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年又有传闻说,普雷斯特?约翰为寻求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曾准备到欧洲与罗马教皇和各国君主会晤,但因蒙古人对东欧地区的进攻而未能成行。1250年一个史学家宣称:约翰王在蒙古人的入侵中死于非命。1298年,马可?波罗也披露:成吉思汗曾经在西征中杀死其教父——一名很有势力和影响的聂斯托利派领袖。不少人甚至推断,死者也许就是普雷斯特?约翰本人。经过几个世纪的寻寻觅觅,人们始终未能弄清“普雷斯特?约翰”的真面目。后来,人们对这个话题似乎已不再抱多少兴趣。
16世纪,葡萄牙人的航海探险活动有声有色,也重新唤起了欧洲人解开约翰王之谜的兴趣。1520年,葡萄牙人为把阿拉伯人从红海赶走、独占从苏伊士通向东方的海路,竟然在埃塞俄比亚寻找“普雷斯特?约翰的后裔”。一支探险队在经过半年的考察后,声称他们发现了约翰王的后裔们曾经住过的帐篷和宿营地;但就连埃塞俄比亚人也不能证明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1558年,一位名叫迪亚哥?荷曼的葡萄牙探险家又别出心裁。他绘制了一幅引人注意的地图,在地图中画了“普雷斯特?约翰”的肖像,肖像的旁边写着埃塞俄比亚文字。也有不少欧洲探险家在印度洋航路开通后,到印度寻访过约翰王的踪迹。印度长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天下,基督教的传入是伴随着英国人的侵略开始的。这一事实显然与约翰王信中所述不一致。在印度的考古发掘和口头传说中,也没有这个神秘人物的影子。因此,不少欧洲学者认为“约翰王”纯属杜撰,那封信当然也是伪造的。有人也认为,那封信是欧洲某个国家的僧侣同拜占庭权贵们开的一个玩笑。
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他们认为普雷斯特?约翰是真有其人的,他之所以在信中大谈印度是为了隐去真情。他们在经过考察后得出:埃塞俄比亚就是约翰王统治过的国家。“约翰”也许是埃塞俄比亚王朝名号“赞”的谐音变化。这个国家从公元4世纪开始信奉基督教;本世纪初,这里的葡萄牙传教士在一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古代基督徒使用过的旗帜和宝剑。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应该是普雷斯特?约翰时期的文物。后来,欧洲考古学家又在埃塞俄比亚发掘出一个中世纪时代豪华王宫遗址。
不少人推测,这可能是约翰王居住过的王宫。
普雷斯特?约翰真有其人吗?一封没头没脑的信件(但愿不是开玩笑),引得人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苦苦寻找、不断争论、刨根问底。可见,历史上的“问号”太多了,而人们身上的历史探索欲,无疑是历史的幸运。
亚历山大的陵墓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是古代马其顿国王菲烈特二世的儿子。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6年即位后,大举侵略东方。在短短的10余年里,东征西伐建立起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与巴尔干半岛的广阔的亚历山大帝国。
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英雄,但同时又是一位神秘人物。有关亚历山大的传说不可胜数。遗憾的是,他生前的一些历史记载没有流传下来,而后来的一些传抄本及书籍又众说纷纭,矛盾重重,并且带有极浓重的传奇色彩。
就是在他死后两千三百多年的今天,这位古代伟大统帅的业绩仍令人们十分关注,人们迫切希望发现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陵墓,以求从出土文物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历史证据。
可是这位著名历史人物的陵墓究竟在哪里呢?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关于亚历山大的死因历来有两种传说。
一种观点是:亚历山大远征印度时在距离巴比伦不远的地方,碰上了一些精通天文和占卜的祭司,他们劝告他不要去巴比伦,否则凶多吉少。虽然他没有停止前进,但是此后却变得心情抑郁。一次,他驾驶着战舰在湖泊上游逛,突然刮来一阵风,把他的帽子吹走,掉在芦苇丛中,正好落在古亚述国王的墓上。所有的随从以及亚历山大本人都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事。
而派去追帽子的水手,在泅水回来时,竟大胆地把它戴在自己头上,这就更加强了不祥之感。亚历山大恼怒了,当即把这个水手杀了。不久,亚历山大身患重病。十三天后,这位在位十二年零八个月的国王,匆匆结束了他的三十二岁生涯。
这种观点是比较迷信的,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信服力。也许亚历山大大帝的死很可能是由于行军路上的艰辛,加之经过多次作战,弄得遍体伤痕,在沼泽地里又感染上了疟疾等原因造成的。
另一个传说是:亚历山大之死是因为在宴会上有人往他的酒杯里下了毒药。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亚历山大就不是自然死亡,而是死于阴谋。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下托勒密将军(后来成为埃及王)用灵车把他的遗体运往埃及,安葬在亚历山大城,并为他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陵墓。
恺撒大帝、奥古斯丁皇帝、卡拉卡尔皇帝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曾到此陵墓朝拜过,还在亚历山大的塑像头上加了一顶金冠。可是到了公元3世纪,有关陵墓之事,不知为什么已无人提及。公元642年,阿拉伯大军攻占了亚历山大城,这里的辉煌历史陈迹使他们感叹不已。到了1798年,法兰西拿破仑的军队进入亚历山大城时,这里已是一派衰落景象,城中只有六千位居民了,跟随拿破仑的一些学者还看见不少古建筑的废墟。19世纪初,这里开始修建海港,亚历山大城很快成为地中海上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可是历史陈迹却荡然无存了。
按古希腊的习俗,创建城市的国王,在他死后一般都要埋葬在城市中心。因而有的考古学家分析认为,陵墓很有可能在位于城市东部的皇宫区。
也有人认为,陵墓应在两条街道的交叉点上。
可是,陵墓的具体位置始终是个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无数的专家学者为此进行了努力。
据说1964年的一天,埃及亚历山大市的报纸发表了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陵墓找到了——波兰考古学家们的巨大成就!”消息很快传遍了全世界。美国《纽约时报》立刻给波兰考古队发了一封电报,希望就这一伟大的发现写篇文章,并给予优厚的稿酬。各国记者也争先恐后地飞抵埃及。同时,大批旅游者的涌进使得埃及警方处于戒备状态。
可惜,消息是假的。原来发现的并不是亚历山大的陵墓,而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座剧院的遗址。
近年来,波兰考古学家玛丽亚?贝尔纳德对当地出土的古陵灯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古人在制作陶灯时,在上边绘制了古代亚历山大城的模型,因此她对陵墓的位置做了一个有趣的推测:她认为在模型内的许多建筑物之中,有一个圆锥形的建筑物可能就是亚历山大的陵墓。因为,奥古斯丁皇帝的陵墓是尖顶圆锥形建筑,这种墓型很有可能就是在仿造亚历山大陵墓。
英国人维斯也曾对托勒密王朝的墓地进行过分析研究,认为这些墓应当同亚历山大陵墓相像。他想象亚历山大的棺木是安放在一座宏伟的庙宇里,周围是一些圆柱,墓里一定有许多稀奇精美的物品。墓内还可能保存着从埃及各处庙宇送来的经书。20世纪70年代,一个惊人的大发现大体上证实了这些猜想。专门研究古代马其顿历史的考古学家安得罗尼克斯发现了亚历山大的父亲——菲烈特二世的陵墓。
大殿中央住宅放着高大的大理石石棺,上面设有镶着宝石的、沉重的金质瓶状墓饰。国王的遗骨就在其中,周围是一些珠、王权标志、战盔等物,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其中有五个用象牙雕刻的雕像,制作得相当精美,特别引人注目。这五个雕像是国王的一家:菲烈特二世本人、他的妻子、儿子亚历山大和国王的父母。这个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考古中最伟大的发现。
惊喜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菲烈特二世国王的陵墓尚能找到,难道他儿子的陵墓就不能寻觅吗?
但事实毕竟是事实,亚历山大陵墓的确令人难以揣测,一直没有任何线索。
欧洲字母的发明
说到欧洲字母文字的发明者,这就不能不提到腓尼基。
腓尼基是古代一个城邦国家,位于叙利亚沿岸,西临地中海,东倚黎巴嫩山,北接小亚细亚,南连巴勒斯坦。由于腓尼基地处西亚海陆交通的枢纽地区,所以航海和商业特别发达。在古代的文献里,腓尼基称为“腓尼赫”。
古希腊人称它为“腓尼基”,意思是“紫红之国”。
在当时腓尼基人主要从事商业和航行事业,经常坐着船到各地去做买卖。在做账时,觉得当时流行的楔形文字太繁难,需要有一种简便的文字作为记载和交往的工具,他们在埃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用二十二个辅音字母表示的文字。现在欧洲各国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来源于腓尼基字母。
说起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远近皆知的聪明人。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片木头,用刀在上面划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就递给了奴隶一件工具。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来向卡德穆斯求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
最早使用腓尼基字母的腓尼基城市是乌加里特城。乌加里特城大约建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公元前1400年时,由于遭到了一场地震被摧毁。
乌加里特古城被地震摧毁之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城市”。当时城里云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行各业的人,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用楔形符号写的字母文字泥版。从1930年开始,学者们就已经陆续读懂了用三十个楔形符号写成的“乌加里特楔形字母文字”的泥版,其中还有不少乌加里特的诗篇。
学者们还在这里发现了一本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字母文字表的《识字读本》。后来在腓尼基南北通用的由二十二个辅音音符所组成的字母,就是从乌加里特的字母演进而来的。
随后,古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现在欧洲各国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是从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演变而来的。
因此可以说,腓尼基古城乌加里特的字母文字是欧洲国家字母文字的始祖,腓尼基人是欧洲最早使用字母文字的人。
神秘的地面巨画
在秘鲁利马南部的毕斯柯湾,有一个人工建造的高820英尺的红色岩壁。岩壁上雕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或三足烛台形状的图案。三叉戟的每一股约有13英尺宽,而且是用含有像花岗岩一样坚硬的雪白磷光性石块雕成的,因此,如果现在不是被沙土所覆盖,它将发出耀眼的光芒。
是什么原因驱使古印加人建筑这么巨大的石头标记呢?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毕斯柯湾岩壁上的三叉戟是指示船只航行的陆标。但大多数考古学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指出,绘制在海湾中的这幅三叉戟图案,不能使在所有角度上航行的船只都能看到它,况且,在遥远的古代,是否有远洋航行这回事都是值得怀疑的。如果航行必须要用航标来指示的话。古印加人为什么不利用两座岛屿?这两座岛屿就在三叉戟的中股延伸线的同一海面上,它们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不管船只从哪一个方面驶向海湾,从很远的地方就可看到这些岛屿。但如果用三叉戟当航标,从北方或南方来的海员根本不能看到它。而最主要的一点,绘制三叉戟的人,使它的方向朝天。另外一点也值得提一下,在三叉戟坐落的地方,除了一片沙滩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吸引海员。而且,就是在史前时代,那里的水中也是礁石嶙峋,根本就不适于船只停泊。因此,考古学家们认为,这座在古时候光芒耀眼的三叉戟图案,一定是作为某些会“飞”的人的航空标志而设置的。
考古学家们推测,如果三叉戟确是航空标志,那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在它的周围一定还有另外一些东西。果然,20世纪30年代,在距三叉胡图案100英里外的纳斯卡荒原上,考古学家又发现了许多神秘的图案。这些图案遍布从巴尔帕的北边至纳斯卡南边的37英里的狭长地带。它们是一些几何图案、动物雕绘,以及排列整齐的石块,很像一座飞机场的平面图。
如果乘飞机在这个荒原上空飞行,人们可以发现许多闪闪发光的巨大线条。它们伸展几千米,有的平行,有的交错,有的构成三角形、长方形、半圆等几何图案,有的构成巨大的不等边四边形。相互交织,连成一片。此外,还能看到一些巨型动物的轮廓。它们都是用色调明亮的石块镶嵌出来的。其中有极长的鳄鱼,卷尾的猴子……还有一些地球上从未见过的奇禽异兽。
早晨,登上附近山头便可发现;旭日东升之初,巨画线条十分清楚;太阳高升之后,巨画即随光线角度变化而消失。
是谁制作了这些图案?制作者为什么能准确定出线条的宽度和深度,使它们出现奇迹般的效应?为什么把它们绘得如此巨大,栩栩如生?而且只能从一个较高的角度——例如在飞机或高山上——才能看清整个图案的全貌呢?
这些问题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兴趣,一直以来,许多考古学家和好奇者绞尽脑汁思考和探索。
据当地的传说,在过去的某一个时期,一群不知来历的智慧生物,登陆在今天纳斯卡城近郊的一块无人居住的荒原上,并为他们的宇宙飞船在那里开辟了一座临时机场,设置了一些着陆标记。这之后,不断地有他们的飞船在这里着陆和起飞。这群神秘来客在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后,又离开地球回到自己的行星上去了。当时的印加部落,曾亲眼目睹了这些宇宙人的工作,并且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考古学家们推测:如果纳斯卡荒原是登陆点,毕斯柯湾上的三叉戟是登陆指标,那么,在纳斯卡的南边也会有一些指标才对。果然,在距纳斯卡250英里的玻利维亚英伦道镇的岩石上,人们又发现了许多巨大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