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杰出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培养细节
20754800000016

第16章 成功精读法(6)

从高考状元学物理的经验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不是出在“背诵”这个方法上,而是背诵的人应该怎么背诵上,这就需要联系到下面这些方法了。

要提高背诵的效率,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背诵要有明确的目的意识,要在主观上注意调动自己的兴趣和意志,使大脑始终处于“激活”的兴奋状态;其次,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只能事倍功半;再次,在条件允许的时候,要通过出声朗读的办法加强记忆;最后,要掌握记忆规律,合理安排背诵时间和适时加强学习。

青年人记忆力好,平时学习工作中注意留心背些东西,日积月累,就能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

什么是浏览读书法

浏览全书是精读的前奏,其目的在于大致了解阅读物的主要内容。浏览范围包括封面信息、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和后记。

每本书都有其主题和重点,浏览就是要抓住重点,弄清结构,以形成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精读奠定基础。

1.查看封面信息。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的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上一般有三个方面的信息十分重要,分别是书名、作者、出版单位。

(1)书名。书籍的名称,往往可以较为具体地讲到这本书的内容。一般地说,书名有虚实两种。虚的,往往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暗示全书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如《红与黑》等;实的,常直接运用与书中内容有必然联系的事件、人物、地点等,如《包法利夫人》、《水浒传》等。不管是哪一种,作者在决定书名时,都是经过一番精心推敲,反复考虑的。所以,阅读者可以通过书籍的名称,了解作者的寓意,从而把握住书名所蕴含的意义。

(2)作者。古人曾经说过: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在对书的名称进行一番思索后,接下来应该了解作者的情况。如果阅读时所遇到的是熟悉的作者,从前读过他的作品,那么对其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就比较熟悉,现在又读他的作品犹如与老友相逢晤谈。如果是首次阅读他的作品,就像结识一位新朋友一样,应抱着认识的态度去了解。

(3)出版单位。读书首先应看出版单位。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一部书的内容与出版单位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回答是肯定的。好的阅读者应该能够根据出版单位来判定书籍内容所属的学科领域。一般来说,我们国内的出版单位都有出版的侧重点。如文学出版社、文艺出版社等出版单位所出版的书籍侧重于文学和艺术;教育出版社侧重于大、中、小学教育书籍的出版;古籍出版社则侧重于古代各种史料的出版;科学技术出版社则侧重于科技各领域书籍的出版等。所以,阅读者可以根据出版社初步判断书籍的内容。

2.查阅内容提要和目录。内容提要,即指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提炼全书的主旨,指明全书的主要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简洁文字。内容提要虽然从篇幅上说,往往只有三言两语,但可以帮助阅读者判断该书内容上的取舍。如果从提要上发现该书与自己关系不大或是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就可以不必阅读;如果认为只需要泛泛地了解,那就可以粗略浏览;如果认为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识是自己目前需要了解的,就要有针对性地重点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假如读完内容提要还不能判断该书的阅读价值,就需要阅读目录。

目录是全书内容的纲目,比起内容提要来,更具体、更详尽,包含着更大的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学问是知识的储蓄,倒不如说是在书海中找到所需知识的本领,而目录正是寻求学问的“入门”之径。

阅读目录有三种好处。第一,目录是书中知识的高度提炼和浓缩,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阅读目录能提纲挈领地了解全书的主旨和各部分内容。第二,阅读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布局,清楚地了解全书与各章节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能体察作者写作该书的思想和行文脉络。第三,根据目录,可以从客观表达和主观需要两方面来判断该书的价值。从客观表达方面来说,书中介绍的知识,哪些是主要和重点部分,哪些是次要和粗略部分,都会在目录中得以体现;从主观需要来说,阅读者可以从目录中寻求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样,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就可以更好地进行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和自己急需了解的章节上。

3.查阅序言和后记。一般的书籍都有序言,但不同的书籍往往有不同的说法,可称为序、序文、编者的话、出版说明等。序言有的是编者所作,有的是请知名人士代写,有的是出版单位代作。其作用是介绍适应该书的阅读对象、书籍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编写体例等。所以,在正式进入阅读过程之前,需要先阅读序言。

具体说来,阅读序言有这样几点作用:其一,了解该书的读者对象,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其二,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背景和目的,以理解全书的主旨;其三,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以抓住重点和难点;其四,部分序言(主要是指非该书作者所写的序言,如出版说明、译者的话等)往往包含着对全书内容的概括性评价,便于阅读者了解该书的优缺点。后记具有与序言相类似的功能,同样不可忽视。

什么是小结一章读书法

一章通常就是一个大主题。详读的单元是节,但各节读完之后,印象仍是分散的。所以阅读一章完毕,必须小结。小结时,可以摘录笔记,摘录一章中重要的概括性的原始材料。比如,可摘录问题的论证和结论,也可摘录主要问题、中心思想、重要公式图表、实验程序和方法等。

小结一章有两个价值。第一,小结是对一章的主体脉络的再次温习,可以帮助阅读者记忆这一章的内容。第二,再次回忆这一章的内容时,小结是一个相当有效的线索。

什么是总结全书读书法

阅读一本书就是循环执行第二步到第四步的过程,但一本书阅读完毕,还须再做一个工作:总结全书。惟有此,才能实现书本的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螺旋上升。

1.由薄到厚。所谓由薄到厚,就是要求阅读者在读书时多思考,多发问。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注解和补充参考材料。笔记等放在一起,就会明显感到书本更厚了。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即是不断发问的过程,也是对材料不断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华罗庚曾说:“无论是读一本书,还是一本书的某一章节,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应该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隘,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

2.由厚到薄。所谓由厚到薄的过程,就是把握书的要点,掌握精神实质的过程。厚厚的一本书,读懂了,理解了,抓住了重点和中心内容,精神实质和重点仅用不多的语言就能表达出来,你就会感到书变薄了。华罗庚说:“如果说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肢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做‘综合’的工作。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这并不是学的知识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可以借助各种笔记,如提要笔记、心得笔记,总结全书,以实现由厚到薄的转化。

【心理自测】阅读兴趣调查表说明:读过刚才上篇文章以后,请你对下面每一题做出最符合实际的选择或回答。

1.你读过这篇文章后收获如何?

(1)很小(2)较小(3)中等(4)较大(5)很大

2.这篇文章的内容对你有启发吗?

(1)很小(2)较小(3)中等(4)较大(5)很大

3.你认为这篇的文章内容对你个人有用吗?

(1)很小(2)较小(3)比较有用(4)较大(5)很大

4.你感到这篇文章对你有价值吗?

(1)很小(2)较小(3)比较有价值(4)较大(5)很大

5.你在阅读时被这篇文章吸引的程度如何?

(1)一点没有(2)较少(3)有时(4)经常(5)总是

6.看过这篇文章以后,你受到触动或鼓舞吗?

(1)一点没有(2)较小(3)中等(4)较大(5)很大

7.你对这篇文章的欣赏程度如何?

(1)很低(2)较低(3)比较欣赏(4)欣赏(5)很欣赏

8.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所产生的情绪强度如何?

(1)很弱(2)较弱(3)中等(4)较强(5)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