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半岛中部有一条台伯河,蜿蜒向西注入地中海。罗马城建在台伯河左岸的小山上,离入海口不远。据说,罗马城是由两个孪生兄弟——罗慕洛和勒莫建立的。他们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英雄之一伊尼亚的后代。在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陷的时候,伊尼亚带领一些人逃了出来。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和海上漂泊,来到了意大利半岛。伊尼亚的儿子后来在拉丁地区修筑了新的城池——亚尔巴龙伽城,自己当了国王。王位后来传了15代,一直传到侬米多尔。侬米多尔有个弟弟叫阿穆留斯,他通过政变篡夺了王位。
阿穆留斯为了防止哥哥的后代报仇,下令杀死了自己的侄子,并强迫侄女去作女祭司。女祭司是不能结婚的,阿穆留斯以为这样一来就能使哥哥断了“香火”。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不久,被迫当祭司的侄女竟生下一对双生子。阿穆留斯又恨又怕,他立即下令处死侄女,并派一个奴隶把孪生兄弟扔到河里去。奴隶提着装着两个婴儿的篮子来到台伯河边,看着不断上涨的河水不敢靠近。他想,如果把篮子放在河边,不一会就会被水卷走的。就这样,奴隶把篮子放在河岸上就回去了。万万没想到,篮子被河水漂起后,没冲多远就被岸边的一根树枝挂住了。河水退下后,篮子里传来了嗷嗷待哺的婴儿的哭声。恰巧一只母狼正好来河边喝水,它闻声走过来嗅了嗅篮子里的孩子,不但没有把他们当作一顿丰盛的晚餐,反而用自己的乳汁来喂他们。
后来一个牧人发现了哥俩,于是把他们带回家抚养。牧人还给他们起了名字,一个叫罗慕洛,一个叫勒莫。牧人后经多方打听,知道这两个孩子是老国王的后代,于是一直对他们的身世守口如瓶。这对孪生兄弟在牧人的一手调教下渐渐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牧人看到时机成熟后,便把他们的身世和盘托出。于是,兄弟俩开始行动,领导亚尔巴龙伽人民起义,推翻了残暴的阿穆留斯。兄弟俩又找到了退居乡间的外公,并让他重新当了国王。
后来兄弟俩不愿呆在亚尔巴龙伽城,他们打算在昔日遇救的地方另建新城。新城建好后,兄弟之间却因为新城命名、由谁来统治等问题发生争吵。最后双方决定让神来作出选择。至于神意如何,通过占卜测知。勒莫首先在自己的占卜地看到6只秃鹫飞过,便认为神选择了他。当他派人通知罗慕洛时,罗慕洛正看到有12只秃鹫飞过。一方声称先见秃鹫者为王,另一方则坚持以秃鹫的数目多寡定夺。双方爆发了一场舌战,激愤的漫骂导致格斗。罗慕洛杀死了勒莫,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市。“罗慕洛”后来的读音就成了“罗马”。这件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754年,这一年也是古代罗马纪年之始。
当然,这只是传说中故事。这个传说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多少历史真实性?罗马城市建立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呢?史学家已经争论了百年之久,人们还是各执一端。
目前我们关于罗马早期历史的知识,大部分来自古代史学家李维、狄奥尼修斯和普鲁塔克三人的记述。有关罗马起源的主要情节,他们三人的口径基本上是一致的。从这可以推断,早在他们之前,可能就有人对罗马的起源和早期罗马历史的传说做过一番删订、统一工作。一般认为,大约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关于罗马起源的传说已经定型且被大家公认。直到16世纪,西欧的人文主义者才起来否定伊尼亚和罗慕洛的故事。于是,有不少学者开始对上古传说的真实性表示怀疑。17、18世纪,疑古之风已经走向极端,一切古代传说统统被斥为“胡编乱造”、“纯粹神话”。
但是也一直有人持保留意见。一些史学家根据民间歌谣、语言学、铭文材料,认为这个传说是比较可信的。
事实上,关于罗马建城的故事,肯定有许多情节是后人胡乱附会上去的。但也不能否认,传说多少会“折射”历史的真实。因为,一切古老民族的历史几乎都是从夹杂着神话的传说开始的。
19世纪,考古学取得重大进展。不少考古发现有力地印证了古代传说,使人们只得对它们“另眼相看”。二战后,考古学家在罗马帕拉丁发现了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墓葬和小茅屋村落遗址。这说明在帕拉丁卡马卢斯山西端,的确有过一群小茅屋组成的牧民村落。这与传说中牧人和孪生兄弟居住的“罗慕洛小屋”是相符的。虽然不能由此证明罗慕洛真有其人,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点说服力的。另外,原来认为根本不存在的特洛伊城,也早就因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利曼的发现而被人们承认。看来,从特洛伊逃出来的罗马人传说中的先祖——伊尼亚,也不一定就是子虚乌有。
宏伟壮观的科洛塞穆竞技场
科洛塞穆竞技场位于罗马古城区的威尼斯广场南面,是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维斯巴夏在位时修建的,始建于公元72年,历经八年后,由其子提图斯完成。这个竞技场是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以其庞大、实用和精美而闻名于世,即使经过了一千九百年的风风雨雨后仍然引人憧憬。
在拉丁语中,“科洛塞穆”的意思是“巨大的”,因此人们又称为大角斗场或者圆形大剧场。其实,它的主要用途是角斗表演,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多功能的体育场。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牢固耐用的内部构造、精美宏伟的外部设计,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用先进科技建筑的体育馆都难以与之相媲美。
这座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竞技场,外墙高四十八点五米,相当于现在一个十二层大厦的高度,整个外观呈现椭圆形,长径达一百八十八米,短径为一百五十六米,圆周长为五百二十七米,占地总面积达到两万平方米。
观众席可容纳五万人,共分四层四区,六十排,每层以百分之六十二的坡度向上升起,全部用大理石装饰。座位最前面是贵宾席,中间是骑士席,后面的是平民席。因为分有四个区,各区的观众对号入座,所以并不会发生纷乱的现象。第四层上开有四个门,西北门为正门,西南侧和东北侧为皇室家族专用席,里面设有柱子,用来挂遮阳棚。最高处还有一圈柱廊,供卫士和管理棚顶的人员休息。
竞技场全用砖石、水泥来修筑,底下两层是用巨型石柱和石墙,可承担巨大的压力,拱顶用水泥和砖,牢固耐磨,上面两层全是用水泥,外表再用华石进行装饰,重自下而上逐渐减轻,下层最牢固,但上层也很坚实。所以罗马人会有“科洛塞穆永不倒”的谚语。
竞技场的中心是表演区,场地呈现椭圆形,长达八十六公分,宽约五十七公分,奴隶们在此表演角斗或者用来斗兽,以娱观众。因为表演区地势很低,距离最前面的贵宾席还低五公尺,所以可以灌满水来表演舟船海战。恐怕现在体育馆也很少有这样多功能的表演区。
不要以为表演区是竞技场最底层,像大轮渡一样,在表演区下面还有地下室呢!大约有八十个房间,设施齐全,上面有厚实的木板,下面有排水的管道。房间分别为乐队室、道具室、角斗士室、医务室、兽栏等等。
这么一个庞大的竞技场,五万观众蜂拥而至的时候,罗马人是怎样保证入场的秩序的?观众是如何入座的呢?
罗马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皇帝和他的全家坐在光彩夺目的包厢里;元老和骑士各自有特别的座位,他们穿着特殊的紫色镶边的礼服;战士和市民分开就座。如果平民要坐在底部两排重要的位置上的话,那他就得穿上庄重的白羊毛制作成的宽外袍,这是公民合乎礼仪的衣服。已婚男人和单身汉分开就座。男孩子们单独坐在一个区域,他们的老师紧靠着他们坐在邻近的位子上。”
“妇女们、穿灰褐色衣服的贫民和穿丧服、戴孝的人只能坐或者站在竞技场的顶层。神父和修女们坐在靠前面的位置。衣着的不同和行列的隔离,强调了在这个场合正式礼仪的成分,正如严格的排列座次反映了严峻的罗马社会阶级差别一样——你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上,在哪个位置上就一定能看到你。”
科洛塞穆竞技场宏伟壮观,使它备受青睐。
它的外部共分四层,除最上一层保持开有小窗的墙面外,其余各层都开以拱门,每层八十拱,三层共有二百四十拱之多,远看气势宏伟,近看则拱门叠错,虚实相间,而每个拱门两边用古典柱子夹插并立所形成的柱式——拱门联合结构,则将建筑的力度与美感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当时,罗马建筑已经充分的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技巧。竞技场的第一层拱门用质朴坚实的多利亚柱式,第二层拱门用秀美的爱奥尼亚柱式,第三层采用华丽的科林斯柱式,第四层墙面则用了罗马人偏爱的方倚柱。这样由低到高,由坚实到轻巧富丽,建筑本身的功能和装饰的节奏便得到了极好的配合。而且,第四层的墙端立柱虽起支撑遮阳棚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增加建筑外观的美感,使建筑整体虚实相间的配合显得更有气韵。
建筑史学家认为,以层层柱式分割建筑立面的做法,具有独特的精妙之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般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从而表现了古典的人本主义精神。
面对如此巨大的建筑,任何人都可能感到气馁,感到人的微不足道。罗马的建筑师在构思竞技场的时候也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一方面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了他们创造的宏伟,同时又要避免人们跟庞然大物相比产生的渺小感:当人们只同圆柱和框橡构成的单个矩形拱门相比时,人就显得大多了!而且这样,作为罗马帝国的象征,罗马公民还能感到他自身是竞技场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反而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呢!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各国的艺术家、建筑家总是在科洛塞穆的废墟中流连忘返,也许这座建筑的特殊艺术构思确实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和灵感吧!
“千人大浴场”
古罗马人对洗澡有特殊的嗜好,很早以前他们就建了许多极其考究的大型浴场,将沐浴温泉作为养生与享受的一种方式。
这种浴场在共和国后期开始出现,最初可能是从城市或神庙附近公用的某种温泉浴池转化而来,只有一两个较大的热水浴池;由于要经得住水汽侵蚀,因此一开始便采用砖石结构,以圆形为主,屋顶也多用穹隆圆顶。
到了帝国初期,浴场规模发展得庞大而复杂,大型皇室浴场增设图书馆、演讲厅和商店等,还有很大的交易厅和运动场所。建筑一般用砖石、水泥和拱顶等等,中央大厅宽敞明亮,罗马建筑追求空间效果和华美装饰的特色与多样化的用途,配合得可谓完美无缺。
公元2世纪初,叙利亚建筑师阿波罗多洛斯设计的图拉真浴场确定了皇家浴场的基本形式:主体建筑物为长方形,完全对称,从轴线上是熟水厅、温水厅和冷水厅;两侧各有入口、更衣室、按摩室、涂橄榄油和擦肥皂室、蒸汗室等;各厅室按健身、沐浴的一定顺序排列;锅炉间、储藏室和奴隶用房在地下。浴场地下和墙体内、拱顶内设有管道,通热水汽和烟以取暖。
以后各代修建的卡拉卡拉浴场、戴克里先浴场和君士坦丁浴场,均大体仿此建造。这几个浴场的主体建筑都很宏大:卡拉卡拉浴场长二百一十六公尺,宽一百二十二公尺,可容纳一千多人;戴克里先浴场长二百四十公尺,宽一百四十八公尺,最多可容三千人。它们的温水厅面积最大,用三个十字拱覆盖,是古罗马结构技术成就的代表作之一。在各种类型拱券覆盖下的厅堂,形成室内空间的序列,它们的大小、高低、形状、明暗、开合都富有变化,对以后欧洲古典主义建筑有很大影响。
浴场的主体建筑物后面是体育场,其余三面是花园,再外面其四周都有建筑物,整个浴场占地面积很大。戴克里先浴场面积达十一公顷之多。公元四世纪时,罗马城共有大型浴场十一个,中小型浴室八百多个。当年,千人浴场大开放时的景象热闹而诱人,大浴场是罗马贵族和自由民交际和政治活动场。在那里,经常有乐队在演奏乐曲,间或还有诗人和戏剧家在朗诵自己的作品。
古罗马的史书中曾记载了当时浴场的繁盛景象:
“当人们来沐浴时,总是先到冷水厅的中央浴室里,用硬木或象牙制作的刮垢器刮掉身上的污垢,而后跃入池中舒展筋骨,接着到蒸汗室中蒸到全身冒汗,再下到热水池中浸泡。热水池中有引来的温泉水,为保持水的温度,在引水管下面还生着火炉。在这里,人们不管熟识与否,都彼此大声谈笑;穿梭不息的小贩叫卖食品和饮料。也有贵族和富商来这里洗浴,由随身的奴隶帮他们脱衣、刮垢、搓背,洗完后又忙着给按摩和抹香水,满室味道刺鼻……”
但随着社会世风日下,浴场里也出现腐化堕落的现象:
“刚出现浴场时,只准男性进入,到了帝制时代开始准许女性使用,但必须分隔开来。在昏君尼禄时代,竟然准许男女混浴,一些妓女也时常混进来,浴场里一片乌烟瘴气。丑事百出、声名狼藉的男女混浴实行了五六十年,到哈德良皇帝时才明令制止。……虽然罗马帝国灭亡原因很多,但骄奢淫逸、道德沦丧亦是一个重要因素。”
帝国灭亡后,皇家办的大浴场多数遭到破坏。只有君士坦丁、戴克里先等少数浴场幸存下来。16世纪,戴克里先浴场高大的温水厅,被改为天主教堂,保存至今。虽说这个大浴场如今已面目全非,然而人们来此驻足仍不难想象出它昔日的壮丽和兴旺。
罗马古道
古罗马保持最长久的纪念建筑之一就是它巨大的道路网,它们将罗马各行政省编织在一起,为罗马帝国的强盛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时由于古罗马人崇尚法制,追求有序和规则,因此古罗马时代的交通运输网都有着宏伟的规模。各交通大道一般都以罗马城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周围地区延伸。
公元前312年,为适应版图扩展和势力延伸的需要,在监察官阿庇乌斯的主持下,罗马人修筑了第一条高水准的罗马式道路——阿庇乌斯路。
这条大道从罗马南下直达意大利工业中心卡普亚,之后不久,罗马又修了一条北上的弗拉米乌斯路,直达亚得里亚海滨的北方重镇阿里米昂。再从这条北上大道延伸至波河流域,就可与法、德、瑞士、奥地利等地相连,通达之途更为广阔。
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陆续建成几条大道。奥莱丽亚大道以罗马为起点,向西北直达热那亚;瓦莱里亚大道横贯亚平宁半岛;还有一条称为拉丁大道,沿着罗马向东南方向延伸,在卡普亚附近与阿庇乌斯路连接。
首都罗马用道路和意大利各地、英国、西班牙、小亚细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连成整个,并把这些地区分成十二个省,共有约三百二十条联络道路,总长达到七万八千千米,以维持帝国在广大地区的统治地位。
有这么多的高水准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所以也就留下那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