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长江传
20946700000031

第31章

帝舜南巡,死于苍梧,其妃娥皇、女英闻讯赶赴洞庭山之地筑台而望苍梧。云水拍天,波横路断,重重阻隔,招魂无处,念及生前恩爱而今倶付东流,不禁愁肠寸断泪如雨下,且泪中带血,点点滴滴落在君山之竹上,此竹从此便带有斑驳泪痕,是为斑竹。娥皇、女英双双投水,魂追帝舜,死后称神名湘君。山系二妃筑台、挥泪、绝命之地,故君山又名湘山。君山有二妃墓,墓前有一副对联:

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君山斑竹,确是奇观,它一年发笋两次,一次在四五月间,新笋齐发于母竹周围,如一群孝敬儿女问安于膝下,是为“孝子敬母”。二发于九月以后,新舞多生于母竹夹护之中而风雨可挡,是为“慈母护儿”。

后人咏斑竹,佳句频出。唐诗人高骈有《湘浦曲》:“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山水间。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施肩吾的《湘竹词》又云:“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今人毛泽东也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名句流传。

君山终年时隐时现于洞庭烟波中,冬春多雾,夏秋多云,浪上飞帆,波中光影,都使它有了一层层神秘感。据传,轩辕黄帝、秦皇汉武都曾驻足君山,历代文人墨客更是向往不巳。使得君山山山有亭、坡坡有庙,所谓“三十六亭、四十八庙、五井、四台”之盛。现修复者,只二妃墓、封山印、柳毅井、传书亭、酒香亭等。

君山有一小山峰叫酒香山,在铸鼎台之东。据说酒香山上曾长有一种奇异植物名酒香藤,藤为金色开黄花,其叶二色上绿下红,散发奇香,故名。山中有老翁平生好酒,芳香之中忽生妙想:以山上清泉熬煮酒香藤的根茎花叶,得好酒一坛,邀来三位好友同饮,一醉而休。醒来,互不相识,问道:“客官是谁?”原来返老还童了。

如果司马迁所记无误,秦始皇很可能就是君山历史上第一个最残暴的砍伐者。《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之女舜之妻,而葬此。’”秦始皇认定是湘君神兴风作浪,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并令于石壁阴刻大印封山,共四印,现存其一,长1.2米,宽0.8米,风剥雨蚀,印文模糊难辨,有“永封”、“封山”两释。

君山有柳毅井,是柳毅传书处。

唐时有书生柳毅赴京应考,名落孙山不第而归,途经陕西泾阳,见有一美貌牧羊女掩面而泣,问何故,知其为洞庭龙君之女,下嫁泾阳君后备受虐待苦不堪言,牧羊为生。龙女恳托柳毅为其传书。柳毅应允,千里跋涉至洞庭,于君山找到龙女所说之桔树,遵龙女之嘱解下衣带击树三次,果有武将闻声而至,导引柳毅进龙宫。洞庭龙君见书大哀。其弟钱塘君怒作百丈赤龙,挟雷电而至泾阳救回龙女。洞庭龙君为谢救女之恩,欲将公主许配。柳毅辞谢,千里传书只为义气,辞别洞庭只身而去。龙女心怀敬慕,后变作卢氏女与柳毅结为夫妻。

故事源于唐李朝威的《柳毅传》,情节曲折生动,后经元、明、清人的渲染、再加工,便广为流传。

柳毅井在君山龙口龙舌山之尾部,井旁有大桔树,故名桔井,后因人皆以为桔树下之井是柳毅当年传书人龙宫之门,便称柳毅井。此井也真有稀奇之处,古人曾用四两丝线系一铜钱放入井中,以试其深浅,结果四两丝线已放完而铜钱还没有沉底,“石下深不可测”。柳毅井与洞庭相距胆尺,在井边能闻洞庭涛声,可是井水却比湖水高出10多尺,不竭不盈。井水甘甜清冽,酿酒煮茶为极品。君山茶叶柳毅井水,用井中之水沏君山之茶时称天下一绝。明朝有诗人叫谭元春的,驾舟30里到君山,只为一尝以柳毅井水烹茶之清香美妙,作有《汲柳毅井水试茶于岳阳楼》诗三首,其中云“临湖不饮湖,爱汲柳家井”,雅兴很浓,茶味肯定也绝佳,诗写得一般化。好水好茶未必有好诗,也算一叹。

君山常把杨幺忆。

杨幺,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初年随武陵钟相起义,钟相被俘捐躯后,杨幺统兵万余驻扎君山,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军纪严明,体恤百姓,后被镇压却一直为君山百姓怀念。杨么遗迹有飞来钟、万人锅、鹿角窑址等。当年杨么因官逼民反而举义旗于君山时,常为官军偷袭。岳阳百姓、湖上渔民为此捐资造大铁钟,于夜深人静时运上山,次日晨操被义军发现,杨么试击,响彻十余里,名飞来钟,以为天外飞来神灵相助。原钟后来不知去向,宋理宗淳佑五年曾复制,重约3000斤,为铜铁合金,上铸“皇帝万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有青铜铸金龙四条环绕四周,也叫飞来钟,已经不是一回事情了,此钟被毁于1966年。1979年再制的飞来钟直径1.2米,高约2米,重为两吨,钟身铸“均贫富,等贵贱”。万人锅与飞来钟同时送到山上,一锅之饭可饱万人,也已不存。

杨幺立寨君山后,将贡茶君山银针收归义军所管、百姓共享。这一年茶叶丰收,杨幺请山中父老同品新茶,见杯中茶叶似战旗,茶尖如缨枪,即兴吟道:“君茶如旗亦似枪,洞庭黎民共清香。只因人间存贫富,要借旗枪倒宋皇。”从此,君山茶又多了一个别有情趣的名称:君山旗枪。这一名称后被广为沿袭,尤其在江浙一带,据《巴陵县志》称,直到光绪年间仍在沿用。实际上本世纪70年代,上海城隍庙茶室里仍有老茶客津津乐道地说起君山旗枪,而对君山银针不以为然。

鹿角窑遗址在岳阳楼南约30公里的洞庭湖畔,共有古窑群17处,古窑170余座,当为杨幺义军所建。窑中壶、碗、罐、碟均为宋代之物,有的窑中是整窑原封不动的成品或半成品,很可能是杨么战事失利而仓促废弃的。查《巴陵县志》,说杨幺之部“兵农相兼,陆耕水战”,为了减轻当地农民负担,除了打仗,义军“春夏耕作,秋冬水落则收粮于湖寨,打渔作陶,自力更生”。有赖于此,杨幺在洞庭湖屡败官军,坚持六年。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岳飞率官军前来围剿,先大量伐木,做成巨大木筏堵塞港口,又撒乱草于湖面,义军船只无法通行,杨幺兵败投水,为岳飞部将牛皋擒斩。岳阳百姓几经周折,找到杨幺尸体,归葬鹿角乡黄龙山。关于杨幺殉难的民间传说极为悲壮,谓一天血战后,义军伤亡殆尽败局已定,杨么先将自己的结发之妻及一直呵护在身边的钟相幼子推到湖里,然后扔出仅剩的一柄鱼叉直插一官军统领胸膛,再从桅杆上取下“等贵贱、均贫富”的大旗,跳进洞庭湖,把旗杆深插湖底,紧抱旗杆而亡。翌日清晨,湖中一片鲜红,湖底旗杆长出百丈,高挑于波涛之上,旗上六字血红耀目:

等贵贱,均贫富!多年以后湖滩成陆,旗杆也变作一棵粗壮的柳树,又有“旗杆树”、“杨么旗”之说,取旗杆成树、枫叶如火之意。而被屠杀以后众多义军血染的湖洲,次年春天遍开着血色卷旗花。

言说历史常常会有意料不及的困惑,当笔尖因着心灵的震动而颤抖,岳飞巳经把“等贵贱,均贫富”的大旗斩落湖波之间了。

不要轻言一切尽付东流。

当历史成为碎片,这碎片上染有年轻的、无辜的血迹,被人们的心灵收藏,那么这一段历史就是鲜活的。

因吕洞宾“朗吟飞过洞庭湖”诗句而得名,君山龙口左侧山头有朗吟亭。吕仙潇洒,三醉岳阳楼,然后飞过洞庭湖,至君山,以清泉濯足,在山头高卧,午夜醒来吟诗赏月,待天明再上岳阳楼,又醉。

《巴陵县志》收有传为吕洞宾所作的诗词,诗云:“午夜君山玩月回,西邻小圃碧莲开。天香风露苍然冷,云在青霄鹤未来。”词为《调寄沁园春》,颇有诗心狂态,痛快淋漓:“昨日南京,今朝天岳,倏焉忽焉。指洞庭为酒,渴时浩饮;君山作枕,醉后高眠。谈笑自如,往来无碍,半是疯狂半是仙。随身在,有一襟风月,两袖云烟。人间放浪多年,又排办东华第二筵。把珊瑚砍倒,栽吾琪树;天河放浅,种我金莲。捶碎玉京,踢翻蓬岛,稽首虚皇玉案前。无难事,信功成八百,行满三千。”屈原是真正在洞庭湖朗吟,并与山水共存的。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以娥皇、女英的传说,写对人生、时光的珍惜,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凄楚似风,忧郁如水。《湘夫人》开首四句,便是洞庭秋色的绝唱: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公元759年秋,李白再上洞庭湖,其《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中第五首是写君山的: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黄庭坚写雨中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程贺的《题君山》是一派空灵了,且因诗而得一雅号:程君山。诗云:

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

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飘落洞庭湖。

洞庭湖,写不尽的沉重,唱不完的颂歌。

现在,亲爱的读者,我们要暂时告别洞庭,随那一湖浩荡之水,绕过君山,从岳阳楼下奔腾漂泊,至城陵矶而人长江。

长江的洞庭湖啊!洞庭湖的长江啊!中游的丰盈,是为了接续上游,倾注下游;中游是继往开来的过渡。

过渡之水,同是源出之水。

有一个燕子洞在神农架的大山里,有一群燕子决心不住人的屋檐下。

出洞庭,长江继续奔行在江汉平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