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尔特斯写给查尔斯五世的第二封信中介绍,泰诺克蒂兰“有两个湖泊,一个淡水湖,另一个面积稍大,是咸水湖。湖边的居民出行时均以舟代步,皆不受陆地上奔波劳顿之苦。”接着,他描述了城里的道路与交通状况,从任何一个方向进入泰诺克蒂兰的人,都会发现整个城市被从中间分成了两大块,这是因为它四面都有一个入口通向城中宽阔笔直的主要街道。连接路口与湖岸的是四条人工修建的堤道,这些堤道约有两根衔接起来的短矛那么宽。城中的主要街道笔直而宽阔,其中一部分是土石混合路面。其他的通行道路一半是水道,方便小舟来往;另一半则是土石铺就的半硬化路面,沿着水道前行,不时可以看见连接水道两岸的小桥,在一些较宽的水道上则架起了坚固的造型讲究的大桥,其中许多可以容纳十匹马并行。
阿兹特克人认为他们的首都不仅是帝国的中心,更是全世界的中心位置所在。坐落于首都核心位置的便是他们的宗教圣地——金字塔状大寺庙,那里每天都上演着血腥的宗教仪式,两列长长的台阶分别通向太阳与战争之神惠茨罗卜底里和雨神泰拉洛克的神殿,祭司们就是在这里举行人祭仪式的。大寺庙高一百五十英尺,俯瞰着城中纵横交错、繁华忙碌的水道和大街。尽管科尔特斯对阿兹特克人的迷信传统十分厌恶,但他仍不由得深深地叹服于阿兹特克人的建筑成就——那些供奉神灵的高大庙宇。那些供祭司们居住的豪宅。对于那些宗教建筑群,科尔特斯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由衷的赞叹——“这个宏伟的宗教中心被一道围墙圈住,里面大到足以容纳五百人生活和工作。这里面至少有四十座金字塔状的建筑物,建造技巧极为精湛。寺庙里的殿堂和走廊宽敞、高大而华丽。最高的大寺庙得走上五十级台阶,才能到达其主体部分。它的高度超过了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塔尖。神殿中的石壁都经过精心的雕琢和打磨。木器则被刻上神态各异的鬼神形象和艳丽的图案。”
金字塔旁边那座圆形的神殿属于长着羽毛的蛇神,这座神殿的前方是一排排摆放头骨的架子。阿兹特克人拿活人做祭品,把他们的头颅割下来,一排排整齐摆放在神殿的架子上。据估算,那些架子上摆放了几万人头颅。
而当时另外两个西班牙人在清点之后说,总共有三万六千个头颅摆放在那里。有些只剩下惨白的颅骨,有些正在腐烂,有些则仍在淌着鲜血。
现今拥有一千三百万人口的世界大城市——墨西哥城,就建在昔日繁荣昌盛的阿兹特克帝国首都泰诺克蒂兰的遗址上。为了保护这个伟大古国的遗址,墨西哥政府已把附近五千平方米地区划为保存区,拆毁了保存区内的七幢建筑物。
经过三年的努力,泰诺克蒂兰辉煌的建筑,在沉睡了四百六十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众神之都”
墨西哥的特奥地瓦坎享有“众神之都”的美誉。在一片丛林野草掩映之中,两座巍峨壮观的金字塔遥遥相望,远近闻名。一座是太阳金字塔,另一座是月亮金字塔。令人惊奇的是,此处号称“众神之都”,却不见众神身影,空留一座大都市的规划和建筑。
东面的是太阳金字塔,上下共有5层,高达65米,占地222米×265米。
塔顶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太阳神庙,庙中供奉一座太阳神像,神像胸前佩戴无数金银珠宝,璀璨夺目。每当重要节目,人们就要以隆重的礼仪祭祀太阳神。他们将活人朝天绑在牺牲石上,剖开胸膛,把还在跳动的心脏奉献给太阳神。与太阳金字塔相对应的是月亮金字塔,塔高43米,占地150米×120米。有5个中心走廊,中间宽台阶延伸至最高的平台,但平台上原有的一座月亮神庙已经荡然无存了。
两座金字塔都是用泥土和沙石相叠、夯筑而成。据估算,太阳金字塔用了大约100万吨黏土砖和石料。塔身表面再铺上光滑的素色或彩色石板,有的石板上还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
两座金字塔之间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长3千米,宽40米,被称作“冥街”(又称“死者大街”、“亡人大街”、“黄泉大街”)大街两旁整齐地排列着壮观的神庙、华丽的宫殿和大量平民的住宅,形成气势雄伟的巨大建筑群。朝北望去,林荫道的坡度足有30度;站在南端,会有一种错觉:街道仿佛直通云天。每隔几米建六级台阶一处平台,这些高度相等的台阶组成的楼梯无边无际,最后与3千米外的月亮神金字塔完全相融。这中间没有一丝一毫的偏差,该有多么高的技术水平!在“冥街”尽头,托尔蒂克人留下了古堡遗址。其中造型最优美、最别具匠心的建筑,要数克察尔夸特神庙。克察尔夸特相传是托尔蒂克人的第一任君主,在他的治理下,托尔蒂克人日见富足。他后来被尊为空气和水之神。神庙建得特别华丽精巧,每一层台阶都装饰着带羽毛项圈的蛇头和用玉米芯组成的浮雕,分别象征着蛇神和雨神。神庙中羽蛇图案非常多,羽蛇蜿蜒在曲状花纹中;神庙墙角趴着巨型羽蛇,头上发光,脸像喷火龙。这表明,在阿兹特克时期和玛雅时期之前就有这种蛇神形象了。
在街道旁边的神庙平台和金字塔后还有一些建筑群,出土的30多间房屋构成了完整的住宅区,还包括小型神庙、礼拜堂和完备的下水管道。整个城市被划分为几个较大区域,有制陶区、石雕区和纺织区。
这座“众神之都”的建造者是什么人呢?考古学家认为,这座城市始建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而已经历了5个建城时期。从一期建造开始就有完备的计划,并在以后的扩建中得到严格遵守。考古学家劳瑞特?泽约涅曾多年领导特奥蒂瓦坎的发掘工作。她表示惊奇:这样非凡的智慧从何而来,竟然可以成就如此伟大的规划?
特奥蒂瓦坎究竟是什么人建造的呢?墨西哥历史学家丹?科?比列加斯认为是南美大陆最古老最神秘的民族——奥尔梅克人留下的城市。苏联学者阿尔彼罗维奇?拉甫罗夫认为,特奥蒂瓦坎是托尔蒂克人建造的,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最终放弃了这座城市。反对意见认为,托尔蒂克人留下的克察尔夸特神庙的建造年代要大大晚于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而且托尔蒂克人大约在公元10世纪时候才渐渐兴起,这时候“众神之都”特奥蒂瓦坎早已存在于世上。这仿佛表明托尔蒂克人和阿兹特克人一样,都不是原居民而仅仅是后来者,他们只是把他人建造的城市据为己有而已。
但不管是什么人建造了特奥蒂瓦坎,这座城市最终被抛弃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建造特奥蒂瓦坎城的人要抛弃这座华丽宏伟的城市,任由荒草灌木丛掩盖住它?
有人认为,是天灾、饥荒、瘟疫等自然力作用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或城市的遗弃。还可能是异族入侵的结果。
现在也有人指出,“众神之都”特奥蒂瓦坡的命运与当地印第安人以活人献祭的风俗不无关系。为了祈求神灵护佑,印第安人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在仪式上把战俘或奴隶活人剖心献给太阳神、月亮神和雨蛇神。他们相信,祭品越丰盛,神灵的恩典就会越浩大。也许正是这种残忍的祭祀活动,导致人口锐减,并最终逃脱不掉灭亡的命运。
库斯科
库斯科是一座气候宜人的高原城市,它坐落在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南段群山环抱的库斯科盆地中。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洲之前,这里曾是印加帝国的统治中心,也是印加帝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大都市。
库斯科海拔三千四百米,在印第安语中的原意就是“离太阳最近的城市”。
有关库斯科的起源,印加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传说:很久以前,至高无上的创造神比拉科查在的的喀喀湖心太阳岛上创造了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曼科?卡帕克,女的叫玛玛?活利奥,两个人互生情意,终成眷属。创造神传授给他们各种技艺,赐给他们神奇的金杖,并告诉他们四处寻找金杖沉没之地,然后在那儿定居。这对年轻夫妇遵照神的旨意,带着金杖,浪迹天涯。有一天,他们来到了库斯科盆地,像往常一样,将金杖插入地里,顷刻之间,金杖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终于找到了神灵指引的地方,于是便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息繁衍,建立起库斯科城。此后,历代印加帝王不断兴建,至第9代帝王帕查库提(1438-1471年在位)时代,库斯科规模空前,名扬天下,被印加人视为神圣之地。
印加帝国强盛时期分为四个“苏尤”(行政区):西北部是钦查苏尤,包括今秘鲁中北部和厄瓜多尔;东南部是科利亚苏尤,的的喀喀湖流域、今玻利维亚的大部分、阿根廷北部和智利中部;西南部是孔德苏尤,占有秘鲁南北;东北部是安蒂苏尤,拥有安第斯山脉中段的东麓地带。与四个“苏尤”相应,库斯科城又分为四个区域,各地酋长在相应区域内建造房屋,以备朝觐帝王时住宿,而不同的街区代表了不同地域的风俗,所以库斯科城成为印加帝国的缩影。
古代库斯科城的中心是瓦卡依?帕塔中央广场,现为阿尔马斯广场。广场呈正方形,边长一百八十三米。从中央广场开始,随着距离的增加,建筑物由石砌的宫殿府衙逐渐变成泥墙茅舍,等级森严,贵贱有别。印加帝国最伟大的帝王帕查库提时代,在这个广场上曾多次举行过盛大的阅兵式和庄严的宗教仪式活动。每逢盛大祭祀典礼之时,广场中央供奉着用黄金制成的太阳、雷、闪电等诸神像;两旁的金御座上,供奉着历代印加帝王的木乃伊;众神之像前,成群的羊驼在祭司的祷告声中成为刀下之鬼。当印加帝王露面时,万众欢呼,祭祀活动达到高潮。如今,广场上竖起了印加人引为自豪的先王帕查库提的青铜雕像。
城内最大的宗教中心是科里坎查太阳神庙,自印加帝国的始祖曼科?卡帕克起,到印加?罗加为止,历代帝王都居住在这里。太阳神庙是一座长七十米、宽六十米的长方形建筑物,附属有王宫和祭司的府邸。整个庙宇用精心修整的、平坦而巨大的石板砌成,为了让空气流通,屋顶造得很高,用茅草盖成。大殿的四周墙壁从上到下全部镶上较厚的纯金片,所以这座神庙得名“金宫”。在正面墙壁上有太阳神像,它是个绘有男子脸形、周围环绕着光芒和火焰的用黄金制成的圆片。它面朝东方,在受到初升的太阳光直接照射时,就放射出万道金光。在太阳神像的左右两侧,按照古代习俗在金御椅上供奉着历代印加王的木乃伊。大殿中央置有一个华丽的御椅,举行典礼时,印加王便坐在御椅上。印加帝王在这里以太阳神的化身自居而号令全国,从而把全体印第安人凝聚在一起。这座神庙后来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现在其废墟上建有多米尼各教派的教堂。
太阳神庙的附近建有五座正方形小神庙。第一座小神庙供奉着太阳神;第二座供奉众星神;第三座供奉雷神和闪电神;第四座供奉彩虹神;第五座专供祭司使用,据说其墙壁均是用金银宝石装饰的。这些神庙里的金银珍宝全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洗劫一空。
太阳神庙与五座小神庙环绕在一个名叫太阳广场的庭院周围,庭院中有玉米地和五个喷泉。这里种植的玉米是专供举行盛大祭祀活动时供奉给太阳神的,印加帝王与王公贵族亲自耕耘、播种和收割。五个喷泉的水源是由埋在地下很深的黄金水管引入,据说是专供印加帝妃婚前沐浴净身用的。泉水盖用纯金制成,上面雕刻有太阳神像。这个黄金水盖后来被一个名叫雷扎桑德的西班牙士兵掠走,他在一个夜晚的狂赌中又将这个金盖输掉了。
太阳神庙的西南部有一座献给太阳神的“黄金花园”,园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人物全是用黄金和白银制成,甚至连撒满黄金的土地里种植的玉米也是用黄金制作的。据加西拉索?德拉维加记载:“从植物发芽到开花结果,其成长过程都经过精密的仿照。小鸟栖于林梢鸣叫,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各种动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人难辨真假。”相传西班牙殖民者进入花园后,信以为真,直到用手采撷花朵时才发觉全是黄金和白银。可惜的是,这座宫殿在西班牙人入侵后遭毁,后来人们花费了一百年的时间在其遗址上建造了拉孔帕尼亚大教堂,现为托里文夫教会占用。
帝都之内还有一处著名的建筑,叫“太阳贞女馆”,印第安语称为“阿克利亚瓦西”,是专门培养“太阳贞女”的地方。这种机构在印加帝国境内随处可见。“太阳贞女”是接受过专门技术培训的处女,她们貌美如花,举止灵巧优雅,深居简出,保持童贞,主要为宗教仪式服务,酿造玉米酒,唱圣歌,跳圣舞,并为神、祭司和印加王编织衣物。库斯科的“太阳贞女馆”在帝国境内规模首屈一指,它长一百二十米,宽六十米,可以同时容纳二百到六百名“太阳贞女”。自西班牙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陆后,耶稣会传教士随后而至,并于1571年在“太阳贞女馆”原址上建立起了多米尼各派的大教堂。
库斯科作为印加帝国的首都,自然有严密的防御体系。都城的四周,筑有四座古堡,以西北部的萨克萨瓦曼堡最为著名。萨克萨瓦曼堡在印第安语中意为“山鹰”。古堡筑于山坡之上,方圆四平方千米,有三重围墙作为屏障,围墙依山而建,墙高十八米,最外面一道周长五百四十余米,全部用巨石垒砌,表面平整,接缝严密,估计使用的巨石总数达三十余万块,最重的一块石头重约二百吨。根据民间传说,古堡始建于1400年,历时一百零八年才完工。古堡建成后,印加帝王经常登临驻足,检阅士兵。甚至把它作为行宫,召见大臣共议国事。在库斯科市郊的群山中,另外还矗立着三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坚固城堡以及众多的瞭望塔,保卫着首都的安全,至今遗迹依稀可寻。这些古堡所用的巨石是怎样从采石场运来的,又是怎样垒砌起来的,当年的印加人具备这种超凡的能力吗?这又是一个未解之谜。
如今,库斯科已是一座驰名世界的历史名城,每年6月的最后一周,秘鲁人民都要在此欢庆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太阳节”。1980年库斯科城被命名为“世界印第安人的首都”,成为全世界印第安人向往的圣地。
罗马城起源
意大利人骄傲地称他们的首都罗马为“永恒之城”,因为据说罗马已经在台伯河畔巍然耸立了2700多年了。走进今天的罗马博物馆,人们可以看见一座奇特的青铜塑像:一只母狼侧着脑袋,竖起耳朵,龇牙咧嘴,警惕的眼睛注视着前方;母狼腹下有两个男婴,他们正抬着头贪婪地吮着母狼的乳汁。
这座母狼铜像据说是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弥足珍贵;两个男婴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添加上的,艺术价值不菲。二者珠联璧合,不但是上乘艺术佳品,而且向人们讲述罗马城市起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