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古代奥林匹克竞赛最初只有赛跑一项比赛。参赛选手从跑道的一端跑到另一端,仅此而已。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垄断了比赛的胜利。公元前7世纪,增加了赛车比赛和单马竞技,结果斯巴达人垄断比赛胜利的局面被打破,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强劲敌人埃勾斯人成为新霸主。与此同时,比赛项目的扩大,把远至西西里和南部意大利的选手都吸引来参加比赛。
公元前472年,赛事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比赛的时间也由最初的1天延长至5天。第一天不举行比赛,人们对宙斯举行隆重的献祭仪式;此外,运动员和裁判员还要郑重宣誓,保证公平竞争。第二天主要举行赛车和赛马,以及包括赛跑、跳跃、标枪、铁饼和摔跤的6项全能比赛;第三天举行17岁至20岁之间的青年比赛,第四天举行成年男子的单项比赛,包括拳击、摔跤、赛跑和跳跃等。在最后的决赛中,男子要全身戎装。比赛在第五天结束,这一天的早晨要进行晨祭,为优胜者举办庆祝宴会。优胜者将得到用野生橄榄枝叶做成的花冠,作为胜利的象征,这在当时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当时,古代希腊世界各个城邦之间战争频繁。许多人对此表示厌恶,举行竞技会也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奥林匹克节庆通常在6月底或7月初举行,赛会期间各城邦必须停止一切战争活动,称“神圣休战”。为了保证来自希腊本土和海外殖民地的大量运动员和观众的安全,赛会宣布一个公认的休战期,对违反协议者要处以罚款。参赛运动员和观众的人身不得侵犯,有不轨行为或被法庭判过刑的人,不得参加赛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并深入人心。
每次奥林匹克赛会,参加者都达4—5万人。所以在比赛期间,商人和手工业者从四面八方拥到奥林匹亚,乘机从事大规模的交换活动;诗人和哲学家也都赶来呈现自己的得意之作;奥林匹克竞赛还为人们发表新思想和新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然的政治场所。公元前426年,在雅典与斯巴达正进行激烈战争的期间,演说家格尔基亚出现在奥林匹克竞赛场上,呼吁尽快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争斗,组织统一的希腊军队对付波斯帝国。由此可见,在政治上统一希腊的思想,似乎最适合于在奥林匹克竞赛的环境下提出。
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奥运会是古代希腊人的创举,但也有人认为古希腊人的奥运会是由腓尼基传入的。黎巴嫩贝鲁特大学的考古学家拉?鲍特罗斯从体育场遗址、铸有运动员形象的硬币和腓尼基人的史诗中,考证出首次世界性体育比赛,早在公元前15世纪就在腓尼基举行了。他的依据是:当初举行这种体育竞赛是为了对古腓尼基人信奉的太阳神和他们崇拜的英雄赫拉克里斯及其祖先梅尔卡特表示敬意。这种体育竞赛和仪式每四年举行一次,后来传播到地中海地区,古希腊人吸收了这个传统才建立了奥运会。
后来,罗马人主宰整个地中海世界。据说到公元394年罗马帝国后期,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下令取消奥林匹克赛会。如果从公元前776年算起,这项古代赛事历时1000多年,共计举行了293届。与之相比,现代奥运会的历史是非常短的。不过现代奥运会仍沿袭古代奥运会的旧制,四年举行一次。
今天,虽然有关它的起源问题仍然众说纷纭,但是奥运会已经风靡全球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作为一个桥梁和纽带,在加强各国人民和运动员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等方面,起着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埃特鲁斯坎人之谜
意大利位于南欧亚平宁半岛上,狭长的国土几乎把辽阔的地中海一分为二。这里是古罗马文明的摇篮,也是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
一提到古意大利,没有人不会立即想到古罗马帝国;但人们也不会忘记,意大利地区的文明发展史,并不始自于古罗马时代。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有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古代民族生活在这里,并创造出了高度发达、持续繁荣达几世纪之久的民族文化。后来的人们大多称这个民族为“埃特鲁斯坎人”。
埃特鲁斯坎人在进入亚平宁半岛定居后,他们最初的活动区域在今天的意大利北部一带。相对于半岛上更古老的居民而言,他们是后来者,或者说是“入侵者”。但是由于这个民族精诚团结、勇猛剽悍,他们很快后来者居上。公元前8世纪中叶,埃特鲁斯坎人已超越了筚路蓝缕的创业阶段,开始步入繁荣昌盛的新时期。他们在意大利半岛靠第勒尼安海的西侧,自北部到中部,一共建立了12座城市,号称“埃特鲁斯坎帝国”。他们还开始通过陆路和海路,与希腊、西亚和北非的一些国家建立联系,进行海外贸易。
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埃特鲁斯坎人的社会繁荣达到了高峰。他们以意大利北部的托斯卡那为中心,积极向半岛的中部和西部扩张,不仅征服了罗马城,而且占据了科西嘉岛。在这个时期内,埃特鲁斯坎人与希腊人和北非的迦太基人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非常频繁。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吸收了希腊、北非等地外族文明的营养,使自身的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埃特鲁斯坎人创造出了瑰丽的文化奇观。但我们在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里,已不能领略其中的风采。他们的文字仅存于一些墓志铭的碑文中,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这些墓志铭上的碑文进行了考证。他们发现有些字母和希腊字母非常相近,但就整个文字系统而言,却不属于印欧语系。世界上也没有某种已知的古代语言文字,能与之加以类比,帮助人们破译。这就是说,埃特鲁斯坎文字对现代人来说仍然是无法读懂的“天书”。
让人感到庆幸的是,从埃特鲁斯坎人的随葬品中,我们还能管窥这个古代民族高度的文明成就。19世纪30年代,人们接连在科内托和塞尔维特里发现了两处埃特鲁斯坎人的墓葬。这两处墓葬的发掘,使人们惊喜地看到了一个可与古埃及、古希腊的文化遗存相媲美的艺术世界。在大量的工艺品中,制作精美、造型奇特的彩色陶瓶最令人称绝。这些陶瓶颜色各异,画面线条非常柔和,整体构图也很讲究。它们所表现的题材也是丰富多样:从美丽端庄的女祭司、体魄强健的狩猎人,到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这些艺术品反映了埃特鲁斯坎人在公元前5—公元前6世纪时的彩陶绘制水平。一些图画的内容,也多少折射出了他们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在科内托的一个墓穴中发现了一个绘着运动会情景的两耳细颈酒罐。上面既有各个项目的比赛“实况”,又有观众庆祝的热烈场面,真实再现了当时运动盛会的大致情况。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人们对埃特鲁斯坎人的生产生活也有了更多了解。他们在城市建筑、工艺技术、军事组织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埃特鲁斯坎人也是一个热情奔放、豪爽大度的民族。在他们中间盛行着一种奇特的婚俗:当亲友们聚会派对时,埃特鲁斯坎人会有意邀一些青年男女参加,让他们借机相识。如果其中出现了萌生爱情的恋人,聚会的主办者将负责选定良辰吉日为他们完婚。另外,在埃特鲁斯坎人社会中,妇女地位较高;一个男子是否享有地位和声望,要看他能否在有生之年为妻子建造一座像样的墓地。
埃特鲁斯坎人的文化给人一个鲜明的感受是:它受到了外来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的影响,但依然保持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文化对后来的罗马文化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埃特鲁斯坎人在经历了长期的繁荣之后是如何衰落的呢?多数史学家认为,公元前4世纪,原居住在多瑙河上游的克尔特人(高卢部)入侵意大利北部,致使他们失去了在半岛上活动的中心而趋于衰落;另外,毗邻埃特鲁斯坎人南部的罗马人迅速崛起。罗马人先是摆脱了埃特鲁斯坎人的统治,后来又反过来征服了他们。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埃特鲁斯坎人统治的范围太大,而他们又治理不善,最后导致当地民众的反抗,招致自己的衰落。
更让史学家们感到头疼的是:埃特鲁斯坎人究竟从何处来?这也是一个无人能解的旷世之谜。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5)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今土耳其阿纳托利亚地区)。他们原本是一个酷爱自己家园的民族,但国内后来发生了大饥荒。为了坚持下去,他们想尽了办法,甚至开始严格的饮食控制。第一天吃适量的食物,第二天禁食;第三天吃更少的食物,第四天再禁食。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决定一部分人出外谋生。他们把全体居民分成两组,分别由国王的两个儿子统领,用抽签的办法决定去留。最后,由第勒尼努斯统领的人必须在吃完最后一顿饭时离开本土。第勒尼努斯于是率领手下大规模向外移民,最后经地中海来到意大利。希腊人称他们为“第勒尼安人”,就是来源于他们首领的名字;希腊人还把他们控制的半岛西北部水域称“第勒尼安海”,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至于“埃特鲁斯坎人”这个名字,是后来罗马人根据地理位置对他们北边邻居的称呼。他们自称“拉森那人”。
公元1世纪的史学家狄奥尼斯奥斯却不同意希罗多德的看法。他认为埃特鲁斯坎人不是“外人”,而是意大利半岛上土生土长的,他们是意大利最早的土著居民。“第勒尼安人”的称呼并非源于其首领名字,而是源于他们的独特建筑——第勒塞斯。这是一种围有城墙、带有顶棚的堡垒,由他们在当地首先修建。在古代,以建筑称其名的民族并不少见。
到18世纪时,又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第三种意见。他们认为埃特鲁斯坎人既不是来自小亚细亚,也不是乘船从海上来,而是从中欧地区向南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的。
目前这三种观点呈“三足鼎立”之势,各有一批拥护者。至今谁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看来这个难解之谜只有寄希望于考古学的新发现了。
印第安人的来源
世界上一切古老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一个谜。美洲印第安人自然也不例外。“文明世界”第一次发现这批居民的时候,竟连他们的名字都搞错了。在1492年10月,航海家哥伦布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时,他以为这里就是东方的印度了。所以当他见到黄皮肤、黑头发、杏核眼的土著居民后,就想当然地称他们为“印第安人”,意为“印度的居民”。后来人们才知道,可怜的航海家完全搞错了,其实这里是美洲。可“印第安人”这个称呼,却也“将错就错”地叫了500多年。
既然印第安人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前就已经居住在那里了,那他们究竟是当地土生土长起来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迁来的?关于这个问题,人们众说纷纭。
有些学者主张“本地说”,即印第安人是美洲土生土长起来的。但从美洲各地的考古发掘结果来看,至今未发现人类和现代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的化石。所以,大部分人都赞同这种观点:美洲不是人类的发源地,在这里的印第安土著是从外地迁移来的。但是他们究竟是何人的后裔?他们在什么时候从何而来?要追究起来,还真不容易!
很早以前,美洲大陆上还是荒无人烟。这里是动物的天堂。猛犸、犀牛、树懒、野鹿、野牛和羊驼在丛林和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繁衍和栖息。大约在2-2.5万年前,美洲大陆有了第一批主人,他们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一些学者认为,印第安人是从欧洲通过大不列颠岛和格陵兰岛进入美洲的,但考虑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格陵兰岛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着,人类无法长期在冰川中活动,所以这一说法很快就被否定了。
后来,有学者忽然从柏拉图的著作中发现,以前曾有过这么一则传说:在非常遥远的古代,地球上曾经有一块美丽的大陆——大西洲,那里的人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可是这块大陆却在1万多年前突然沉入了大西洋底。根据这一传说,一些人就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欧洲通过大西洲到达美洲的。可是传说毕竟不等于历史事实,而且这块大陆究竟在哪里就连古人的传说也不太一致:柏拉日认为它靠近直布罗陀,可其后的学者伊格内修斯?唐纳利却认为它是介于北美和欧洲之间的大西洋中。所以,从缺乏充足证据的猜疑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不够合理了。
主张印第安人从欧洲迁来的另一种观点是:当时的印第安人是从欧洲穿过乌拉尔山,然后由西伯利亚进入美洲的。可是根据考证得知,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里海曾经发生过大面积的海侵,欧洲和亚洲由此分开,而当时的人类是绝不可能越过这一大片水域由欧洲进入亚洲北部的。
由此可见,印第安人源于欧洲的说法似乎不太合理,难道他们是从亚洲人的后裔吗?
有人提出,印第安人是从亚洲南部横渡太平洋到美洲去的。可是众所周知,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还不具备横渡大洋的技术条件,所以若印第安人真是亚洲人的后裔,那他们很明显是从其他渠道到达美洲的。
一些学者主张西伯利亚或蒙古沙漠地区为旧石器时代美洲人的故乡。
然而通过对西伯利亚和北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物的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混淆了文化遗物分布区和发源地,同样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说,印第安人与犹太人的外貌十分相似,那他们会不会是传说中失踪的犹太十族后裔呢?可实际上犹太十族早已在几千年以前就同巴比伦人融合了,他们怎么可能有“印第安人”这支后裔呢?
这样就只剩下最后一种比较合理的说法了,那就是:古代印第安人是通过亚洲东北端离北美洲阿拉斯加距离最近的水域——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根据古地质研究,约在7万年前,海平面曾大为下降,有些地方甚至露出海底,形成陆桥。其中由于白令海峡水域很浅,一般只有42米深,最大深度也只有52.1米,因此海水在下降了40多米以后,就把亚洲大陆与美洲大陆连接起来了,这在古地理学上被称为“白令及亚”。据说陆桥最后存在的时期大约是距今25000-15000年前,所以古代的印第安人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通过陆桥从亚洲进入美洲的。而苏联学者在与北美临近的楚科奇半岛考察原始部落时所发现的大量石器,以及在堪察加半岛乌什尼科夫湖畔的古村落遗址上发掘的古物也确实证实了这些学者的推测:亚洲原始人群是途经堪察加和楚科奇地区越过白令海峡陆桥进入北美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