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光法师认为:“我们佛教徒的天职就是弘法利生。”“我们所弘扬的主要是汉传大乘佛教,太虚大师以来的现代人间佛教,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大乘佛教传统的。”太虚强调服务社会,正是大乘利济众生思想的现代体现。不能“刻意地将观宗寺谛闲大师一系与太虚大师一系对立起来”。“带我来香港的宝静法师早在1940年就往生了,(天台宗)恢虚、定西、乐果诸法师1949年才来香港。他们办华南佛学院,也邀请太虚大师的大弟子法舫法师讲演呢!这说明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也会变,只是变多变少的问题,(即使很保守的法师也)不可能总局限于以前的老观念。”[19]因此,觉光法师在与竺摩法师、陈静涛居士等太虚思想的忠实拥戴者合作的同时,也与恢虚、定西、乐果等法师保持着紧密联系,在香港传承弘扬天台宗风,实行人间佛教思想。他对香港佛教最重要的贡献便是创立“香海正觉莲社”以及领导香港佛教联合会的活动。
抗战胜利后,觉光返回香港,得到陈静涛居士等人支持,决定在港建立净土道场,以弘扬佛法,1946年10月正式成立了以“一心念佛”为宗旨的香海正觉莲社。这其实是台、净双修思想的体现。该社成立几十年以来,也推行了实为人间佛教思想体现的诸多做法,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佛教社团。而成立于1945年的香港佛教联合会,从第十一届至今都是由觉光任会长,现已成为香港地区最具领导地位、最有代表性及最大规模之佛教团体。[20]正觉莲社与香港佛教联合会在弘扬佛法之外,还积极推动慈善事业以利益众生,在当代香港社会影响甚大。
要想弘扬佛法,让社会大众真正信仰和护持佛法,佛法就必须走入社会,走人人间,因此,开展慈善事业,推动社会救助,既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也是历代高僧大德从事的重要事业。在觉光看来,香港佛教寺院及团体组织都是非牟利的社会福利机构,合理利用各类法会的净资、公众的自愿捐献以及政府提供的津贴等,开展兴办各类慈善事业,亦是分内之责。早在60年代,觉光就在香港创建“佛教宝静安老院”,接纳60岁以上的老人,让他们避免家庭的辛劳与紧张,通过参加娱乐活动,聚会旅行,从事有兴趣的工作,走出家庭的小范围而享受团体生活的乐趣。考虑到香港人口的不断老化,老年扶养率逐渐上升,独居或只与配偶同住的比率有上升的趋势,不少长者认知能力、活动能力衰退,部分长者患有一种或以上的长期病患,觉光在“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李宽德居士等人资助下,于1978年秋天又建成“佛教宝静护理安老院”,专门收留身体状况不佳,需要专人护理的老者。[21]以宝静法师之名命名,体现出天台法脉的继承,但安养院的实质却体现出太虚服务社会思想以及现代方式。这都是觉光法师天台宗风与人间佛教的融和特色的流露。
在觉光法师等的共同努力下,香港佛教同人本着拔苦与乐,利益有情的精神,为由于生理、社会及其它因素而未能在家中得到适切照顾的长者,提供院舍服务,并按他们不同程度的护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协助。目前,香港佛教界共办有十二间大型安老院、护理院和护养院,十二间长者活动中心及小区服务单位。安老院为未能独立在小区生活的长者,提供住宿照顾服务包括居所、膳食、洗衣、有限度的起居照顾及社交活动。护理院为健康欠佳、肢体伤残或精神残障的长者提供住宿、膳食、一般的个人照顾和有限度的护理。护养院为身体较弱,未能在护理安老院获得充分照顾的长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及起居照顾服务。长者活动中心为小区内的长者筹办社交及康乐活动,提供有关长者福利的信息。香港佛教的安老服务设备先进,院务建全,为老人缔造了健康、安乐、祥和、幸福的晚年生活,使广大老人活出了生命的尊严。香港佛教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在生、老、病、死人生各个环节,提供综合化的全面关怀。
近年来,香港佛教界的社会福利事业更不仅局限于香港本地,而向大陆内地及世界各地开展相关服务,参与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包括成立各种慈善基金,开展赈灾扶贫、助学济困、解难恤艰等慈善活动,对于一些边远贫穷地区的教育、卫生、慈善等方面支持不遗余力,显扬缘起共生,守望相助的慈悲情怀,获得政府当局和社会各方的赞许和认同。
觉光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传递。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要靠教育。佛教是生命的教育,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教育的目的并非完全是知识的累积,而更需要心智的培养及道德的养成。香港佛教积极参与社会教育,兴办学校,推行佛化教育。为此,觉光领导的“正觉莲社”亦积极从事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从20世纪60年代起,觉光相继在港兴办了佛教正觉学校、佛教何砺峰纪念学校、佛教陈式宏学校等,为社会教育提供服务。在多方努力下,香港佛教界至今共办有政府津贴中学24所,小学20所,非牟利幼儿园18所。禀承有教无类的精神,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各种程度智障的学童提供适当的教育,协助他们尽展潜能,使能独立生活及适应和融入主流社会,觉光在1988年创办了全世界佛教徒创办的第一所学童特殊教育学校——佛教普光小学,这是一所专门收容智能障碍儿童,施以特殊教育的弱智小学。这也是太虚教育思想的在香港的实行。
佛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教育价值,因而通过修读佛学课程和校园佛化文化的熏陶,结合认知与情意领域教学目标,把佛教情操与人文思想和现世精神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帮助人们建立对佛教的正确认识,明了佛陀思想的真实含义,领略佛教对现实人生的意义,促进人们认识自己、了解生命,珍惜社群,启发慈悲善性和智慧觉醒的心,进而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所以说大力开展佛教人生思想教育也是弘扬佛法的重要路径。而这正是太虚最早强调的人生佛教思想的体现。为此,觉光领导的“正觉莲社”经常举办佛学讲座,向社会公众普及佛法。同时不定期地印行佛教书籍,如《谛闲法师全集》、《宝静法师全集》、《太虚大师全集》等。这里又体现出天台宗风与人间佛教的融和。在觉光等人组织带领下,多年来香港佛教界从事发掘、整理、出版佛教文献,收藏和保护佛教文物,组织人员编辑、撰述宗教著作等等工作。各佛教团体常年不断地出版各类佛教文献书籍,设置图书馆、佛学书局等多间佛教文化机构,以大力弘扬佛法。而香港地区第一本佛教定期刊物《香港佛教》月刊亦由觉光等人在1960年创刊,至今已有45年历史,已出版551期,成为香港地区普及弘扬佛法的最重要刊物。香港佛教联合会设有佛学课本编纂委员会,编印小学、初中和高中佛学课本。香港佛教文化协会于1998年出版了《佛梅电子大藏经》,不仅是世界第一部汉文电子大藏经,而且在当时是收录经典最多,集佛教经典、佛菩萨像及佛教梵呗于一体的能永久珍藏的汉文版电子大藏经,集中体现了香港佛教四众同人利用现代科技的智慧结晶和团队协作的劳动成果,开辟了佛经流通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觉光法师还领导香港佛教界与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孔教和道教五大宗教合作,本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宗旨,成立六大宗教领袖座谈会,响应不同国际年的主题和社会共同问题,充分发挥各自宗教的信仰理念与践行方式,各尽所能,各显所长,造福社会,利益人群,以实际行动实现宗教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合作。
香港是一个现代高科技社会,也是一个充满功利性、竞争性的社会。近年来,由于各种社会客观因素,广大市民压力增加,情绪不安,而觉光领导香港佛教联合会以及正觉莲社,通过各种方法,让佛法走入社会,让人们体验宗教信仰对个人内在生命的影响,帮助疏解内心彷徨,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帮助安慰人心,安抚人情,从而安定社会秩序。这种宗教功能的发挥,超越了一切物质的价值,往往为其它社会组织和团体所不能替代,这也使人们认识到佛教尤其是人间佛教对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觉光法师显然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