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孟子原解
2079200000006

第6章 不杀人而能使别人敬畏,是他们不能想象的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之后,对人说:“远看上去不象个君主的样子,走近看也察觉不到有能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能安定。’

“他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说:‘不喜好杀人的人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能跟随呢?’我回答说:‘天下没有谁不跟随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遇上天旱,禾苗就会枯萎。这时天上布满乌云,降下充足的雨水,那禾苗就会蓬蓬勃勃地生长了。要是象这样,什么力量能抵御它们呢?现在世上那些做国君的人,没有不喜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人民皆伸长脖子来盼望了。真能如此,人民归向他,就象水遵从水的本性而往下流动,汹涌澎湃地,有谁能抵御呢?’”

【说明】虽然谈话的对象变了,但本书编辑的中心思想没有变,仍然是围绕着寻求最佳行为方式而爱民这一话题而展开。在梁襄王们等统治者的心目中,杀人是极平常的事,因为只有敢于杀人,才能使别人害怕和畏服你,只有敢于杀人,才能征服和战胜别国。不杀人而能使别人敬畏,则是他们不能想象的。所以梁襄王不理解,一个不喜好杀人的人,有谁能跟随他呢?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时代,有梁襄王们这样的思想,不足为奇。因为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要保住自己的私有利益,只有靠杀戳和掠夺别人、别国来使自己更加强大。而他们这种愚昧的思想,这种愚昧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不断走上恶性循环的道路。他们不懂得,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对等的,我对你存有善意,你才会回报于善行。我对你有若兄弟,你才会将我当兄弟对待。若是只想你当我有如兄弟,而我不对你有如兄弟,这兄弟是做不成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也是建立不起来的。按照人类间相处的对等原则,你投入了“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你投入了“信”,才能得到诚实的回报。如果你对别人是欺骗,那么别人也会不诚实。所以,人如果不寻求最佳的行为方式,如果失去了爱心,那么剩下的还有什么呢?你用狠心来对待别人,别人也就敬而远之了。不恭敬待人就会同样受到不恭敬的对待,不宽厚待人就不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这是人际关系中的对等原则;不真心诚意待人,那么谁还会信任你呢?“巧言令色,鲜矣仁”。不仁爱待人,又有谁愿意听使唤呢?这些人际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协调,也就谈不上治理国家了。所以,人际之间、国际之间的最佳行为方式就是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

所以孟子又只好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禾苗的生长遇到干旱,看着都枯萎了,但一场雨水就能使它们又恢复生机。后来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形容这种谁也抵挡不住的力量。另一个例子是水的本性而往下流动,这也是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而这种本性的力量其实就是最佳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