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探秘
20750800000039

第39章 神秘的“铁面人”(9)

有人认为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应该对此负责。托尔斯泰与索菲亚1862年结婚,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曾被当时俄国文坛传为佳话。但从80年代起,托尔斯泰已经不满足于用小说来批判俄国社会,决心以实际行动全盘否定并改变了自己过去的贵族生活方式。他打算解散自己的庄园,把财产分给穷人,而妻子对此并不赞同,夫妻不和日益发展。1910年夏天,托尔斯泰又背着家人立了一份遗嘱,其中强调:他的作品交给大众,并在今后无偿出版。索菲亚从丈夫日记中发现此事,并与托尔斯泰开始争吵。出走前夜,作家发现妻子在家中秘密寻找那份遗嘱,十分震怒。凌晨,他在医生陪同下悄然离去。

然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把作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加在他妻子身上是不公正的。虽然索菲亚在思想上难以和丈夫保持一致,在实际中也难以接受放弃庄园、财产的想法,但两人毕竟相濡以沫多年;托尔斯泰出走前不久还说:“我觉得没有你,我根本不能活下去。”由此看来,托尔斯泰出走主要并非因为夫妻不和,而是另有原委。很可能是一个叫切尔特科夫的人导演了托尔斯泰的悲剧。

托尔斯泰早在写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世界观就发生了剧变,形成了以“放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这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他开始过简朴的生活,从事体力劳动,注意接近农民。后来托尔斯泰结识了切尔特科夫,深受其影响。切尔特科夫还介入了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和私人事务,他从“放弃私产”的原则推导出“非版权所有”的主张,并且草拟了一份关于文学遗产继承权的最后遗嘱,让作家签字。遗嘱主要内容是:托尔斯泰的一切文稿、文著、日记、信件,全部由其小女儿萨莎继承,并移交给切尔特科夫出版。因为遗嘱事关家庭以后的经济来源,而索菲娅又不知道其中内容,因此她对切尔特科夫非常反感,她曾经说过:“我的一切不幸都是从切尔特科夫来访开始的。”而切尔特科夫也显然对索菲亚“印象不佳”,曾对托尔斯泰说:“要是我有像你这样的妻子,我早就逃到美洲去了,或者自杀了。”显然,话里含有挑拨和教唆的味道。

托尔斯泰出走的具体原因,也许谁都说不清楚。但是以上两种不同的意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共同的地方:托尔斯泰晚年内心十分矛盾痛苦。他思想上同情社会底层,而自己却身处生活优裕的上层;他能够有力地批判现实,却无力改变现实。他最终以出走的方式,来减少内心痛苦,回归于自己的理想。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泰坦尼克”沉没

十九世纪,英国有一位名叫罗伯逊?摩根的作家曾写过一本小说,讲述这样一个故事:1898年4月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一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轮船在从南安普敦驶往纽约的处女航行中,不幸撞到了冰山。由于船上所带救生艇远远不够,致使大批乘客丧生。

当然,这是想象力丰富的小说家虚构的一个悲剧故事。但没想到,二十世纪初叶,一场与小说描述极其相似的悲剧真的发生了,这就是“泰坦尼克”的沉没。直到1997年,美国好莱坞还隆重推出惊世大片《“泰坦尼克”号》,一炮打响。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将近一百年来这一悲剧一直为世人关注。

“泰坦尼克”号由著名的船舶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设计,在贝尔法斯特和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建造而成。这艘游轮体长882.9英尺,总吨位达46328吨,舱内装饰极为豪华,在当时堪称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轮船。

整个轮船的建造耗资约750万美元(1912年)。由于建造者声称该游轮“船体坚固”,所以当时虽然还没有正式航行的纪录,它已经被人们称为“永不沉没的船”。船长史密斯也信誓旦旦地保证:“它的航行可以经受海洋中任何一个大风暴,它是绝对安全、永不沉没的。”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从英国南安普敦港口起航,开始了它的首次航行。谁也没有想到,这是它的最初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一次十足的“悲剧之旅”。当时“泰坦尼克”载有乘客2224人,其中不乏各界知名人士、精英,如创建著名的美国麦西百货公司的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和伊希多?施特劳斯、该船设计者安德鲁斯,等等。“泰坦尼克”自起锚后,犹如一个尊贵的“海上皇后”,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平静的4天,一直到了出事的14日晚上。

对于海上航行的船舶来讲,冰山一直是极为可怕的。“泰坦尼克”也与冰山遭遇、碰撞,但人们一开始对它的“坚固”充满了自信。可是很快,船舱进水,船体下沉,“永不沉没”的神话不堪一击。人们纷纷弃船逃生,但它预备的救生艇最多只能容纳1178人。在这次航海大灾难中,共有1513人丧生。

灾难发生后,不少西方国家的新闻界及时作了大量的报道。但有些报道虚虚实实,令人真假难辨;有些报道则歪曲了事实,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编造谣言。于是,这场海难事件的经过和出事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一桩扑朔迷离、疑点颇多的历史悬案。

事后工程师们分析了各种报道,认为该船在建造上大有问题。船舶设计是由14个密封舱组成,但从第五号舱壁开始,施工和建造上并没有达到要求标准。人们则推测认为,冰山撞瘪了船体厚达一英寸的钢板,撞松了铆钉,并从接缝处将船撕裂。但有些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提出,工程师分析的沉船原因不仅与船沉前人们所见景象不同,而且与船下沉的速度也不相符合。

1985年8月,海洋地质学家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他们发现船体分裂成两大块——船头和船尾,中间部分则是一大片残骸。6年以后,海洋地质学家史蒂夫?布拉斯科率领一支科学家和工程师队考察了现场,打捞上来一块船壳钢板。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块钢板碎块的边缘参差不齐。3年后,在哈利法克斯的实验室里,35岁的冶金学家肯?卡利斯?爱伦对钢板碎块进行了称为Charpy的实验,即测试金属的易碎性。通过实验得出的电脑数据显示,“泰坦尼克”号的船壳钢板出奇的脆。根据这一点,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当船撞上冰山时,船体并非像以前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向内凹陷,而是完全碎裂了。

这一论点也从1911年建造该船的造船厂所留下的金属块的鉴定中得到证实。据分析,“泰坦尼克”号钢板的含硫量即使在那时也是属于高的。费古森认为,当时人们并不懂得金属发脆断裂的概念,他们不知道合硫过高会导致钢板变脆。正如史蒂夫所说:“那时的造船技术超前了,而冶金技术没有跟上。”

有人并不满足仅仅从钢板质量方面探究“泰坦尼克”悲剧。他们认为,这艘豪华游船首次航行便告沉没,确实还有其他人为因素。如在遇难前的一天,“泰坦尼克”就几次收到关于行途中发现冰山和大片浮冰的通报。最后一个警报来自美斯巴号14日晚上9点40分的报告:看到大量厚冰块,许多冰山以及冰地。但“泰坦尼克”船长却违背惯例,并未将这些情况告知全体船员,也未要求有关人员把冰情标在海图上。因此,“泰坦尼克”在撞上冰山前仍然高速前进。另外,当时有关方面也忘了给船上的瞭望哨配备望远镜;最不能原谅的错误是:该船仅仅心不在焉地带了16条救生艇——总共可载1178人,而船上多余的空间完全可以放置448条这样的救生艇。

“泰坦尼克”的教训,说明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人们自认为科学和技术发达的时候,他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盲目自大、自信,从而忽视最简单的现实问题。

探险者

探险也是人类天性之一。古往今来,历史上出了无数探险家。近代以来,探险活动更是兴盛。探险家们出身各异,经历不同,他们探险活动背后的目的、动机也极其复杂。或者为了寻求财富,或者为了探求未知世界,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探险家们的活动也天差地别,他们有的不惜深入沙漠或潜入海底,有的只身闯入毒蛇猛兽出没的森林,有的扬帆驾舟跨越浩瀚的海洋。从结局来看,有的人因探险中的重大发现而名垂青史,如哥伦布;有的因探险壮举而永载史册,加麦哲伦。有人因血腥征服名利双收,如征服墨西哥阿兹特克帝国的科尔特斯,他不仅将掠夺来的黄金财宝纳为己有,还被赐予了大量的领地和公爵头衔,并担任新西班牙及南海将军的职务。达?伽马也是近代探险家中的佼佼者,他在首次率领船队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后,被授予“印度洋海军上将”的称号,而他们从印度运回的香料、丝绸和宝石在欧洲大受欢迎,因此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有的探险家为科学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第奥古?坎、利文斯顿,他是刚果河河口的发现者,他还曾率先探察西南非洲海岸线。利文斯顿是首位深入南非和西非内陆进行科学考察的探险家,为人们了解研究这里的地质、生态打下基础。如今,他们在科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然而在这些声名赫赫者的背后,又有多少不知名的探险牺牲者。他们永远消失在茫茫密林中,消失在陡峭的山崖上;或者沉睡在未知的海岸上的坟墓里,或者沉睡在大洋深处。

帕西?哈里逊?福塞特是英国测量工程师。1906年。他接受英国皇家学会的委托,来到陌生而神秘的南美大陆,为秘鲁、玻利维亚和巴西这三个国家测定边界。从那时起。他就被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印加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十几年间,福塞特常常闯入荒无人迹的雨林,登上高峻挺拔的山峰,寻觅传说中印加人留下的宏伟古城、奇特建筑和秘密宝藏。有一次,福塞特来到一个印第安部落,并幸运地获得了一份珍贵的地图,这份地图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地图中央画着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一条宽阔汹涌的河流穿越其间,大河的中游还有一道瀑布。地图上方画着一泓波平如镜的湖泊,湖边画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堡。意外的收获使福塞特欣喜若狂。根据地图上的描绘,结合自己掌握的地理和历史知识,福塞特断定,这座印加人留下的古堡一定就在马特格罗梭高原的北方,申古河和阿拉圭河的交汇处。

1925年,在“北美联盟”(学术机构)的资助下,满怀憧憬的福塞特踏上了寻找这座未知古城的漫漫长路。相伴而行的还有他的儿子杰克、好友罗杰以及几位印第安向导。5月29日那天,福塞特还特地派了一名印第安人到海边,给远在英国的妻子寄去了一封信,简要地描述了自己的行程。信中说道,他们一行人已经来到了“死亡营地”,正在为渡过申古河作准备。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福塞特留下的”绝笔信”。福塞特和随行的杰克、罗杰、印第安向导以及他们的仪器、行李,从此神秘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雨林中。

蒙哥?帕尔克是英国医生。1795年,年仅24岁的帕尔克为了200英镑的报酬,接受非洲协会的派遣,去中非寻找一条新的商道。12月,他同两个黑人一起出发了,年长的一个担任他的翻译,另一个是个小男孩。沿途的风景不错,茂密的原始森林充满生机,壮丽的尼日尔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粼粼波光。但旅途的艰辛难以想象,出发后不久,帕尔克就染上了热带疟疾,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然而祸不单行,后来他们的全部行李被土著人抢劫一空,黑人翻译又突然不辞而别。最后,帕尔克不得不放弃探险,返回英国,重操旧业。10年后,不甘心失败的帕尔克再一次踏上了探险的征途。但是,当他与同伴们一起坐上帆船,沿着乔里巴河顺流而下后,就神秘地失踪了。

“霍迪尼神话”

人们在欣赏魔术表演时,总能看到这么一个节目:观众被请上台,检查一只大木箱和一个大口袋;在确定其中没有什么玄机后,表演者就钻进口袋,让人扎好以后再放入木箱,最后由观众亲手用钉子将木箱打死。随着一声枪响,人们惊奇地发现:表演者不知运用什么方式,刹那间居然逃脱了这些束缚,走出了箱子。这就是“逃脱术”表演。

作为一名魔术师,一般的逃脱术表演是难不倒他的。实际上,任何魔术表演都“暗藏玄机”,只不过观众不明底里罢了。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传美国出现了一位“奇人”,他的“逃脱术”远远超出魔术表演的范围,这就是海里?霍迪尼。据说,他曾在华盛顿的联邦监狱进行实地表演,结果令人目瞪口呆:人们给他戴上货真价实的手铐脚镣,然后将他关入真正的牢笼;但仅仅在27分钟后,他居然自己逃出来了!这次表演之后,霍迪尼名声大噪,以至于当时的美国报纸称他为“锁不住的奇人”。包括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在内的许多人,都由此认为他是一个“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

霍迫尼真有特异功能吗?带着这些问题,人们对其身世展开了详细的调查。

霍迫尼原名埃里奇,1873年出生于匈牙利,周岁时跟全家移居美国,并加入了美国籍。16岁时,他读了法国一位著名魔术大师的自传,就开始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著名的魔术大师。为此,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霍迪尼。到了17岁,霍迪尼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则跑到剧场为魔术师当助手。

4年后他来到纽约,开始独立表演逃脱术。从这段普通的个人经历来看,霍迪尼身上没有任何神秘色彩。他至多不过是一个“自学成材”的魔术师而已,先在剧场帮忙打杂跑龙套,然后依靠个人的聪明勤奋,自立门户,糊口谋生。

“霍迪尼神话”始于英国。据说他在纽约并未获得事业成功,失望之余只得转往伦敦,闯荡江湖,谋求发展。他找到伦敦最大一家剧院的经理,希望能签订演出合同。可是经理根本看不上这个无名艺人,就想尽办法刁难。

他声称,只要霍迪尼的逃脱术达到能从伦敦警察的手铐中逃出的水平,就让他在剧院里表演。显然,这种巧妙的拒绝方式多少包含这位经理对“逃脱术”之类的把戏不屑一顾。然而“神话”就从这里开始。据说,为了证明自己高超的逃脱技能,霍迪尼果真来到伦敦警察厅,说服警长用手铐将他锁在一根柱子上。当时已经快吃中饭了,警长就对他说:“我去吃午饭,等会儿回来放你。”但是当警长转过身刚走两步,就听见霍迪尼在后面叫:“等等,我和你一块去。”警长一回头,只见他已经“脱身”走了过来。这件事传开以后,英格兰所有报纸都将它作为奇闻报道,从此霍迪尼大名无人不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