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从《黄帝内经》中来
20949800000022

第22章 经络养生——经络是养生的捷径(3)

【解析】:

心包经,从胸中开始,出来属于心包络,然后下行穿过隔肌,经过胸部到腹部络于三焦。有一条支线,沿胸腔一直上行到达腋窝下,沿上臂内侧进入肘关节,沿前臂内侧继续下行,进入手掌中,到达第四指末端。与三焦经相接。

如果一个人的心包经发生病变,就会出现手心热,臂肘挛急,胸肋支满,心慌,面红,笑个不停,心烦,心痛等症状。

【养生智慧】:

按摩心包经穴位辅治心病

1.劳宫穴:位于掌心中,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下。当血压急剧上升时,只要刺激位于手掌中央的劳宫穴,便会降低血压,并有很好的效果。刺激方法为以大拇指从劳宫穴开始轻轻按压,逐个按压到每个指尖,左右交换按压,按压时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

2.天池穴: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处。经常按摩此穴有宽胸理气之功效,可治疗心绞痛、胸痛、胸闷等病症。按摩时,用双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或指端适当的,轻缓柔和按摩两侧天池穴。

3.郄门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当你心脏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用指尖用力按压郄门穴,每隔3~5秒休息1~2秒,反复刺激3~5次即可。一边按压时手腕要一边往内旋转,这样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4.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内关穴为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相会,对心律不齐,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方面疾病,常选用内关穴来治疗。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上,按摩10~15分钟,之后再用右手按摩左侧的穴位,每日2~3次,按摩以产生酸胀的感为度。

5.中冲穴:位于中指尖端近甲缘处。肝肾衰弱可按摩中冲穴。用另一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夹着中指按摩,用力轻揉,次数不限。坚持按摩能恢复肝肾机能。

【温馨提示】:

气血在戌时(下午19点至晚上21点)流注于心包经,此时气血最旺,这时按摩心包经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三焦手少阳之脉

【出自】:《灵枢·经脉》。

【译文】:三焦属于手少阳的经脉

【解析】:

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末端开始,沿手臂达到腕关节,继续上行沿前臂外侧、上臂外侧上行到肩关节,进入锁骨上窝,散布于腹腔中部,从胸到腹联系三焦。

它的一个支脉,从胸上行,出于缺盆,上走颈外侧,从耳下绕到耳后,经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面颊,直达眼眶下部。

它的另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部,到达外眼角。

如果一个人的三焦经发现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后疼痛,咽喉肿痛,目外眦痛,面颊肿痛,肩、臂、肘外侧疼痛,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

【养生智慧】:

按摩三焦经穴治大病

1.阳池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阳池穴是一个“万能穴位”,经常按摩此穴,不仅可以消除腕关节疼痛,还可以治疗女性朋友的手脚冰冷症,调节内脏器官的正常功能,对感冒、气喘、胃肠病、肾脏功能失调等疾病均有助益。

2.外关穴:位手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的两骨之间,与内关穴相对应。用一手的拇指尖按于另一手的内关穴上,其食指或中指则按于外关穴,向内对按20~30次。外关穴和内关穴互相对着按压,可以治心脑血管的毛病,可治头痛、头晕、失眠、焦虑等病。

3.支沟穴:在手背腕横纹上四横指处。经常按摩支沟穴可治疗便秘。每日早晨于排便前进行,用拇指分别按摩指压双侧支沟穴,由轻到重,按摩指压处有酸麻胀痛感,按摩片刻后即感肠蠕动加强而产生便意,并顺利排便。若按压1次效果不佳,可继续进行直到排便。

4.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用双手中指指腹同时按压两耳后方的翳风穴数次,之后再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按揉数次,以感觉酸胀为度。经常按摩此穴,可缓解耳聋、耳鸣、牙痛等症状。

5.角孙穴: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处。经常按摩角孙穴具有醒脑安神、开窍镇痛、聪耳明目的功效。适用于头痛、头晕、睡眠等。将双手拇指分别放在同侧角孙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顶两侧,适当用力揉按1分钟左右即可。

6.丝竹空穴:位于眉梢外端凹陷中。按摩此穴可治疗偏头痛、目眩、目赤痛、齿痛、癫痫等。用两手拇指尖或食指尖点按丝竹空穴3~5分钟。

【温馨提示】:

气血在亥时流注于三焦经,此时气血最旺,这时按摩三焦经上的穴位效果最好。

胆足少阳之脉

【出自】:《灵枢·经脉》。

【译文】:胆属于足少阳的经脉。

【解析】:

胆经起于外眼角,上行至额角,下至耳后,沿颈部下行到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后入缺盆。

它的一个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走耳前,到外眼角后。

另一支脉,由外眼角分出,下行大迎穴,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行过颊车穴至颈部,会合于缺盆,由此下行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内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

它的直行脉,由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腓侧下行腓骨头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足趾外侧。

它的另一条支脉,由足背分出,入足大趾趾缝间,沿第1跖骨与第2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如果一个人的胆经发生病变,则主要表现为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像蒙着微薄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等症。

【养生智慧】:

按摩胆经可治很多疾病

1.听会穴:听会穴在耳垂边、贴着面颊的地方。用食指一点按,这里有一个窝便是此穴。对于耳聋、耳鸣者来说,每天坚持用两手的食指或中指指腹点按同侧的听会穴10~20次,就会缓解耳聋、耳鸣的症状。

2.瞳子髎穴:位于目外眦旁,眶外侧缘凹陷处。指压瞳子髎穴,不但能够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还可以去除眼角皱纹,解决头痛等头面部的隐患。注意按压此穴避免用力过度。

3.阳白穴: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处。按摩此穴可治疗夜盲、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用双手中指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左右。

4.风池穴:位于后颈部,两条大筋外侧。经常按摩风池穴,不但可以预防感冒及脑病的发生,亦有健脑益智、增强记忆的功效。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按揉凤池穴10~30次。

5.肩井穴: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经常按压肩井穴可治疗颈椎病、肩部酸痛、手臂麻木等。按摩时,两臂交叉,同时向后伸去,用两手中指各用力按压两侧的肩井穴,按压次数和时间,以肩、颈肌肉舒服为度。

6.环跳穴: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经常按摩环跳穴对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骶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取侧卧位或伏卧位,用同侧的拇指中指按揉环跳穴。可用力按揉20~30次,使按摩部位有酸胀感觉为止。

7.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按摩丘墟穴可舒筋活络、活血止痛。对治疗踝关节扭伤、高血压、胆结石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指压时,将拇指按于丘墟穴上,持续用力按压1分钟左右。

【温馨提示】:

原则上说,我们在胆经最旺的子时敲胆经效果最好,但这时我们在睡觉,我们可在三焦经经气旺的亥时按摩。

肝足厥阴之脉

【出自】:《灵枢·经脉》。

【译文】:肝属于足厥阴的经脉。

【解析】:

肝经从脚大趾开始,沿着脚背上行到内踝,接着沿小腿、大腿内侧进入阴毛,后到达小腹,属于肝,络于胆,继续上行一直到头顶。有一分支上行到肺,和肺经相交接。

如果一个人的肝经发生病变,就会出现腹痛,身体僵硬,男性阴囊肿大,妇女小腹肿胀,甚至咽喉发干,面色失去光泽等。

【养生智慧】:

按肝经,人年轻

1.太冲穴:位于脚背的第一、第二趾骨之间。太冲穴又名“消气穴”,生气时按摩此穴位有助于气消。另外,经常按摩此穴还能起到平肝清热的作用,比如感冒、发热。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可由下向上按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也可以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将痛点从太冲穴转到行间穴,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曲泉穴:屈膝正坐或卧位,位于膝内侧横纹端凹陷处。经常按摩曲泉穴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遗精、阳痿、膝关节内侧及周围软组织等疾患。按摩时,用一手拇指指端或中指螺纹面着力,附着在其曲泉穴上,持续用力按压1分钟左右。

3.期门穴: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在该穴位按摩,有助于疏通肝经经气,防治肝胆疾病。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端按压期门穴,也可用推法,将手掌紧按胁部,掌心对准期门穴,作有节律而缓慢均匀地推动。按揉时间可稍长一些,以局部温热、酸痛为佳。

4.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心神不宁也常与肝经有关,通过转动大拇趾或直接用拇指尖端刺激位于肝经的行间穴,可稳定情绪,宁心安神。

5.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2趾一侧)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大敦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每晚在临睡前按压大敦穴10次左右,可使头脑清晰、眼睛明亮。

【温馨提示】:

原则上,我们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凌晨1至3点)按摩最好,但这时我们正在睡觉,我们可以将其改为在同名经手厥阴心包经当令的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