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定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用“三个良好”来衡量:
1.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情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洞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的关系良好。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6大标准
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好。
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绝对标准,巳有的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会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但就判断心理健康与否,一般可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形式或内容均应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即同一性。人的心理若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就难于为人理解。例如,在出现幻觉的状态下,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算是正常的。
2.心理与行为的整统性。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应是一个完整和协调一致的统一体。这种整统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心理基础。
例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庆幸的事情,若没有外界压力或另谋它图的话,他在感知此事的同时,应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相应的表情,并以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如果此人用低沉不快的语气诉述这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并做出痛苦的反应,那么他的心理就处于不健康的异常状态。
3.人格的稳定性。人格(个性)是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特征。人格(个性)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一切生活中显示出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人格(个性)是不易改变的。如果一个爽朗、乐观、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说明他的心理和行为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这就要警觉他是否出现异常。
心理健康的表现:
1.对现实具有敏锐的知觉;
2.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
3.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4.具有真正的民主态度、创造性观念和幽默感;
5.在所处的环境中能保持独立和宁静;
6.对于最平常的事物都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承受欢乐与忧伤的考验;
8.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