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战事的发展也逐渐证实了后一种说法的可信度。在后来,英国情报机构利用它掌握的“超级机密”,多次截获敌人的重大情报,给予德军以沉重的打击,最终迫使希特勒放弃了在英国登陆作战的“海狮计划”。
1942年11月,在北非阿拉曼战场上,“超级机密”提供的情报又发挥重大作用。由于英国蒙哥马利将军对德国隆美尔的非洲军团的战略战术计划、实力部署、后勤供给等事先了如指掌,他最终使德国“沙漠之狐”惨败于非洲沙漠。在后来追歼德国巨型战舰“俾斯麦号”、挫败纳粹潜艇战的大西洋海战中,“超级机密”立下了汗马功劳;它对诺曼底登陆的“尼普顿”行动的胜利更是功不可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森豪威尔将军在致英国情报局长孟席斯的信中也不得不承认:“从你处‘超级机密’获得的情报对我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它极大地简化了我作为指挥官的任务,它拯救了成千上万名英国和美国士兵的生命,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对快速击败敌人,迫使其投降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情报官西伯特将军在与前德国将军盖伦谈到盟国胜利的原因时说:“我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你晓得,我们在阅读你们司令部的密码通讯。英国人从开始就阅读这些电报,我们利用各种屏障来掩护‘超级机密’。”盖伦当即感叹道:“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就根本没有取胜的希望。”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5日夜晚,英吉利海峡狂风呼啸,波浪滔滔。一支由英国、美国、加拿大海军组成的强大舰队,从英格兰南海岸起航出海了。这支舰队包括143艘英国和加拿大战舰、46艘美军战舰、11艘其他盟国海军战舰。
为舰队打头阵的,是数百架重型轰炸机、2万3千名伞兵、滑翔机运载的突击部队;紧随舰队的5千艘其他各种船只上,装载着17万6千人的进攻部队、2万多辆军车。
这支联合舰队将决定纳粹德国的命运。它预计在48小时内渡过英吉利海峡,登上法国诺曼底海岸。
但是,这是一次十足的军事冒险行动。英吉利海峡宽达100多海里,海上情况变幻莫测。横渡海峡后,能否成功登陆还须取决于一些自然条件:拂晓后40分钟潮水正好涨到一半,这时乘强击艇的先头部队和水陆两栖坦克登陆最为有利,因为此时战舰和飞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摧毁德国的海防工事;另外,在满潮前几个小时内必须有月光,以便空运部队能够辨明方向和目标。而在1944年6月,仅有三天能够同时具备这些自然条件,这就是5日到7日。
诺曼底登陆,也有许多对盟军有利的条件。当时德国潜水艇已经基本被肃清;盟国空军已经赢得了制空权;由于法国抵抗组织的破坏,法国北部已经成为“无铁路区”。另外,德国对盟军可能从什么地点登陆,也捉摸不清。英国成功地实施了疑兵之计:他们集结了一支假的“舰队”,同时还发出大量电信,造成盟军司令部在肯特的假象;此外美国著名将领巴顿也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肯特,而德国情报认为,他已经受命指挥装甲部队进行主攻。
由此,德国最高统帅部判断,盟军最有可能选择狭窄的多佛尔海峡登陆,而诺曼底行动只是佯攻。因此,他们把训练有素的第15军团驻扎在比利时的加来一带。实际上,英国的大小运输舰只正向南安普敦集结;在发起进攻前,他们还由皇家空军四处散发锡箔片。这些随风飘扬的“金属干扰带”造成一支舰队向东驶去的假象,使德国仅存的几个海岸雷达站上当受骗。
盟军最后确定了发起进攻的日期——6月5日,代号为“D日”。
美国著名将军艾森豪威尔和德国名将隆美尔,分别是诺曼底登陆战役时双方最高统帅。据有人事后研究,两人在战前的行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登陆战打响时,双方迥然相异的举动直接影响了这场战争……
1944年1月15日,德国元帅埃尔温?隆美尔受命指挥布防在从荷兰到布列塔尼半岛沿海一线的德国第15和第7集团军。隆美尔在北非的骄人战绩使得希特勒对他深信不疑。而恰在同一天,艾森豪威尔受命担任了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选定艾森豪威尔是有着慎重考虑的:一、艾森豪威尔曾指挥过3次成功的登陆战役;二、他所指挥的登陆部队多是有英国人参加的联合行动,因而他同英国人的关系相处得很好。
两人就任后的举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人都发现原来的最高司令部太嘈杂,分散人的注意力,都将司令部作了搬迁。艾森豪威尔把最高司令部搬迁到了伦敦郊区,其参谋班子搬进帐篷,他本人的指挥部则是由两居室的电报间拼凑而成;同样,隆美尔的领导班子也离开了嘈杂混乱的巴黎,沿着塞纳河向下游搬了37英里,搬到了宁静的村庄罗什吉扬。两人都找了一条小狗为伴,以便使自己在单调而紧张的战争生活中得到一定的缓解。
助手们为艾森豪威尔找来一条幼小的苏格兰狗,而隆美尔的助手则为他找来一条达克斯猎犬。
两人的行动都十分迅速且争分夺秒。通常,他们各自每天早晨6点钟之前就已驱车上路了,主要任务就是检查部队训练情况和日常工作安排等等。由于他们的行动总是匆匆忙忙,所以他们的每餐往往是一块三明治和一杯咖啡。艾森豪威尔平均每天睡眠只有4个小时,隆美尔的睡眠时间也大致相同。
然而在诺曼底登陆战前夕,两人的举动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从而也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登陆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艾森豪威尔原将登陆作战的日期定在6月5日,但由于得知这一天有暴风雨,所以在6月4日黎明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他决定把登陆日期至少推迟一天。与此同时,隆美尔却决定动身前往黑尔林根,参加妻子6月6日的生日庆祝。动身之时,天正下着蒙蒙细雨,他确信盟军不会在此时登陆;如果他们真的行动,甚至走不出海滩。经过一天的颠簸,他终于在傍晚之前赶到了黑尔林根。他陪同妻子在暮色中一起散了步,还让她试了专门为她买的新鞋。
而就在这一天的晚上,艾森豪威尔在索斯威克的一个餐厅中得知了新的天气预报:倾盆大雨将会在黎明前停止,6月5日—6日夜间乌云虽有妨碍,但轰炸机和战斗机可以作战。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在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思考之后,艾森豪威尔把目光转向参谋长史密斯:“你认为怎么样?”史密斯立即答到:“这是一场大赌博,但是能赌赢。”这正中艾森豪威尔下怀,他停下了踱步,对部下用平静而清晰的声音说:“好,我们走吧!”。随后的30秒钟之内,餐厅中的各级指挥员纷纷奔向岗位。此时,隆美尔正同他的妻子在一起,他特地为妻子采集了野花。过分的自信使这只“沙漠之狐”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6月5日夜,艾森豪威尔一声令下,联合舰队起锚登程。次日破晓,盟军轰炸机已经开始在德军海防阵地狂轰滥炸;与此同时,英美的三个空降师部队悄然降落在德军防线背后。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之时,德军并没有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有效的反击。他们没想到坦克居然会从海面直接游过来,没想到登陆艇上会发出密集的炮火,更没想到装甲车不仅能够扫雷,还能抵近射击,摧毁他们的炮兵阵地和据点。德军大炮原来的设计是对付在满潮时登陆的军队,而盟军在半潮时却上岸了;由于德军钢筋水泥工事修得太厚,炮口竟无法旋转。结果,盟军很快抢滩成功。
在接下来的历时两个多月的战斗中,盟军以巨大代价击溃了德国部署在法国的军事力量,预示了法西斯德国最后溃灭的到来。据说,当初艾森豪威尔在下令进攻时由于不能断定最后的胜利,还预写了这样一篇报告:“我们的登陆已经失败,我已将部队撤回。我在此时此地发动进攻的决定,是根据国家能够得到的最可靠的情报作出的。我们的军队非常勇敢和尽职。要说有什么责任和缺点的话,全是我一个人的。”当然,这篇报告后来已经没有必要发出。
V-1、V-2
说起导弹,现在恐怕无人不知。这种远程攻击性武器速度快,精确度高,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和破坏作用。但你可知,它是由纳粹德国最早发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用;希特勒曾经指望用这种先进的“秘密武器”,挽救自己灭亡的命运,但是他又一次打错了算盘。
早在阿拉曼战役胜利后,英国人民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可是,1944年6-9月间,数千枚奇形怪状的炸弹劈头盖脸地向英伦三岛打来。虽说英国人民早已经在战争初期领教了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但是见到这种嗡嗡作响的“会飞的炸弹”,还是头一次。这就是德国V-1飞弹——世界上最早的导弹。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受到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的严厉惩处。军队被解除了武装,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其不堪重负。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梦想着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由于丧失了军备权,德国不敢公开扩充自己的军力,但它却很注重新式武器的秘密研发。1930年,在火箭专家布劳恩的主持下,德国开始了把火箭应用于军事目的的秘密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德国借助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略思想,屡屡得手,大有横扫欧洲,称霸全球之势。希特勒深知战争拖延下去势必对德国不利,他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德国一方面集中兵力重点攻击几个国家,另一方面又集中大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加速研制新式武器。
不列颠之战开始后,德军集结大批飞机对英国进行了狂轰滥炸,希望能挫败英国人的斗志。英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顶住了德国空军的进攻。
他们依靠自己数量不多的空军力量,借助当时只有英国才有的雷达预警系统,使德国空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希特勒气急败坏,开始考虑用重新铸造的“神剑”——新式武器来实现征服英国的目的。为此,有关部门催促布劳恩,要求他加快飞弹的研制工作。
英国情报部门早已知道了德国的飞弹计划。英国当局对此也非常重视,他们十分担心,一旦德国研制成了飞弹,就会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于是,英国最后决定对德国的飞弹老巢来个“一锅端”。1943年8月18日,英国空军出动500多架轰炸机,对德国佩内明德飞弹试验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他们在区区一个试验中心就投下了1800多吨炸弹和燃烧弹,结果炸死了德国700多名技术人员,烧毁了大量技术资料。英国的这次空袭,使德国的飞弹研制工作至少中断了2个月,从而给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随着第二战场的开辟,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苏军在东面节节进逼,纳粹德国四面楚歌。这时,布劳恩的V-1飞弹还处在试验阶段。希特勒为解燃眉之急,急忙命令让尚未完善的V-1飞弹投入大批量生产,企图用这种武器来阻止盟军的进攻。
“V”是德语“复仇”一词的首字母。V-1飞弹是现代导弹的雏形。它在飞行时会发出巨大的“嗡嗡”声,时人又称它为“嗡嗡弹”。V-1装有自动驾驶仪,能按预先规定的弹道控制飞行路线。这种庞然大物全长7米多,翼展差不多5米,全重2吨有余,最大时速约为60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为2000多米。其弹头重约1吨,但航程只有280千米。1944年6月12日,第一批V-1飞弹在来不及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瞄准了英国。由于组织不善,只有10枚飞弹成功发射出去,而射到伦敦的又只剩下了5枚。V-1首次亮相,战绩不佳,希特勒为此大为恼火。可是,当下属给他读了一些伦敦新闻界对V-1效果所做的耸人听闻的报道后,他又转怒为喜,要求增加V-1的产量。从1944年6月至9月间,德国向英国共发射了8000多枚V-1飞弹。它飞行时发出的呼啸声在开始时对许多英国人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慑作用。事实上,V-1飞弹的性能极差。它的制导系统不可靠,准确性欠佳;其动力系统太弱,飞行速度太慢,只与当时的活塞式发动机飞机的速度差秘不多。在英国较为完备的防空力量的封杀下,占德国发射总量46%的V-1飞弹被英国战斗机和高炮击落,而达到目标区的只有29%。所以V-1的实际杀伤和破坏效果都不太大。为此,德国又在短时间内研制出了V-2飞弹,来弥补V-1的不足。
与V-1相比,V-2有了很大改进。它外貌酷似现代的弹道导弹,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飞行高度100千米,时速5700千米,射程300多千米。V-2飞弹试射成功后,希特勒对它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要求这种飞弹第一次使用时,就要准备5000枚供集群发射之用。从1944年9月到战争结束,德国向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美英军事目标总共发射了约4000枚V-2飞弹。V-2的良好性能,一度使英国的防空体系失去了效力,也给盟军造成了很大损失。纳粹德国正作疯狂的垂死挣扎。
但是此时希特勒德国的崩溃已成定局。当德国人准备对飞弹进一步改进时,美英盟军和苏联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分别从东西两边打进了德国本土。以布劳恩为首的一批火箭专家成了美军的俘虏,一批尚未发射的V-2飞弹也成了苏军的战利品。德国人的飞弹计划就此告终。
研制飞弹——德国纳粹“狗急跳墙”的最后一招。但是,它没有能够拯救希特勒,也拯救不了第三帝国。事实证明:企图靠一两件秘密武器征服世界,这只是战争狂人的痴梦。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破灭
1938年底,从欧洲传来一条轰动世界的消息:两个德国物理学家发现,元素铀在核裂变时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许多人马上展开新的探索。不久,法国物理学家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进一步发现:铀原子在一定条件下衰变可导致链式反应,从而产生具有惊人破坏力的爆炸。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战争边缘,而上述科学发现为核爆炸在军事上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德国人最先认识到原子研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1939年4月,德国汉堡大学教授保尔?哈代克首先向德国最高统帅部进言,要求尽快发展核武器。他的信引起了德国军政当局的浓厚兴趣,德国原子弹计划已经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