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江阴属楚春申君封地。公元424年,南朝宋文帝为防止北魏太武帝南渡,从采石肌到江阴、黄山列营以守。五代南唐置江阴军,设水师重兵。南宋时,江阴更为必守之地,韩世忠及夫人梁红玉曾移师江阴屯扎,岳飞、李宝、辛弃疾、赵良柯等先后在黄山一线驻守或抗击金兵。明朱元璋在江阴率军督战,戚继光也曾在这里指挥过抗倭斗争……千古黄山一岩一松无不阅尽人间春色,也目睹了时光流转、王朝更替时多少名将多少战阵,多少流血牺牲……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黄山国民党军起义,捉江阴要塞司令。
长江洪流滚滚,已非往日景象了。
江阴是争战地,江阴有相思豆。
江阴顾山的一株红豆树,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手植,1000多岁矣!昭明太子萧统,公元501年至公元531年人,为萧衍之子,酷爱文学,曾在顾山香山寺观音院编修《昭明文选》。含香阁遗址尚有古人留下的断碑残碣,其中有乾隆四年的《重修顾山文选楼碑记》、《重建昭明太子读书楼碑记》。另说红豆树由北宋一僧人从外地移植而来,因有红豆庵。
《江阴县志》记道:红豆树在元代一度枯槁,江阴为此伤心,看望者无数。乾隆时忽然复萌新芽。咸丰六年大旱,红豆树结果累累。1918年徐九镛写《顾山访红豆树记》,1934年吴宜生写《顾山红豆记》’一树二文并存于世。红豆老树主干或巳枯朽,其直径1米左右。现在绿叶繁茂开花结子的,可能是清乾隆以后的再发分枝。顾山红豆树每年5月1日前后发芽,15日左右开花,秋天子熟而红,10月可摘。红豆树叶似槐叶,果若豆,状似心,色殷红微紫。
江阴南歧村,是徐霞客的故乡。
徐霞客,公元1587年至1641年人,痛恨明末政治丑恶官场腐败,好读书不人仕,博览地理图经。由读书而实行,察山问水,专心旅途,从22岁踏出第一步,历时34年,足迹遍及23省。日行百里,夜宿荒山,掬水而饮,摘果乃食,是寻常之事。观察、访问、推想所得,按日记录,身后留有40多万字的珍贵资料、游历文章。由季梦良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是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的地学著作,且文笔极佳堪称美文。
徐霞客故居保持着明代建筑的风格,梁粗檩大,雕刻彩绘,门槛用独木,为三进。村前胜水桥也有400多年了,桥面石柱内外侧有两副对联,其中之一为:曾有霞仙居北宅,依然虹影卧南阳。
徐霞客毕生专事游历,其母王氏不仅支持而且也身体力行,年逾花甲后随徐霞客作江南游。母子同行,其情壮哉!徐霞客不能在家尽孝,对母亲极为敬重,或者说在他独行的身后,总有母亲的影子相随呵护。明万历四十八年,王氏大病初愈,徐霞客在胜水桥附近建晴山堂。崇祯三年,王氏辞世,徐霞客失声痛哭,并将家藏书法手迹镌石嵌于晴山堂,诗文94篇出自88位高手,有宋濂、倪璜、文徵明、祝允明、高攀龙、董其昌等。徐霞客墓在晴山堂后院。面对霞仙故里,如我这样的后生者能说些什么呢?
曾经追问长江的源头:何所出?何以流?终于归去大化:因此出,所以流。
除开建筑本身的凝固岁月之外,岳阳楼的格调一开始就是忧郁的,是失意之人的登高之地。岳阳楼作为文化意义上的美丽与广大,则是由失意心灵绽放的忧郁之花流动散射的。
长江三楼阳楼自古以来便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之说。它吃立洞庭湖畔,枕巴山而得厚重,瞰湖光而收缥渺,是岳阳城西门城楼。
岳阳楼何时始建?清以前均称“莫详其始”。清同治年间所修的《巴陵县志》,据宋范致明《岳阳风土志》的巴丘“郡城乃鲁公所筑”之说,推测“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光绪年的《巴陵县志》从之,后人采此说者甚众。不过也有持异议的,如熊培庚在《岳阳天下搂》中认为,东吴横江将军鲁肃驻守巴陵,筑城楼以为防守是很自然的,但所筑的应是“谯楼”。谯楼是了望敌阵之楼,“兵列于其间,下为楼,上为门,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名义考》,周祈)。岳阳地当要冲,鲁肃领军,漁楼是非筑不可的,而谍楼非阅军楼。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岳阳城的西门城楼,其改造、扩建及其声名初播,却与张说分不开。张说,公元667年至730年人,字道济,洛阳人。唐开元四年贬守岳州,此时张说历仕四朝,阅尽人事,饱经风霜,便借扩修城楼之机,而寄情山水。竣工后,因位在天岳山之南,故名岳阳楼。楼成之后,临风把酒月下品茗才子云集诗文流传。不久,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相继登楼,吟诵题壁,传唱江南,岳阳楼开始声名远播。而文心雕楼第一人却是唐代之前的颜延之(公元384年至456年),晋宋之际文学家,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南朝宋初任太子舍人,少帝时为今广西桂林太守,调任建康途经岳阳时,登巴陵城楼有感留诗,其中有“江汉分楚望,衡巫镇南服”之句,对后世的人与诗影响极大,可谓奠基之作。而作为岳阳楼母体的巴陵西门城楼,在两晋南北朝几无声息的二百多年中,由颜延之首开先河与诗并存。
除开建筑本身的凝固岁月之外,岳阳楼的格调一开始就是忧郁的,是失意之人的登高之地。岳阳楼作为文化意义上的美丽与广大,则是在失意心灵绽放的忧郁之花中流动散射的。
于是,我们便有了诗文中的岳阳楼,这是更美更具有个性的岳阳楼。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云:“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八句的前四句写洞庭景观,得之天然,高浑雄阔,写八百里湖色的一个“平”字,写洞庭水天一色的一个“混”字,均是极大手笔。后人如宋末元初的方回还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并列,称“后人不敢复题”。
李白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至中途遇赦,沿江东到岳阳,饮酒写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即为其中之一:“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云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岳阳楼的吟咏诗作中,真正无可匹敌首屈一指的,当是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长江三楼。
这一首苦心孤诣情豪势雄的千古绝唱,写于唐大历三年岁暮。时年57岁的杜甫飘零于洞庭湖,身无长物,衣食皆缺,饱经离乱忧患的诗人身患肺病、风湿、右臂瘫、左耳聋多种疾患,人之既老又逢万方多难,而报国之怀,对杜甫来说依然是“落日心犹壮”。杜甫的是次登临,可谓百感交集,笔下所展现的洞庭天下水的气概,与诗人心忧天下的襟抱一起豁然洞开,文墨一如既往的素朴之外,更多了一层悲苦凝重。清查慎行谓:“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而结末两句,一大一小一虚一实,“胸襟气象,一驾相称”(清黄白山浩荡水天中的风波小舟,那已是诗人末路,可是拳拳之心思接古今才雄当世,又有谁人可比?
岳阳楼因而有名联:
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心。
毛泽东曾手书此诗,笔走龙蛇意气奔放布局严谨阔狭顿异,已勒石嵌于岳阳楼碑廊。
世人知道更多,成为范文读本流传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使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的无限风光之楼。
范仲淹,生活于公元989年至1052年,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贫寒,两岁丧父,青年时曾借宿寺庙,5年不曾脱衣而眠。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庆历三年授参知政事,提出10项政治改革方案,被阻遏而失败,请求外任。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应滕子京约写《岳阳楼记》时,在邓州任上。
《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字字金玉,不可多其一,不可失其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送达岳阳后,即由苏舜钦书丹,邵竦篆刻陈列楼中,顿时满壁生辉,趋而观之者络绎不绝。时人把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文、苏舜钦书丹、邵竦篆刻誉为“天下四绝”,可惜后来碑毁人亡。现存于一、二楼的《岳阳楼记》紫檀木雕屏,落款均为张照,一真一赝。二楼所存为真品,乾隆八年六月遵当时岳州知府黄凝道之嘱而书。张照,江苏华亭(今上海)人,康熙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精法律,工书法。
岳阳楼名联众多,何绍基书的102字长联为: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岳阳楼三楼柱上有传为李白所书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之联。其他名联有明魏允贞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明杨一清的“眼前忧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清熊少牧的“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人”;清胡林翼的“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近人夏曦的“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年历史再回头”;郑家溉的“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
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于1933年手书笔力雄健的“岳阳楼”三字,置于三楼楼额横匾。取何健而代之的是郭沫若写于1963年的墨迹,拙朴潇洒,但没有落款署名,因郭沫若以为岳阳楼乃天下名楼,署一己之名不甚相宜。
因有洞庭湖,才得岳阳楼。现在的多少登楼者担心的是,洞庭湖如此之快地萎缩,当风波不再时,岳阳楼岂非空有其名?
楼,可以一修再修;湖,不能一损再损了!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为公元223年,距今1700多年。东吴孙权建黄鹤楼的目的,是用于军事上的了望,其初始很可能就是一座岗楼。其后战事平息,便成了登临望江之地。凡这样的所在,文人墨客必定会云集,以借景生情。从魏晋南北朝起,不仅登楼赋诗者渐众,民间还生出了传说故事,使黄鹤楼之名较之岳阳楼、滕王阁更多了一层神秘色彩。一说是神仙聚散于黄鹤楼,驾云而来,乘鹤而去,宋《太平寰宇记》称:“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歇驾,故号为黄鹤楼。”更多的史学家认为是以山名楼。黄鹤楼所在的山,本名黄鹄山,古时“鹄”、“鹤”通用。《元和郡县志》谓:“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武昌要览》云:“黄鹤山,起城东而达于西隅,黄鹤楼枕焉。山旧名紫竹岭,以有黄鹄腾紫竹间,故名黄鹄。鹄转音为鹤,故又名黄鹤山。山形蜿诞,宛如长蛇,俗称蛇山。滨江处曰黄鹄岸,岸下曰黄鹄矶……黄鹤楼在汉阳门内黄鹄山头,因山得名,号为天下绝景。”古代黄鹤楼前的长江一带,还是天鹅的乐园,天鹅古称黄鹄。距今四五百年以前的明朝中后期,汉阳向皇帝进贡天鹅的记载,见于《嘉靖汉阳府志》’如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汉阳府额办活天鹅25只;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额办天鹅25只。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汉阳县额办天鹅6只。嘉靖二十一年,汉川县额办天鹅19只。仅嘉靖二十一年,汉阳府与汉川县向北京纳贡的活天鹅,就多达44只,不知道是让皇帝吃掉了,还是养起来了。
沉浮桑田,陵谷变迁,人烟繁杂,鹦?鹉洲消失,沃鹅已经远去他乡,就连至今不肯离别长江的江鸥,也只能栖息于航标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