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爱茶者说
20926000000007

第7章 “茶人曲”与龙井茶(2)

风篁岭上的龙井,实际上又是泉名,又是寺名,又是茶名。因泉而建寺院,有寺院而栽茶树。龙井泉原名龙泓,是一个圆形泉池,涓涓山泉从山岩层石之间流入玉泓池,奔入风篁岭下的溪流之中。常有人拿着小棍去搅动泉水,水面上便会出现一条分水线,似游丝,不断摆动。这是由于地面水和地下泉水相互冲击,因流速不同和比重差别所形成的。

而真正有老龙井的胡公庙则一派静哑,当年去山间访茶时,一入山门,那葛姓的主人还出来迎接。胡公庙内无胡公,昔日香火,过眼烟云耳。一株落尽了叶子的乌桕树,高挑着深秋的最后两片红叶,从残墙旧瓦后伸来,像日本画家斋藤清的套色木刻。

庙内两株宋梅却生得蓬蓬勃勃,绿叶满枝。主人说已有近八百年历史,两株梅边落叶边开花,花期达三月之久。又闻30年前,此二梅曾经死去,后又在根部发芽再生。咦,竟是凤凰涅盘后的梅花。

主人又带我们去看庙旁老龙泓。张岱记载说,南山上下有两龙井。上为老龙井,一泓寒碧,清洌异常,弃之丛莽间,无有过问者,其地产茶,遂为两山绝品。看来,这老龙井寂寞山间,至少也有数百年之久。以手掬之,水是好水。岩壁上书有“老龙井”三字,主人说,此乃苏东坡手书,未经考证,不知确否?主人还告诉我们,胡公庙末代和尚慧森1981年88岁时圆寂,早年曾经是黄埔军校二期的学员呢。这最后的传说,文化气愈浓,至于确凿与否,尚未稽考,不妨姑妄听之吧。

自原路归,过下龙井,风篁岭下南天竺,林深茂密,树影绰约,斜坡上往右一折,静悄悄一块墓园,竟是当年死得最惊天地泣鬼神的仁人志士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之墓。墓地亦被一片茶园包围,此刻英雄大默如雷,和簇拥他们的灵魂的茶园,倒也相得益彰,互映成辉。

再往下行,便是双峰村前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了。茶叶博物馆刚刚筹建的时候,这里除了山风鸟语,便是一片茶园,几乎没有什么人来。茶博馆建成之后,路口那家小饭店开始热闹起来,几年之后,路口一带,竟然成了又一个热闹的茶事集中地。此处可以品茶,可以吃饭,也可以歇脚。夏天的夜晚,一溜的红灯笼,喝夜茶的人们就赶来了。

夜茶品罢归家,若从龙井路上回,会看到两边的茶园,像对翻开的茶书,一行一行,都是浓烈的绿色勾画而成。其中一弓斜坡上,有一排高大的棕榈树,它们突兀地立在茶园中,大叶子摇摇晃晃的,像是阔衣畅袍的僧人们月下归来。此时天上一轮明月清晖正好,地下的人在茶中,茶在人中,此番意境,无言可喻。

从风篁岭下到落晖坞,也是有两条路可走的。或沿当年辩才翻山过来的路倒溯,走郎当岭,到“咫尺西天”,一路经上、中、下三天竺,再到灵隐寺。这里,恰是当年陆羽所说的茶叶“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的地方。然后到传说中骆宾王对“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韬光。韬光的那眼泉水,是当年白居易和韬光禅师用来煮茗论诗的泉水,百姓以为仙水,取来泡茶是最好的。再往上走到北高峰顶,杭州连绵茶山尽收眼底,此为一路。游这一线,要翻山,年轻人最益。

另一路则沿九溪下,到落晖坞,观御茶室,再渡九溪十八涧。赏那高高下下树、丁丁冬冬泉。一路行来,茶林铺地,鸟儿在茶蓬中鸣叫。行至林海石亭,见一副对联,实在是绝:“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一路息息停停出了九溪。若尚有兴趣,切勿打道回府,可坐车去茶乡梅家坞。梅家坞在狮、云、龙、虎四号中属云栖,是产茶量最大的地方,也是一个大有旅游潜力可挖的景点。当年周恩来陪同外宾来这里五次,说明这里确实不凡。另外,中国茶叶研究所也坐落在此山中。漫山遍野的茶园与那些在辛勤为华茶做贡献的科技人员,默默无闻地相守了几十年,这正是茶人的精神啊。

我们再往梅家坞里走,又会发现两旁的茶园特别苍翠,空气中弥漫着特殊的茶香,家家户户盖的茶楼,里面闲闲散散地坐着游人。梅家坞今天已经成了杭州城里重要的旅游景点。当年音乐家周大风先生也来过这里,还写了闻名遐迩的《采茶舞曲》。从前,你若冬天来这里,会看见家家门口堆着柴禾,挂着腊肉,浸着年糕。但等春来,各地的采茶姑娘进了山,找到各自的老主顾,身背茶篓,两手上下翻飞,就开始了采茶。同时,炒茶的工作也就开始了。

炒茶,也是一件具备了观赏价值的劳动,特别是龙井茶的炒制,有十种手法之多。许多人知道龙井茶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品格,这个形美,就是靠炒茶人一双厚茧的手创作出来的。

这一路的茶之神游,往往会使游人萌生买些龙井茶回去的念头。这个念头肯定是极好的,但要谨防假冒。这些年来,杭州人也越来越意识到龙井茶这块牌子的重要性了。日前报道,杭州的龙井茶区,共168亩,杭州的龙井,杭州人要自己管好。虽然这样说,但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买茶叶的时候,还是要多几个心眼。本地人有心访茶,不妨随身带几只空的塑料瓶,过龙井虎跑,汲点水回去烹煮泡茶,水为茶之母,用自来水泡茶,究竟不鲜。至于茶具,宜兴有紫砂,景德镇有白瓷,浙江则有龙泉青瓷。按照陆羽的说法,青瓷泡茶,方能映出茶之神色。这样一路跑下去,你又是茶又是水又是器壶,收获如此丰富,回去就再也忘不了了。

茶圣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为饮最益,精行俭德之人……”在许多方面,茶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茶之旅上的欣赏愉悦的过程,又是寓教于乐的过程。长此以往,日夜熏陶,这才叫绿色和平乡,潇洒走一回呢。

正是在这样一种茶气熏陶之中,我进入了茶小说的创作。

小说第一卷《南方有嘉木》之中,除了大量涉及了龙井村的场景之外,我还给龙井茶创制了一种品牌,叫“软新”。说起来这也和当时一篇报道有关。那段时间,我正好在报上读到一篇介绍龙井村戚姓茶民采茶时摘掉一冬过后被冻坏的硬芽头,专等新芽冒出后再摘的消息,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冻坏的茶芽是硬的,那么新生的茶芽就是软的,又软又新,便叫做“软新”了。

小说以忘忧茶庄杭氏六代茶人为主人展开,家住清河坊,专做龙井茶。这当然是虚构。但是杭州确实有专做龙井春茶的茶庄翁隆盛,用其元素,这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了。

小说中的九溪、胡公庙、落晖坞,这些地方,用的都是真名。小说第二部中写到的日本人火烧灵隐山门,杭嘉草死在灵隐外的茶丛中,那片茶园现在还在,我是考察过实地后再写的。

杭寄草和东北抗日军人罗力的爱情就发生在棕榈树下,我让最美的感情和最美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一对情人早晨起来看到的茶蓬上结满了晶莹的露水,也是当年我常常看到的龙井茶的美姿。

小说第一部的龙井茶形态主要以文化为主;第二部写了茶的销售;第三部以茶的栽培制藏作为背景。小说中有一个杭家的忠诚仆人名叫撮着,后来生了小撮着,小撮着又有一个孙女儿名叫采茶,他们都是翁家山人,也算是龙井茶产地人吧。

我写了中国茶叶研究所,还写了龙井43号良种的栽培等,写了茶叶的除虫、焙藏,写了在茶叶研究所工作的茶叶专家,他们都是我小说中的人物,应该是虚构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仿佛都存在过。

我把我理想的人生家园也放在了龙井这个地方,就是我工作过的茶博馆。《南方有嘉木》中主人杭嘉和在胡公庙搞无政府主义运动失败,被家人抬下山来,抬头一看,突然看到了远处茶蓬中一团红红绿绿白白的所在。其实,这就是八十年后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我工作过的地方。最后一部《筑草为城》,大结局中,我用了杭嘉和坐在轮椅上,被后代人从茶博馆推进茶园的画面做结束。这个场景就是当年我每天上下班的地方。

结尾是这样的:微风吹拂茶山,茶梢就灵动起来,茶的心子里,鸟儿就开始歌唱了,茶园就仿佛涌开了一条绿浪,推送着他们,缓缓地朝他们想去的地方驶去……

无声之中,独闻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