不下、睡不香;长期从事脑力工作的人,往往会为工作中的某些难点而陷入过度的思虑中,如果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来加以调节,也很有可能造成“思伤脾”,影响脾胃功能,并导致失眠等。

对于患得患失、思虑过多的人,还应该克服小家子气,学会果断处事,雷厉风行,不要婆婆妈妈,孬里孬气。没有必要担心的和明明知道自己不必担心的,就要放下心来。要主动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虚下心来随缘行事,积极学习。没有必要为一些小事而胡思乱想,不要认为没完没了地胡乱思想是好习惯,其实它是自心难以自制的不良习气,应当加以克服。

【温馨提示】:

过度的思虑,会使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机体为了适应这种“紧急状态”,肾上腺会释放大量激素。紧张一旦超过机体承受的限度,体内分泌过多的激素,就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危害,容易导致消化性溃疡、心脏病、高血压以及精神功能障碍等疾患的发生。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一定要避免过度的思虑。

忧伤肺,喜胜忧

【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译文】:过度忧伤会伤害肺脏,但喜乐的情绪能够制住忧伤。

【解析】:

人如果悲哀太过,则肺气抑郁,甚至耗气伤阴,引起胸闷气短、饮食不下、肌肉麻木、下肢疲乏等疾病。长期处于悲哀的人,还会早衰。忧为肺志,喜为心志,因火能克金,而肺属金,心属火,所以可用心之志“喜”来治疗由肺之志“忧”引起的各种疾患。

【养生智慧】:

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助于化解忧愁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性情孤僻,多愁善感,稍有不适,就暗自哭泣流泪,最后忧伤而死。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与他表妹唐婉的故事,也说明了忧郁过度能杀人的道理。过忧还会导致抑郁症、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不孕症、阳痿、癌症、消渴、脱发、头发早白、失眠、神经衰弱、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患。

当一个人忧愁的时候,要保持心态开朗、开阔胸襟。我们可以学会良性心理暗示,这样就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让心态变得越来越好。

“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看过《武林外传》的应该能记得这段话,本来烦躁的情绪在念过这句后就停止了冲动的行为。“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我们一定能成功!”这些句子经常在员工自我培训时使用,并付诸于工作和生活,使用正向的语言激励来改变目标可能带来的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这些都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压力情境下,只要善于运用积极、肯定、明确的词语暗示自己,就能取得积极暗示的效果,让自己不在忧心忡忡。

【温馨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当忧郁悲伤时,不妨去想一些令自己快乐幸福的事情,或者做一些愉快的活动,如唱歌、跳舞、看电影戏剧等,以排解心中忧愁。

恐伤肾,思胜恐

【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译文】:过度恐惧会伤肾,而思虑可以抑制恐惧。

【解析】:

恐,又称为惊恐。确切地说,惊与恐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惊是指受到突然的、意外的、较强烈的刺激,常为自己所不知之事;恐则是指恐惧过度,常为自己已知之事。但因惊后每可致恐,恐者也每遇事易惊,所以常将两者相提并论。

肾在志为恐。过恐最易伤肾,可致肾气耗损,精气下陷,升降失调,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堕胎早产等。恐为肾志,思为脾志,因土能克水,而肾属水,脾属土,所以可用脾之志“思”来治疗各种由肾之志“恐”引起的疾患。

【养生智慧】:

对付恐惧的策略

当一个人过分恐惧的时候,应该这样做:

1.要提高对过恐危害的认识。恐惧是一种本能反应,产生恐惧反应的目的是告诉机体尽快对所遭遇的威胁采取有效的措施,迅速摆脱、逃避这种伤害。所以恐惧本身不能解决问题,即使恐惧程度再重,若不采取进一步措施的话,仍将受到伤害。

2.使用暗示疗法。《古今医案按·诸虫》记载:有一个人因酒醉后误饮了生有小红虫的水而恐惧不安,怀疑自己生了病。吴球将红线剪断如蛆状,用巴豆两粒,同饭捣烂,加入红线做成丸,令病人于暗室内服下。药后病人大便于盛有水的便盆里,见到红线在水中荡漾如蛆,病人以为虫已驱下,诸病也豁然治愈。这便是医生运用了暗示疗法,巧妙地解除了引起病人恐惧的因素,而使疾病得愈。

3.培养果敢精神。我们平时要避免各种人为的紧张恐惧,培养果敢精神。

4.学会避恐。对于患高血压、冠心病、失眠等疾患的人,应注意避免各种恐惧因素。

【温馨提示】:

当一个人过分恐惧的时候,要注意定住心神,要理智,同时要学会分析情况。如果问题能解决,就赶快落实执行,去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暂时放下心来,恐惧并没有用。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

【译文】:神的存在标志人体昌盛,而神的消失则说明人体死亡。

【解析】:

“得神”,即“有神”,它表现为精神饱满,人体呈良好的健康状态;“昌”是指生机旺盛。“失神”,即“无神”,它表现为精气不足,血脉虚弱,或正气已伤,病情深重;“亡”是说生命消亡。其大致的意思是,神的存在标志着人体的昌盛,而神的消失则说明人体的死亡。可见,神与人体的生死盛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养生智慧】:

老年人更要补好心神

很多人到老年后,他们的精神状态处于敏感状态,承受不良刺激的能力减弱,就连见到枯叶落地都会引发垂暮之感。对此,药物无济于事,惟有神补可治之。神补的办法很多:

1.培养兴趣。人到老年,退休后不妨找点事情做做,使生活充实一些。艺术家、科学家,年龄该退休了,事业没退休。他们仍热衷于他们喜爱的事业,全然不知老之将至。作为平头老百姓的我们也可以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重找一个“工作”,或琴棋书画,或种花养鸟。有了事做,利于养神健身。

2.养成运动的习惯。进行适度的、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舞剑、慢跑、散步,会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体育锻炼使人体产生“快乐素”,既增强了体质,又调整了情绪,何乐而不为呢?

3.多参加社交活动。闲下来了,接触人的机会相应减少,应用意识地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交流思想,获得信息。

4.及时调整心态。我们不要用传统思维模式去看待转型期的社会现象,要不断学习,努力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在家庭中,也不要搞家长作风,注意平等待人,大事要清楚,小事可糊涂。

【温馨提示】:

养神的关键是要避免七情的刺激,我们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的精神以及豁达的胸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神定自若,悠然自得。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出自】:《素问·痹论》。

【译文】:安静则精神内藏,躁动则容易耗散。

【解析】:

神宜静,而不宜躁。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现代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但由于“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因此,真正做到使精神安静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从思想高度认清静神的意义,才能克服各种干扰,做到“静则神藏”。

【养生智慧】:

静功养神

古代著名的养生家、思想家都是极力主张“静神”的,即清静以养神。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

养神的方法很多,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就拿练静功来说,它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手段的练养方法。

静功是气功中的一种,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静功心法的修炼方法有以下3种坐式:

1.双盘:双腿交叉,将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左脚放在右大腿上,保持脚心向上。

2.单盘:把右腿放在左腿上,或把左腿放在右腿上。

3.散盘:散盘很简单,就是把两腿交叉盘坐。

练习静坐时要保持全身放松,身体坐直,头要正,后脑稍微向后收。双目微闭,舌抵上腭。双手放在脐下3寸处,双手手心向上,将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手的大拇指轻轻相抵住即可。

刚开始练静功时,要有坐垫,坐垫高约10公分左右,以舒服为宜,软硬适度。腿部要保暖,不要着凉。收功时慢慢睁开眼睛,不要马上起来,用双手按摩完脸部和双腿再起来。

练静功时关键在于静,开始时一个月内,练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加任何意念,调整好呼吸,要顺其自然。炼静功时也会有气冲病灶的反应,如果反应大就要马上收功停练,改为练动功。不要紧张,也要顺其自然。

【温馨提示】:

养生也不宜过静。国外一项试验表明,悄无声息的环境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恐惧不安、心律失常、食欲减退以及心理上莫名的压力,出现情绪烦躁、思维混乱等。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

【译文】:吃什么都能得到满足,穿什么也不挑剔,对于当地的风俗也很满意。

【解析】:

“美其食”就是在饮食上,不论是粗糙的还是精制的,人们都觉得很可口。要保持一种高兴的情绪,觉得很好吃,再怎么不好吃的东西,你要觉得它好吃,它可能就会真的变得好吃了。

“任其服”,穿的衣服不在于质量好坏、价钱的贵贱,你要觉得它好,觉得它合身,它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件好衣服。

“乐其俗”,你要对自己的习俗、自己所处的风俗环境感到很满意,就会快乐起来。

【养生智慧】:

幸福是一种感觉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这三句话的第一个字都是意动词,本来都不是真实的,而是主观上觉得是这样,觉得食物美,觉得衣服好,觉得住房安,觉得风俗乐。久而久之,就进入到你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一种习惯,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一定是快乐幸福的。

其实,幸福也就是这种感觉。对人生满足而不一定就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没有幸福和不幸福之分,或者说,幸福的人生和不幸的人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感觉有对有错,有好有坏,根本就不能作为判断人生的依据。同样的一种经历,在你的身上发生可能是一种幸福,而在别人看来则恰恰是不幸。对幸福的理解和感觉是和一个人的阅历和心态紧紧相连的,任何人不可能一生都感到幸福。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甚至只是某一时刻在特定环境下的感觉。感觉是不可预测和没有可比性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没有必要去苛求自己一生幸福。只要你能“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只要你有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幸福,幸福就在你眼前,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

【温馨提示】:

做人应该保持一种平常心。不论别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穿得好坏、吃得好坏,我们不要去攀比。过度攀比心理扼杀着很多人的潜能,使心灵不堪重负,走极端。因此,一定要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