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孟子原解
2079200000012

第12章 以民众的快乐为快乐

【原文】齐宣王见孟子於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於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於国,出舍於郊,於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德的人也有这些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样的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君主。因得不到而非议上面,是不对的。作为民众的上层领导有这样的享乐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以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也会快乐于其快乐;以民众的忧愁为忧愁,民众也会忧愁于其忧愁。快乐以天下为准,忧愁以天下为准,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心,是没有的事。

“从前齐景公向晏婴求教说:‘我打算到转附山和朝儛山去游览一番,然后循着海边向南走,直达琅琊;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与先王的观光相比呢?’

“晏婴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前往各诸侯国去叫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出行视察所拥有的疆土。诸侯前往天子的朝廷去朝见,叫做述职,所谓述职就是报告所担负职守的情况。没有跟政事不相关连的。春季省视农耕而补助贫困的农户,秋季省视收获而帮助欠收的缺粮户。’夏朝有句谚语说:‘我们大王不巡游,我们怎么可以休息?我们大王不快乐,我们怎么能得到帮助。巡游而又快乐,足以让诸侯们度量。’如今就不是这样,兴师动众向下面筹粮,而饥饿者却不得吃,劳动者不得休息。民众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被迫作邪恶之事。这样仿效先王教导,虐害百姓,豪饮暴食,就象流水似的没完没了。这种流连荒亡的行为,不能不使诸侯为之忧愁。顺流而下放舟游乐不知回返叫做流,逆流而上挽舟游乐不知返回叫做连,没有厌倦地打猎叫做荒,没有节制地酗酒叫做亡。古代先王不搞这种流连的游乐,也没有荒亡的行为,现在就看大王选择哪一种做法了。

“景公听了很高兴,在都城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出城到郊外住下。于是开始行向农民发放补助,赈济贫困。景公又召来乐师说:‘替我创作君臣共同欢乐的乐曲。’这就是《徵招》、《角招》。歌词中有‘爱护君主何必求全责备?’所谓畜君者,就是爱好君主的意思。”

【说明】齐宣王亦象梁惠王一样,对孟子炫耀自己的宫廷,炫耀一下自己优裕的生活方式,并且还有讥讽孟子生活贫困而空有理想的意思。孟子依然说了一番与民同乐的道理,并且分析了人们的心理,人们要是得不到这样的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君主。因得不到而非议上面,是不对的。作为民众的上层领导有这样的享乐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以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也会快乐于其快乐;以民众的忧愁为忧愁,民众也会忧愁于其忧愁。快乐以天下为准,忧愁以天下为准,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心,是没有的事。以此告诫齐宣王法先王与民同忧同乐的重要性以及不与民同忧同乐的危害性。

孟子还举出了齐景公的例子,说明齐景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但他经过晏婴的劝说,迅速改变自己的行为,出城到郊外住下,向农民发放补助,赈济贫困,于是齐国才得以强大,成为春秋时期霸国之一。这就说明了民心所向,也说明了人民不会对君主求全责备,是很宽宏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