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良城是公元10-11世纪法国的王城和首都,是法国商业和交通的枢纽。这个通往南方的重要门户一旦失守,法国就有全部沦陷的危险。1428年10月英军包围奥尔良后,在城周围修建了几十个堡垒,封锁了全城。虽然奥尔良的军队奋勇抵抗,但是外无救援,解围无望,人心涣散。此时法王查理六世已死,查理七世新登王位。查理七世退守到南方后,处境窘迫,派不出一员良将能够解救奥尔良之危。正当法国人陷于绝望之中,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贞德挺身而出了。
贞德出身于法国香擦和洛林之间的唐瑞米村的一户农家。她的家乡就曾沦陷过,惨遭侵略者的蹂躏和践踏,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长大以后她练就了一身作战的本领。在祖国遭受危难之际,这个有胆有识的纯真少女,以拯救祖国为己任,毅然前往希农城查理七世的行宫谒见了国王。她声称自己获得了上帝的启示,法兰西将得到“洛林边境童贞女的拯救”,是上帝的意旨。年轻执著的她以赤诚的报国之心,借着上帝的名义,排除了种种的阻碍,终于说服了国王,委任她率军解奥尔良之围。
1429年4月,贞德披坚执锐,骑着一匹高头白马,打着绣着圣母玛丽亚像的白边军旗,率领3000援军进入奥尔良地区。贞德到达前线后,亲自侦察了英军的阵势,拟定好作战方案,决定利用英军围城部队据守要塞,各自为战,兵力分散的弱点,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她为了鼓舞奥尔良军民的必胜信念、激发他们的斗志,在当时的条件下,她也只能给自己披上一层宗教的外衣,她告诉奥尔良人自己是受命于上帝来解救他们的。
否则,没有更好的办法能让人们相信她这个农家姑娘。
5月4日,贞德率军攻打圣路甫要塞。首战告捷,攻下这座要塞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法军的斗志,而且保证了后方粮草补给线的安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接着法军又连续攻克了两个英军堡垒。5月7日,夺取土尔斯堡的战斗打响,这是英法争夺奥尔良的关键一仗。贞德高举军旗,冲锋陷阵,边指挥战斗,边奋勇杀敌,但不幸中箭,负伤昏迷,被救下火线。英军见法军主帅受伤,胆壮起来,奋起反扑,法军进攻受挫。危急关头她挥舞战旗,激昂地高呼:“战斗吧!勇士们,我们胜利了!”法军士兵纷纷响应,高呼着“我们胜利了!”拼命进攻。土尔斯堡攻克了,驻守该堡的英军全部被歼灭。
奥尔良解围战的胜利,是百年战争的转折点。贞德为保卫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唤起了法兰西的民族意识,给法国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和信心。法国军民乘胜反击,不断在全国收复失地;1453年10月,除加来港以外,法国领土上的侵略者全部被消灭。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宣告结束。
令人痛心的是,贞德并没有看到战争的最后胜利和祖国的统一。1430年在一次战斗中,她被勃良第伯国俘获,被以四万法郎的代价出卖给英国人。英教会法庭将她诬称为“女巫”,判处火刑。翌年5月,英勇就义。
贞德虽然死了,但是法国人民永远真诚地崇敬和感激她。她是法国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伟大英雄,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圣女贞德”或“奥尔良姑娘”。她的英雄事迹,世世代代家喻户晓。
伊凡雷帝为何猝死
1584年3月18日,俄国历史上第一位铁腕沙皇伊凡雷帝在下棋的时候猝死,享年54岁。伊凡雷帝在位51年,在他执政期间,对外,疯狂地实施侵略扩张政策;对内,高压恐怖,排除异己,残酷地镇压大贵族们的反抗,结了很多仇家。因此,伊凡雷帝是自然死亡还是他杀?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人们心中的疑团。
在伊凡雷帝猝死两个月后,他的儿子费多尔?伊凡诺维奇继位加冕。在加冕仪式上,费多尔向他的子民们郑重宣告:按照上帝的意旨,我们的父亲,已经仙逝的伟大沙皇,全俄罗斯的大公专制的君王伊凡?瓦西里耶维奇留下了地上的王国,领受了天使的圣像升入天国。而他自己也以自己统治全俄罗斯诸王的名义给他的儿子以祝福。
这无疑是向世人宣布,伊凡雷帝是自然死亡。为了比较充分地说明自然死亡的理由,人们对伊凡雷帝的猝死原因进行了分析说明。具体解释认为:伊凡雷帝猝死的原因,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造成。
伊凡雷帝3岁登基,过早地目睹了宫廷的黑暗,在尔虞我诈、血雨腥风的环境中学会如何保全自己,防备他人,心智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17岁正式加冕以后,连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财物,使得国库亏空,财政危机,伊凡雷帝的威信也直线下降。沙皇直属军团的成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沙俄帝国中央集权的统治,但不间断的恐怖暗杀使得国内怨声载道,政局动荡不安。再加上晚年痛失爱子和疾病的折磨。伊凡雷帝身心疲惫,神志恍惚,身体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都处于崩溃的边缘,随时可能撒手归西。
但更多的人似乎并不满足这样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对有“雷帝”之称的伊凡之死似乎过于平淡,甚至有些遗憾。于是,对伊凡雷帝死因的探究在继续着。
1963年,在修复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阿尔罕格尔斯克大教堂时,人们趁机打开了伊凡雷帝和其他一些贵族的陵墓,并对伊凡雷帝的遗骸部分进行了化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伊凡雷帝的遗骸里残存着大量的水银分子。据法医分析论证,“不能完全排除是有人用药物一下子,或缓慢地毒杀伊凡雷帝的可能”。据此,一位研究伊凡雷帝的专家首次提出他杀的看法:伊凡雷帝并非自然死亡,而是被他自己的两个宠臣——波?别伊斯基和波?戈杜诺夫害死的。但由于这种说法缺乏确凿翔实的史料证明,并未被更多的人接受或进行更详尽的研究。
近几年,有关伊凡雷帝猝死之谜的史料不断地被发现,这些史料提供了伊凡雷帝非自然死亡的依据。如:“伊凡四世比人们预料的要死得更早,他虽身患重疾,身体一天比一天更衰弱,但还看不出濒临死亡的迹象”,“沙皇伊凡死得很快”,“波?戈杜诺夫收买了给伊凡雷帝治病的英国医生后,谋害了伊凡四世。因为,如果不抢在沙皇之前,他自己就会和其他显贵一样被处死”等等。据此推断出伊凡四世是被波?别伊斯基给他的一份由医生配置,里面放进了毒药的饮料毒死的。一时间,伊凡雷帝死于宫廷谋杀之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根据史料分析,波?戈杜诺夫的嫌疑最大,因为他对沙皇早已怀恨在心。
伊凡雷帝在年过半百,身患疾病之时,还正式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侄女求婚,这对身为贵族的波?戈杜诺夫及其亲属构成严重威胁。一旦伊凡四世和英国王室联姻,将对戈杜诺夫?伊林娜的丈夫,即王储费奥多尔?伊凡诺维奇极其不利。据说,有一次,暴怒的沙皇不知为什么事情要严惩王储,戈杜诺夫想替王储求情,没想竟也被伊凡雷帝一同痛打,致使戈杜诺夫在家躺了好多天不能到王宫去,还请了医生进行治疗。而伊凡雷帝不仅对此事不感懊悔,反而对他有了猜疑。
以上种种使得王储周围那些最亲信的大公和贵族们,也就是戈杜诺夫家族对此感到受辱并产生怨恨。他们在寻求一些秘密措施,企图消除伊凡四世的联姻意图,推翻伊凡四世已达成的协议和阴谋。
至于别伊斯基的作案动机,则与沙皇冷酷残暴的性格不无关系。据说,伊凡雷帝在晚年的时候变得非常的脆弱,他非常害怕自己在没有忏悔,没有领受圣餐礼的情况下突然撒手人寰。因此,他从全国各地招募来六十多名巫师和巫医,由卫队严加看管。每天,伊凡雷帝都派别伊斯基去巫师和巫医那里了解他们的占卜、预告情况,然后回来向自己汇报。可是女巫们居然告诉别伊斯基,天上最强有力的星宿都反对伊凡雷帝,并且他们还预测出了伊凡雷帝的死亡日期。别伊斯基哪敢向伊凡雷帝汇报这些啊!他隐瞒了事实。可是伊凡雷帝还是知道了占卜和预言。伊凡雷帝暴跳如雷地叫嚷,他要在预言他死亡的那一天把巫师和巫医们统统烧死,把隐瞒预言的别伊斯基推出去砍头!别伊斯基真正被沙皇逼上了绝路。于是别伊斯基和戈杜诺夫联手,把他们自己的死期变成了伊凡雷帝的死期。
不难看出,上述说法,多为推理、判断,缺乏详尽、可靠的史料依据。既然没有定论,伊凡雷帝之死也就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有待后人的进一步论证。
伊丽莎白女王为何终身不嫁
十六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爱上了王后的侍女美丽的安妮?博林,遂以王后没有男嗣,在将来可能发生继承纠纷为由要求离婚。王后阿拉贡?凯塞林是亨利的寡嫂,他们生有一个女儿玛丽。
英国是天主教国家,亨利的离婚要求遭到了罗马大主教的强烈反对。
但是亨利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决定进行宗教改革,建立独立的英国安立甘教会,以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
1533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在距伦敦30英里的女修道院开庭审理亨利离婚案。王后阿拉贡?凯塞林拒绝出庭,克兰默遂于5月23日判决亨利与凯塞林的婚姻无效。两天后,亨利就与已经怀孕的安妮举行了秘密婚礼。28日,克兰默宣布亨利与安妮的婚姻有效。同年9月,亨利被教皇开除出教。安妮也为亨利八世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伊丽莎白,她随父亲加入了英国国教。
1554年,玛丽君临天下,她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为了将英国带回天主教门下,她实施了一系列残酷的血腥镇压,人称“血腥玛丽”。残暴手段使帝国进一步的分裂,一时间,各种阴谋谣言不断,而伊丽莎白因涉嫌卷入新教运动也被玛丽软禁。
1558年,玛丽一世驾崩。因其膝下无子女,伊丽莎白便在英格兰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新教徒的拥戴下,继承王位,称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自幼聪慧、貌美,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才思敏捷,博览群书,通晓意大利、法兰西、西班牙等国语言。在她统治期间,注意任用贤才,积极推进国家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她在位44年,带领大英帝国进入“黄金时期”,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强的国家,为英国的强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她却终身未嫁,引起了人们对她的种种猜测。难道守身如玉67年,号称“嫁给了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过正常人的情欲?一生都未有过惊心动魄的爱情经历吗?
她的政敌为此攻击她有生理缺陷,因此不能够像正常的女人一样结婚生育。持反对观点的人们则说她曾有过私生子。也有很多人认为,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三次杀妻,六娶皇后,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阴影,使她惧怕婚姻。
以伊丽莎白的美貌、品行、才干、地位,获得欧洲各国国王、贵族的青睐与追逐,一直就从未间断过。据记载,伊丽莎白在少女时代曾与英国贵族汤姆斯?西摩尔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一度成为宫廷的绯闻。但西摩尔追求伊丽莎白主要是想利用她争夺王位,后因阴谋败露,西摩尔被杀,他们之间的这段恋情也就告终。
1568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向伊丽莎白求婚,亦遭到拒绝。腓力二世曾是伊丽莎白的姐夫,是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的丈夫。他早就对伊丽莎白另眼相看,在她遭受玛丽监禁期间曾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但伊丽莎白对是否缔结这桩婚姻非常冷静和慎重,玛丽与腓力的结合,曾经给英国带来危害,人们的记忆犹存。她认为腓力向她求婚是为了吞并英国。于是,她以双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为由,委婉地拒绝了腓力的求婚。
以后,伊丽莎白又陆续拒绝了其他一些国家王公贵族的求婚,如瑞典王艾力克、罗马皇储查理大公等等。
人们一直相传,伊丽莎白一世虽然终身未曾婚嫁过,但她一直都有个情人,这个神秘的情人就是当时大英帝国的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伊丽莎白与达德利在孩童时代就已相识,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两人之所以始终没能缔结良缘,是因为达德利早已结婚(他曾有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神秘死亡),女王当然不能成为达德利的第三任妻子。据说,伊丽莎白女王与达德利长年保持着通信关系,女王喜欢在信中称呼他为“甜蜜的罗宾”,并给他取了个昵称:我的“眼睛”。
美国的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曾公开展览过达德利写给伊丽莎白一世的一封情书。这封情书写于1588年7月20日或27日,是达德利在海上指挥英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交战间隙写给女王的。在这封情书中,达德利称伊丽莎白为“最最甜蜜的女王陛下”和“我最最亲爱的女士”。有趣的是,他两次将代表“最”的英文单词“most”中的“o”双写,变成了“moost”,中间都空了一格,并在两个“o”上面加上“眉毛”,这样就成了一双“眼睛”。达德利在信里感谢“甜蜜的”女王给予了他“最伟大的安慰”,落款“R?莱斯特”。这也是他给其他人写信从未用过的落款。
在写完此信后一个多月,达德利就战死在沙场,享年56岁。达德利的死讯令伊丽莎白女王几乎崩溃。她把自己锁在卧室里,一直几天不眠不食。
最后英国财政大臣和其他内阁大臣不得不破门而入,将女王抬出卧室。
1578年,伊丽莎白女王已经45岁,仍然待在闺中,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的四弟,年仅20岁的安如公爵向她求婚,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当时答应了求婚,但在即将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突然变卦。这次拒婚差点使伊丽莎白女王丧命。
前面提到过,伊丽莎白是新教徒,在罗马天主教皇的眼里,她继承王位是不合法的,合法承继人应是苏格兰的玛利?斯图亚特女王。玛利?斯图亚特是苏格兰詹姆士五世与法国盖斯家族的玛利所生的女儿,也是英王亨利七世的曾孙。而安如公爵则是玛利?盖斯的外甥。伊丽莎白的悔婚,使玛利?盖斯极其恼怒,发誓要给伊丽莎白以颜色。一袭来自法国的丝裙,毒死了伊丽莎白的女官,惊魂未定的伊丽莎白气愤至极决定反击。她派华星汉前往苏格兰引诱玛利?盖斯,然后在床上杀了她。
翻开欧洲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自古至今,各国王室成员的婚姻,都很难由当事人自己做主。王室婚姻的缔结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对外战略密切相连。因而,王室婚姻也包含了太多的阴谋诡计和利益舍取。伊丽莎白之所以终身未嫁,并非是因为她有生理残疾,也并非是她太挑剔,而是因为她的睿智。她早已看得太透、太穿。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独身,将毕生心血致力于英国的强大、昌盛。
正如她在宣布解除与安如公爵的婚约时所说:“我无须再选择佳婿结婚,因为我在举行加冕典礼时,已将结婚戒指戴与我国臣民的手上,我将与全体臣民为伴,将我的生命与贞洁献给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