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探秘
20750800000042

第42章 神秘的“铁面人”(12)

加拿大有一个最北的小镇——丘吉尔。当时,这里驻扎着一支加拿大骑兵警官队。离此地约800千米处,有一个很小的伊女伊人部落。一天,有个叫乔?拉信尔的加拿大人像往常一样,又来到这个部落。但是他很快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妙:在他印象中,以前每次来到村口的时候,总是先听到爱斯基摩狗的吼叫声,紧接着孩子们就从屋里蜂拥而出,欢迎他的到来。但这一次气氛却显得有点异常:既听不到狗叫声,也听不到孩子们的喧闹声,更不见有人来迎接他。大白天的,整个部落居然是一片死寂,不见一个人影,着实有点令人发憷。

乔不禁大为诧异。他心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人都上哪儿去了?抱着一线希望,努力压下心头的恐惧,乔壮着胆子在村口大声喊了起来:“喂!有人吗?我是乔?拉信尔!”可是四周依然寂静无声,这个平日里热情好客、充满欢声笑语的伊女伊人部落,对他的喊问并未作出任何反应。

“怎么回事?真叫人害怕!”乔一边喃喃自语,一边走进村落,朝四周不断地打量。他首先走进一间小屋,只见炉子上放着锅,但锅里的食物却已经冻得非常坚硬了,看起来似乎很长时间没有烧煮。当他走进另一间小屋的时候,看见地上扔着孩子们穿的海豹皮上衣。人都到哪里去了?会不会在湖边?他走出小屋,来到部落旁那片开阔的湖边。平时伊女伊人常从这里驾着小船去打鱼,可现在这几艘小船被孤零零地遗弃在岸边。

伊女伊人会不会集体去远处狩猎了?不像!因为在那些小屋里,放着对他们来说比生命还重要的来福枪,这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工具。更令乔觉得不对劲的是,他发现那些同伊女伊人形影不离、被视若至宝甚至当作家族成员的爱斯基摩狗,居然被拴在离小屋100米以外的树上,已经全部活活饿死。

看到这里,乔再也顾不得多想,马上跑回去报案。不久,驻扎在丘吉尔的加拿大骑兵警官部队闻讯赶来,立刻展开全面搜索。但是,关于这些伊女伊人的下落、去向,始终没有一丝线索:村落以及周围的树林中没有任何打斗痕迹;在部落成员活动区域,也没有发现任何被伤害的迹象……就这样,整个部落的男女老少三十多人,遗弃了他们所有的一切,在初冬时节突然消失于冰天雪地的原野之中。

这个小小的伊女伊人部落究竟到哪里去了?如果他们不携带任何“身外之物”集体“出走”,那又是为了什么?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或许有的人觉得不必为此伤神,他们原本就同我们这个世界隔离,自生自灭,无足轻重。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自称“伊女伊”(爱斯基摩语,意为“人”),正如我们称自己为“人”。也许,我们这些自诩“文明人”的人过于自私,对自己的这些同类太不了解,太不关心?

直到今天,这个突然失踪的伊女伊人部落仍然杳无音信,留给我们这个文明世界的,只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美洲“小人国”

“小人国”早就见诸民间传说。可传说毕竟是传说,没有人当真。但当有人发现一具令人恐怖的小人干尸时,情况就不同了。

1934年冬,美国许多报纸都在头版报道了一则奇闻: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两个职员到落基山脉的彼得罗山去挖金矿,当他们用爆破筒炸一处含金砂岩时,竟然在岩壁上炸出一个高约1米的山洞。

洞口有几根立柱,好像是探矿场的坑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钻进了这个山洞。洞内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他们赶紧拿出手电筒来照明。当他们随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往洞内探视时,突然发现前方的石凳上端坐着一个高不及膝的小人,正用一双可怕的大眼睛盯着他们。这两个人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掉头就往外跑。

然而在跑了一段距离之后,他们终于冷静下来。回想刚才发生事情,他们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决定再返回到那个洞里去探个究竟。他们小心翼翼地进入山洞,朝着那个小人走过去。等到靠近仔细一看,才发现那个小人原来只是一具尸体而已。怎么会有这么矮小的人呢?他是人们从未见过的落基山脉的一个人种呢,还是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的古人类?……

在兴奋、新奇之余,他们决定将小人尸体运出山洞。两人当下就用一块大手帕小心翼翼地将这个干枯的小人包起来,并连夜下山报告了当地县政府。

政府工作人员也觉得十分惊讶,立即命人将尸体送往卡斯珀医院去鉴定。据说,医生们在手帕打开之后被这个小怪物吓了一跳,但他们还是镇静地对他展开了一系列检查。

经过X光透视以及多项化验,当地政府最后公布了一个惊人的结果:这个皮肤黄铜色的“小人”身高只有48厘米,牙齿很整齐,犬齿稍微尖长一些,可能是长期吃生肉引起的。而按面部比例来看,他的眼睛显得特别大,前额却很低,头盖和大鼻子也很扁。其中他的左锁骨有明显的重伤痕迹,身上还有不少伤痕。虽然他有这么多与常人不太一样的外部特征,但从检查的结果看,他的脊椎骨和四肢骨骼与一般人类的结构是一致的。而且他那完全闭合的囟门以及整个体形和发育程度告诉人们,他不是一个婴儿,而是一个60多岁的男性成年人!

既然这是一个成人,那他属于落基山脉上的哪一个人种呢?对此,许多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提出:这可能与传说中的“小人国”有关。

根据民间传说,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上曾经有过一个神秘的“小人国”。这里的小人们身材虽然很矮小,身体却很健壮,而且凶猛好斗。他们个个怀有一身非凡的本事:胜过猩猩的攀缘术,快如猿鸟的奔跑技能,等等。

据说他们还有另一种嗜好:在俘获其他部落的人和牲畜之后,常把俘虏的头砍下来,并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进行“缩制”。缩制后的头颅只有拳头那么大,而相貌不变。据说,在小人国中还盛行一个习俗:以拥有这种缩制头颅的数量多少论英雄。后来,一个深受其害的部族——阿拉巴霍族不能忍受小人国的残暴,向上苍求救在阿拉巴霍族人发疯似的狂舞祷告了三天三夜后,神明终于被感动了。他当晚就降下神火,摧毁了这个无敌的“小人国”。

传说中的小人国是不是真的存在呢?一些科学家沿着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进行了专门的考察。但最终,他们没有找到任何能证明小人国存在的直接证据。因此,更多的科学家们认为:“小人国”是不存在的。而各地的小人干尸或小人头,说不定另有意义。

不久,这种猜测终于得到了证实。有个叫弗格留申的医学教授,他为了查明真相,几度冒险深入南美密林。最后他终于探知:这些小头颅是印第安希巴洛奇族用他们特有的“医药缩头术”做成的。他们先用一种叫“特山德沙”的草药制剂,然后浸泡死人的头颅,目的是可以永远清楚地保持死者生前的面目。

而那些完整的小人干尸,则是族里有地位的酋长、元老死后用“特山德沙”作全身处理后形成的。他们生前领导部族,死后享受全族的供奉祭祀。

“海狮计划”

1940年夏,纳粹德国制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然而仅仅几个月后,这一计划便被无限期推迟执行,实际上就是被取消了。战后,围绕着“海狮计划”夭折的原因,西方国家、苏联和前纳粹将领各执一端,没有定论,特别是这一计划和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人们争论的重点。有人认为,这两项计划都是德国的入侵计划,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应该搞清楚的是,“海狮计划”是作为入侵英国的计划提出的,还是作为掩护“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的幌子提出的。这也是解开“海狮计划”夭折之谜的重要一环。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故伎重演,又在西线发起了一场闪电战。英法联军不堪一击,全线崩溃。6月22日,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的法国签订了投降协定。但此时的德国开始狂傲自大,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由于法国的屈服,英国一定会急于求和。据说6月份的整整半个月和7月初,希特勒都是在对英国的“和平幻觉”之中一心构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

英国人“不给面子”,使德国人的梦想开始破灭。7月16日,希特勒终于发出了“关于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第16号指令”。他指出:作战行动的目的是消除英国本土作为对德作战的基地,并且在必要时全部予以占领。这就是“海狮计划”。但就在这一计划出台后没几天,希特勒下达了推迟进攻的命令。接下来这一计划一再被推迟,直到1940年10月12日,希特勒发布了一个正式指令,宣布“海狮计划”无限期推迟。表面上这个计划仍然没有被取消,但实际上它已经宣告流产了。

希特勒在这个计划上表现出的优柔寡断、出尔反尔,并不符合他一贯的性格。许多人由此对“海狮计划”的真实意图表示怀疑。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入侵苏联的方案。“巴巴罗萨”是德皇腓特列一世的绰号,意为“红胡子”。腓特列一世长有一脸红色的胡须,残暴成性,他在位时极尽扩张之能事,最后当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希特勒用“巴巴罗萨”作为入侵苏联计划的名称,用意是很明显的。“海狮计划”与“巴巴罗萨计划”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法国投降到下达“海狮计划”的这段时间内,希特勒在考虑作战安排时,不可能不把东线和西线、苏联和英国考虑进来。这也便意味着“海狮计划”与“巴巴罗萨计划”之间可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尽管二者出台的时间相隔较远。“海狮计划”是在希特勒“和平制服英国”的幻想破灭后制定出的,从它的实施情况来看,这是个又拉又打、威胁与利诱相结合的计划。在“海狮计划”的实施准备过程中,希特勒并没有忘记来自东方的危险。他反复重申,即便打败了英国人,只能让美国人、日本人和其他国家坐收渔利。希特勒在一次例会中进行了一番战略分析:英国的希望在于俄国和美国,如果对俄国的希望破灭,那么对美国的希望也将破灭,因为消灭俄国以后就会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力量。在希特勒看来,俄国是英国的希望所在,一旦俄国被消灭,英国继续战争的决心就会垮掉,因此必须尽快消灭俄国。希特勒在“海狮计划”的制定及准备过程中,始终未忘苏联,这暗示着“海狮计划”与“巴巴罗萨计划”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到底有多密切,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

苏联时期的历史学家对这个谜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说“海狮计划”的夭折是因为德国的海空力量不足以实施该计划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1940年7月,德国空军拥有两三倍于英国空军的优势,足以取得对英吉利海峡的战略控制权,对英国实施战略轰炸的失败并不说明德国空军无力在海峡上空掩护渡海部队。英国陆军更是微不足道,敦刻尔克撤退后,英国连一个完整的师都没有了。因此苏联有一部分人认为,所谓“海狮计划”只是德国掩盖“巴巴罗萨计划”的烟幕。这一说法似乎得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日志的证实。1940年7月,希特勒就建议东线兵力增加到120个师,包括大部分装甲部队,为了消除苏联的疑虑,德国解释说它必须有一个远离英国空中进攻危险的基地。8月份,为了完成德军在东方的集结,德国方面故意起了个意图明显的代号“东方集结”,宣称是为了分散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入侵英国的注意力。但在最高统帅部的作战日志上却清楚地写着:“东方集结”是我们为打俄国做准备的伪装。

考文垂被炸之谜

1940年5月10日,德国在西线发动全面进攻。6月22日法国败降后,德军沿着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和挪威,形成对英国的三面包围。成为孤岛的英国以英吉利海峡为天堑,作殊死抵抗。希特勒深知自己的海军不敌英军,他于是下令德国空军对英伦三岛进行大规模轰炸,企图以此摧毁英国的军工生产,打垮英国人的斗志,为渡海作战创造条件。

8月1日,希特勒下达了“关于对英国进行空中和海上战争”的第17号指令,命令德国航空兵部队应尽快摧毁英国空军及其后勤设施。在至8月10日的第一阶段轰炸中,英国皇家空军奋起反击,以203架飞机的损失换取了德军364架飞机的代价。8月10日—9月6日,空战进入第二阶段。德军轰炸重点转向了英军的军用机场、雷达站和飞机制造厂、海港基地及补给设施。英国战时内阁动员全民,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抗击。英国空军甚至还突破德军的两层高射炮火网,将炸弹投进柏林,使德国举国震惊。9月5日,德军统帅部下令将轰炸重点从军事设施转移到英国各大行政中心,对伦敦和其他主要工业城市实施“恐怖轰炸”。

11月14日夜间,德军按照预定的部署,出动449架飞机,向考文垂市投掷了爆破弹503吨、燃烧箱881个。考文垂是英国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文化城市,当时也是英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基地。在德国此次空袭中,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500多家店铺和5万多间民房被炸毁;12家飞机零件工厂处于瘫痪状态;城市中的许多古建筑被毁,包括建于14世纪的大教堂;在空袭中,554人被炸死,4800多人受伤。这无疑是对英国的一次沉重打击。

事后,英国公众对考文垂的毁灭有各种说法。有人说,考文垂是丘吉尔的“牺牲品”。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德军便在其军事通讯部门中配发了一种名为“恩尼格玛”(又称“哑谜”)的旋转密码机。对此,英国情报局专门成立了一个破译班子,进行研究和破译工作。1940年11月12日,英军破译机构成功地截获并破译了一批德国空军总司令部发给其驻西欧各航空站的密码电报。他们从中掌握了一个情报:德国空军将出动509架次飞机对考文垂市进行轰炸。然而,已知这一情况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并未预先通知考文垂市,也没有采取任何防御措施,甚至没有疏散群众。

果真如此的话,丘吉尔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这是丘吉尔的政治策略,他想以此来激发英国人民的战斗热情和凝聚力,从而摆脱英国历届政府所奉行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以及对德绥靖政策;也有人认为,这是丘吉尔为了检验刚刚破译的德国情报是否可靠而付出的一次沉重代价;更为有力的说法是,丘吉尔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防止泄露英国情报机构的“超级机密”。因为,一旦德国知道英国在考文垂有所准备,他们会怀疑自己密码的安全性,从而使用新的密码。1976年5月29日,战时曾担任丘吉尔秘书的戴维?亨特爵士在《泰晤士报》文艺副刊上撰文指出:“14日下午,首相已得知考文垂将遭到大规模轰炸。为了迷惑敌人,不向德国人暴露我们的情报秘密,他考虑再三,最后不得不忍痛作出决定:考文垂不作防御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