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长江传
20946700000046

第46章

1923年8月的一个夜晚,朱自清与俞平伯乘船同游秦淮河,游毕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作文,朱自清的散文一发表,便轰动文学界,被誉为“模范的美术文”,至今仍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民国以后秦淮河日渐衰败,游泥浊流,臭气四溢。曾经太繁华,远远超过了它的环境容量,后来的不堪人目便是必然的了。

奢侈繁华、靡烂腐败无疑会影响当代,而更加严重的后果却在后世。

雨花台在中华门外1里开外,是长有3000米高约100米的丘岗,曾经有不少游人拾得过彩色卵石。其实雨花台不产雨花石,那些彩色卵石很可能是在很久以前由江水冲激而来的。南京人爱说“落花如雨”,指梁时有云光法师在山顶说法,苍天为其所动,遂降雨,雨有彩色,坠地成石,雨花台因而得名。

诸多传说不再列举,但雨花台“其旁冢累累,其下藏碧血”却是千真万确的。这里是南宋抗金英雄杨邦义被剖腹取心处。杨邦义,北宋进士,1129年金兵攻占建康,杨邦义被俘,金兀朮要他投降,杨大骂不从,被“剖腹取心”杀害。还有明代方孝孺墓。方孝孺为建文帝的侍讲学士。燕王朱棣夺位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方孝孺指朱棣篡位,被明成祖所杀,灭九族之外加上师友一族,“以足十族之数,谓之‘瓜蔓抄’”(清《坚瓠集》清代,太平天国将士与清军江北大营多次在这一带激战。辛亥革命时起义军也在雨花台上战斗过,现存当年阵亡将士墓两座。1927年至1949年,在雨花台下殉难的更是多达10万!中山陵坐落在明孝陵东侧,从花岗岩牌坊拾级而上至墓室,要经过392个台阶、8个平台,距离700米,落差70米。

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谒明孝陵时说:“他年诸事摒挡清楚,即在明陵左近结一茅庐,以明祖为邻,以终天年。”91天后,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次日清晨邀胡汉民等去紫金山打猎,于南坡休息,眺山望水,殷殷切切,又说:“候他日去世,当向国民乞一杯土以安置躯壳耳!”南京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南京为中国古都,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见此佳景也。”南京作为十代古都,其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也曾独步当时。南朝时建康有儒学、玄学、文学和史学四大学馆,不少名著均成书于此,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编撰的《文选》及《后汉书》、《三国志注》、《宋书》、《南齐书》等。公元465年,还建立了可以称之为科学研究的机构总明观,范缜发表“神灭论”,祖冲之“圆周率”的计算,“大明历”的创制,以及水碓磨、千里船和指南车均在建康完成。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夏至洪武十五年五月,鸡鸣山下建成了一座大学城一国子监一最盛时学生多达9000人,编印了各种书籍,包括《永乐大典》。

鸡鸣山最高处,南朝就建过日观台,明洪武十八年设测候台,由钦天监管理,置有浑天仪等。利马窦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至二十八年两次到南京,曾参观测候台,他记载道:“此台以建筑宏伟著称……司天者夜夜鹄立此,以察天象。无论星陨、彗孛,皆详记奏闻。所陈仪器皆铸以青铜,制作精巧,装饰华美,其宏伟雅致非欧洲所能匹敌。且诸器屹立于此二百五十年,几经风霜雨雪,迄无所损。”明朝,南京拥有的织绵、印刷、造船和建筑业,都曾辉煌一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这里出版。龙江宝船厂建造了郑和下西洋的龙船,最大者长444丈,宽18丈,载员1000人。至清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南京出生,并度过了少年时代。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随园诗话》的袁枚都曾长期居住金陵,等等人物,举不胜举。

别金陵,买舟而下,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扬州。

扬州之名初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又据说,大禹分天下为九州,东南淮海一带濒江临水,只能以水为界,“州界多水,水扬波”,扬州因而得名。当时扬州,区域广大,淮水以南尽在州界之内。扬州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

远古人类在扬州的足迹,以长江江岸的变迁而流徙,即:始终离不开长江,又随着江岸的移动而在江岸左近渔猎、农耕、筑城。远古时,长江北岸直抵今扬州北界与西北的蜀岗南缘。后来因泥沙冲积,江岸不断南移。又由于长江主泓道在扬州、镇江之间南北摆动,岸线也常有变化。

人类的足迹便也摆动,在摆动中熟悉长江、适应长江。旧的家园废弃了,新的家园又建立了。

在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一往无前的,犹豫、观望与摇摆,将贯穿人类历程的始终。

春秋时,长江北岸有邗国,它很可能就是扬州之初。后被吴国所灭。吴王夫差筑邗城于今扬州西北郊,并利用天然湖泊开挖邗沟以通江淮,为北上伐齐作准备,时在公元前486年,即周敬王三十四年。邗沟南起长江,经扬州城外北抵淮安,是大运河全线最古老沧桑的一段。邗国遗址至今尚存蜀岗,废墟默默,周长12里,三面环壕。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邗城城址筑广陵城。西汉时置江都县、江都国、广陵国。东汉时为广陵郡治。东晋时,桓温又重筑广陵城。北周时改称吴州。

隋统一全国后,改吴州为扬州。隋炀帝极爱扬州之地,筑扬州十宫曰:春草、归雁、回流、光汾、九里、九华、枫林、松林、大雷、小雷。更有“上下金碧,千门万户”。隋炀帝还征发百姓100多万,开凿了一条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通济渠,再征百姓10多万疏浚沟通今淮安到江都的邗沟。大业三年(公元605年〕、六年、十二年,隋炀帝3次乘龙舟从洛阳南下扬州,在位14年,在扬州住了2年多。当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时,隋炀帝还在扬州宫中寻欢作乐,后被勒死行宫归葬雷塘。

唐初设扬州大都督,以后又设淮南节度使,是为有名的商埠和全国最大的港口。除长安、洛阳外,与益州共称繁华之所,并有“扬一益二”之说。江畔舟船列队,城中青楼林立,市井酒肆、商家店铺数不胜数,号称“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十四桥明月夜”。扬州其时已是国际性港口,船只可远航日本、东南亚、东非。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鉴真和尚五次东渡失败后再从扬州出发,到达日本。李白三下扬州,有钱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杜甫大概一直很穷,曾向胡商打听扬州米价,准备卖舟东游;杜牧曾在淮南节度府做书记,夜晚常去青楼妓馆荒唐,自嘲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清雍正、乾隆年间成为长江下游的文化中心,画史著称的“扬州八怪”为代表,使长江文化的特色更趋鲜明,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深刻的反叛。“扬州八怪”以郑板桥最著名。郑板桥为扬州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做过山东范县县令,去官后一心作画随意挥洒,竹石兰蕙尽脱流俗,书法也独具一格,以行、草、隶相间相合,自称“六分半书”,时人称之“乱石铺街”,似贬而实为褒也。“难得糊涂”之句盛传不衰,庙堂高官、荒村野老,无不知之。郑板桥晚年卖画为生,自订画格,愿者上钩,现付白银为佳,谓:“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扇面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郑板桥有言:“冗繁删尽留清瘦。”画竹乎?写人乎?

扬州梅花岭,为明万历二十年修城壕时挖出的淤泥堆成,后植梅树数百,每当花开,清香四溢,是成一景。公元1645年,清兵围攻扬州,史可法仅以亲兵4000人坚守10日,后被杀。现存史可法衣冠冢及史阁部祠。有楹联曰: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畔悬落曰;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万点梅花,尽是孤忠血泪;一杯故土,还留胜国衣冠。

瓜洲在扬州城南20公里处,原是扬子江中沙洲,其状如瓜,后涨出,北与扬州相连,地处古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斜对古京口镇江。唐开元以后,为南北交通枢纽,古人论瓜洲说:“瓜洲虽弹丸,然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全扬保障也。且每岁漕舟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涉之人,往返络绎,必停于是,其为南北之利,讵可忽哉?”瓜洲今是瓜洲镇,也称瓜洲古渡。

瓜洲古渡系南北水运必经之地,也是迎来送往的远游之地、别离之地、相思之地,这个古渡港湾去也载过来也载过喜也载过愁也载过。白居易在《长相思》中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写瓜洲的另一名篇是张祜的《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一说瓜洲总是愁,这与文人的视角与感觉相关,是漂泊流离中的平常心情。王安石《泊船瓜洲》的一个“绿”字,读来仍让人击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扬州园林,扬州盆景,扬州琼花,扬州曲艺,扬州美食,无不名噪一时。现今留存的5300公斤玉雕《大禹治水图》,是清乾隆年间耗时6年雕琢而成的。清之末,扬州漆器便远销海外,梁福盛漆器作坊的展品,还曾于1910年和1915年的南洋劝业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金牌奖,一等银牌奖。

镇江古称京口,与扬州隔江相望。这一带的长江江段又称“扬子江”。北面江边有一座高不到50米的小山,即京口第一山一北固山。山不在高,险要者名,北固山“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北固山在唐朝以前就如半岛伸人江中,三面临水,气雄势奇。东吴孙权注意到这里的山川形势非同小可,在北固山前峰筑一城堡。“丘绝高曰京”,故名京城;小而坚状似铁瓮,又称铁瓮城。因山为垒,俯临大江,后来又有了京口之称。

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之名由此而始,一江之镇也。宋室南渡,长江成为抗金的战略防线,镇江重兵驻守控扼江口。1130年,有梁红玉击鼓退金兵之战。元灭宋,镇江江面有水师大会战。元末,朱元璋夺占金陵后,由镇江南进取苏州,再渡江北伐。明末清初,郑成功发兵进人长江,先取瓜洲和镇江,“断瓜洲则山东之师不下,据北固则两浙之路不通”。1842年,英国炮舰闯进长江,镇江江面一时炮火连天,焦山炮台的守军开炮迎敌。英军登陆后,镇江全城军民浴血奋战。英军夺占镇江后随之包围南京,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太平天国战争时,陈玉成在镇江大败清军,先破镇江之围,继而扫荡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

沧桑镇江,世事兴衰,如辛弃疾游北固山后的忧愤之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惟独三山依旧。

金山在清中叶以前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后因长江主涨道北移,道光年间因泥沙游积而与陆地相连。从此不再坐船而是“骑骡上金山”。金山高不过60米,绕山一周也仅500米,山上却是寺院相接,香烟缭绕,包裹着小小金山,是有“金山寺裹山”之说。

北固山、金山之外,还有焦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长江中,高约100米多,周长2000米。满山尽苍翠,远望如碧玉,古时又称“浮玉山”。相传东汉焦光隐居于此,三诏木出,焦山因而得名。山不高却峭壁嵯峨,草木斜出,以古寺古碑出名。隐没山腹的定慧寺、华严阁有1700多年的历史。寺隐山中,因而焦山也有“焦山山裹寺”之称。

沿山西行,不多远便是焦光三诏不出的隐居地一一三诏洞。

焦山西麓,有一处摩崖石刻,为陆游所书。

陆游,生活于公元1125年至1210年间,今浙江绍兴人。因主战而屡遭贬。公元1178年自蜀东返,第三次游镇江。江山破碎,壮志未酬,作《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以寄无限怅惘: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樽。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邑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焦山有古木,六朝柏、宋槐、明银杏树等。

干枝虬曲,苍老沉默,千百年风吹浪打,依然兀立,不言古今,无论兴亡,只是看大江东去将人海,听涛声拍岸春又来。

江水又东……

江水又东……

江水又东……

亲爱的读者,现在我们要去长江的咽喉之地一江阴。江阴临江多山,又是江防要塞。江阴城东北为风景秀丽的黄山,西端有鹅鼻山,突出江中,与江北的孤山相对相峙、相望相闻。长江流经江阴时,由下游河口段常见的几千米宽,骤然收缩至1000多米,从此而下长江的流动中的一切调适,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奔流人海。

江阴是继吴淞口之后的江防要地,为人海之门,是锁江之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