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杰出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培养细节
20754800000015

第15章 成功精读法(5)

运用层级读书法,最重要的就是从基础知识读起,把学好的基础知识当做打好地基、筑盖大厦的第一步,然后才能—层层,一步步,最后筑起知识的大厦。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过:“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本通乎此,则不敢志其彼。”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发表过这样的见解,他说:“太年轻便读巨著十分可惜。第一个印象非常要紧,如果印象太浅,所能寄望于他的便也只有那么多了。过早的接触硬化了表层,第二次阅读时可能无法深入。”这些名人都谈到了读书要从简单做起从基础做起,这个道理。可见,它在读书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啊!对于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风,我们古人曾予以辛辣的讽刺。见载于《百喻经》上的“愚人筑楼”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据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吝啬而又愚蠢的富人。一天在街上散步,看到一户有钱人家住着一幢非常漂亮的三层楼房,他羡慕极了。回到家里后,他叫来许多的匠人,决心也盖一幢。他对众匠人说:“也为我盖一幢那样的三层楼吧!”匠人们应下此事,随即备齐了工料破土动工。他们打好了基石,从地面上砌起砖来。这时富翁跑来问道:“垒砖干什么?”匠人答:“你不是要盖一幢三层楼吗?”富翁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似地说:“我只要楼房的第三层,不要下面那两层。”众匠人听罢笑道:“哪有这样的事,不盖第一层、第二层,哪能会有第三层?”这个愚蠢的富翁要建“空中楼阁”的故事,乍听起来似乎有些滑稽。可是,只要我们仔细地想想,那些不想读基础书籍,就想掌握较深奥知识的人,又与那个只要“空中搂阁”的富翁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这个有趣的故事,无非是告诉读书学习的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个程序,一定从基础书籍读起,逐步深入,读过一节再读—节,读一章再读一章,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学好基础知识,一点点地深入,以此为基点去攀登科学的高峰。最后,就像登梯子一样,一级一级而上,最终会达到屋顶。不然就会出现华罗庚说的会摔跤。

美国哲学家阿德勒对层级读书法有更为系统、精辟的论述。他把读书分为四个层次:初级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综合阅读。

1.初级阅读。是基本的阅读或开端的阅读。读者仅仅能提出的问题是:这个句子是说什么?初学者首先接触的就是这个层级的阅读。

2.检视阅读。即在指定时间内,以求从书本上得到最大的收获。其特点是读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的步骤。检视阅读包含两种不同方式,即略读和预读。一本书到手,由于时间限制只能采取略读或预读。略读和预读主要目的是要知道该书是否有精读的必要。其具体方法是,首先要注意导言,从副标题中找出作者特别强调的重点及目的;其次要从目录中了解书的结构,并对该书的范围获取初步的印象,再次要找出几个重要论点所在(许多作者都习惯在最后几页中将作品最新、最重要的观点作概括的论述),仔细阅读。完成上述步骤后,便知道这本书是否应该精读了。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阅读的速度。为了避免阅读中产生速度减慢的现象,可采取一种强制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即将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将这个“指针”顺着文字一行一行地指下去,稍微比眼睛移动的速度快一点,这样,会使你的阅读速度增快2-3倍。

3.分析阅读。就是全盘、完整的阅读,一般不受时间的限制。分析阅读有以下几个要素:(1)确定你要读的是哪一类书。(2)能够使用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句子或小段文句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3)说明书的主要部分,并解释作者如何依次将它们完整地组合起来。(4)找出作者所要讨论的问题。(5)找出作品中的重要字眼,并了解作者使用它的方法。(6)找出重要的词句及所含的命题,继而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促进知识的消化和理解。(7)从书中找出有关作者论点的段落,则从一个段落中找出论点,则从各个段落中找出重要的句子,直到将所包含与论点有关的一连串句子组合起来为止。(8)找出作者的解答。(9)批判性地吸收作品,必须提出你评价的理由。

4.综合阅读。指在一段时间内阅读较多的彼此内容相关、讨论的主题相近的书籍和文章的阅读方法。综合阅读并不是单指内容上的比较,读者还必须根据主题建立一套分析的理论。因此,综合阅读是一种最积极的阅读,也是一种最费心的阅读。综合阅读有两个主要的阶段:(1)准备阶段。根据目录、专家的建议以及作品中的参考文献,提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主题的暂时性和参考书目。浏览这份暂时性的书目上的所有书籍,找出最贴近主题的作品。(2)正式的综合阅读阶段。浏览第一阶段收集的相关作品,寻找相关的章节;建立一套能注释这类大多数作品的适当名词;提出一套适度的问题;划分各种主要与次要的争论,将正面与反面的意见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与整理;按顺序分析不同的问题与争论,将主题理出头绪。

上述四个阅读层级是层层相因的,并且高层级包含低层级。一般来说,有很多好书值得分析阅读和综合阅读,但大多数书只需要检视阅读,因为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所以,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说明了任何事情,任何事物都得从简到繁,从低到高,从基础开始,按照“逐步推进”的方法去读。“九尺高台,起自不上”,“合抑之木,出于毫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各种工作都是如此,读书求知,更不例外。

读书,千万要牢记“万丈高楼平地起,欲速则不达。”什么是背诵读书法

大家也许还记得郭沫若创作的著名历史剧《蔡文姬》吧!观众无不为剧中主人公蔡文姬动荡、坎坷的人生经历所感慨,同时也无不叹服于她在《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传世名作中所展示出的才华。蔡文姬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除了与她颠沛流离的身世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好读书、喜背诵的学习方法。

文姬从匈奴返汉后,有一次,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中先前有许多古书,不知还记得否?”文姬回答说:“从前父亲在世时曾赐给我四千多卷书,由于战乱,这些书都失散了。我现在所能记诵的,只有四百多篇。”曹操非常高兴,说:“请夫人口授,叫人记录下来。”文姬说:“不用了,就请伯父授纸笔于我,我回去写出来就是了。”过了一段时间,文姬果然将默写的四百多篇文章是给了曹操。

据史料记载,文姬自幼刻苦读书,她曾反复背诵千卷以上的书,正是这种反复背诵的方法使她终身受益,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

由此可见,中学生时期有选择、有重点地背诵一些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一些古典文学、古代散文、古典诗词等名篇佳句,更应通过背诵达到呼之既出的程度。

一听到“背诵”二字,很多人会立刻皱起眉头,想到“死记硬背”,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或者是在鼓吹—种早已过时的、甚至应当受到极力反对的读书方法。其实不然。无论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方法,还是几十年前话务员熟记几千个电话号码的方法,以及我们日常学习工作中对知识的吸取,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记忆的好方法是可以完全脱离开背诵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记忆不应该得到休息,因为没有一种能力比它更易动作,更能由动作得到发展的。”背诵是记忆的基本的必用手段。背诵的好处有三点:一是帮助我们记住,也就是“熟”;二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从而更牢固地记住,也就是“巧”;三是调动我们的大脑积极性,让它经常处于工作状态,也就是“动”。

刘敏,1998年以549分的成绩夺得上海市理科高考状元。下面就是她关于“死记活用”学物理的体会:“我对于物理的理解,不仅是知道它,更重要的是记住它、懂得它,这样,便有了先前所说的‘死记’。就像学文科一样,我对物理书是相当熟悉的。主要的定理、概念,我在一节课上完后就背下来,就是‘死记’。因为记他们时,我是一字不差地记。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段文字,就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明白,而背出来则是真正做到读明白。由于经常背概念,我往往会找到一些规律。例如,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从中发现不论‘闭合电路’或‘部分电路’定律针对的都是‘电流’这个物理量,而其他涉及到的物理量,或是用来定义它,或是用来计算它。抓住这样的规律,什么定理、定律都不难以理解了。此外,由于弄清并记住了每一个定理、定律,以后遇到相关内容就容易归类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