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历史前进的脚步开始是缓慢沉重的,后来愈来愈轻快,从紧走到小跑,再到飞跑、疾驰,以至于来不及太多地向后张望。可当人们蓦然回首,反思自己走过的这段路时,才发现我们自身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相对于我们周围的环境而言,我们最不了解的还是我们自己。
“特洛伊珍宝”的归属
古希腊盲诗人荷马身后留下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塞》。它们既是珍贵的史料,又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其中,《伊利亚特》叙说的是古希腊联军征战特洛伊城的故事,里面有不少美丽的神话,脍炙人口。可是在严肃的历史学家看来,到底有没有“特洛伊城”,究竟是否发生过一场“特洛伊战争”,这都值得怀疑。就这样,有人信其有,有人说其无,始终难以定论。
最后,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利曼以他的考古发现,一锤定音。
海因里希?施利曼(1822-1890)从小就沉醉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他坚信荷马史诗的真实性,认为确实发生过特洛伊战争,并由此逐渐迷上了考古。从1871年开始,他在小亚细亚半岛(今土耳其希沙立克)进行考古发掘。1873年5月,施利曼在一个古城废墟里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遗址。他通过对这个新遗址进一步发掘,挖出了数百件陶器和金器。
经考证初步确定,这些出土文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世纪的青铜器时代。这也就是说,在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前,小亚细亚半岛就存在着另一种更繁荣的文明。这个文明后来被称为“迈锡尼文明”。而详细考证之下,施利曼认为迈锡尼文明的存在时间、地点与荷马史诗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施利曼由此推断,这片遗址就是特洛伊古城,特洛伊战争并非子虚乌有。这个结论震惊了世界考古学界,因为西方文明的历史将由此改写。
施利曼发掘出的文物被视为无价之宝,人们还专门为它们起了一个名字——“普里阿摩斯珍宝”。但从那时起,围绕这批文物究竟应该归谁所有,几个国家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按照当时的惯例,施利曼必须把出土文物的一半交给这片土地的所有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是施利曼并没有遵守这一规则,他把全部珍宝都偷运到了希腊的雅典。奥斯曼帝国决定惩罚这个盗宝人,但是在施利曼交纳了5万金法郎后,一切就烟消云散了。施利曼不但拥有了当时价值达100万金法郎的“普里阿摩斯珍宝”,而且还获得了继续在特洛伊遗址发掘的特许权。截至1882年,施利曼共三度发掘特洛伊古城,获得大批古物珍品。
后来出于安全考虑,施利曼准备把这批宝物送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
这时,法国、英国的各大博物馆纷纷要求收购这批宝贝,就连俄国沙皇都向他开价索要。至于德国就更不用说了,它渴望施利曼最终能把珍宝带回国。
但施利曼却不想这么做,因为当时德国考古界存在论资排辈、妒贤嫉能的不良风气,像施利曼这样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多半会因自己的成就遭到老前辈的妒忌和压制。后来在德皇威廉一世亲自干预下,施利曼终于被说动了。他将文物交给德国,并在1880年11月声明:“德国人民将永远拥有和不可分割地保存”这批财宝。后来,施利曼通过德国外交部门把他在特洛伊遗址发现的另一些文物也送回了德国。这两批文物都收藏在德国柏林的史前和远古博物馆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普里阿摩斯珍宝”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度过了魏玛共和国的动荡,后来落到了纳粹政权手中。1934年,柏林史前和远古博物馆对馆藏文物作了一次清理,施利曼发掘的金器被列为“无价之宝”,陶器被列为“最有价值的收藏”。1939年8月,二战的阴云已经笼罩了欧洲,为防止万一,这批珍宝中的金器全被装入3个箱子,藏在博物馆的地下室里。1941年11月,大战进一步升级,德国本土也遭到了空袭,这批“无价之宝”又被转移到柏林动物园。1945年5月,柏林被苏军占领。当年5、6月间,大批曾经属于德国的文物被一列列军车运往东方,然后就没有了音讯。据说,那几个装着金器的箱子和别的东西一起被到处搜索战利品的苏军搬走了。就此,“普里阿摩斯珍宝”销声匿迹半个世纪。
1990年之后,有两名记者追踪报道了“普里阿摩斯珍宝”的下落。据称,这批文物被俄罗斯一家博物馆收藏,但俄罗斯方面对此缄默不语。后来人们确切地知道,原先属于柏林史前和远古博物馆的藏品,现在正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保存。1994年10月,德国考古学家闻讯来到莫斯科,他们在普希金博物馆看到了有关“普里阿摩斯珍宝”的清单和说明。他们还被告知: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所有的东西都完好无损。
就在德国考古学家跃跃欲试,要求收回这批珍宝的时候,俄罗斯方面发表声明:“普里阿摩斯珍宝”是他们不可剥夺的财产。这时,特洛伊遗址所在地——土耳其又加入了这场争夺。一时之间,德国、俄罗斯和土耳其的考古学家、法律学家们都纷纷引经据典,罗列了一大套理由证明他们的国家才是珍宝的真正合法所有者。有人开玩笑说,一场现代的“特洛伊战争”又开始了。
官司的确难断。这批珍宝原先埋在土耳其,后来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土,现在正安静地躺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它应该归谁呢?
古希腊米诺斯王宫
曾几何时,谈到西方古代史,人们往往“言必称希腊”。可是,古希腊历史究竟始于何时?长期以来一直无从查考。在古代希腊典籍中,最早的要算是荷马史诗了;但自近代以来,由于“理性主义”的光大,人们又养成了“疑古”之风。盲人荷马的不朽之作由此受到挑战,它被看成是“荒诞无稽”的神话传说。19世纪的德国考古学家施利曼不为所动,他坚持相信荷马史诗的真实性。在1871—1882年间,他根据史诗中对特洛伊战争的描写,在小亚细亚西海岸发掘出了特洛伊古城,获得大批古物珍品。此外,他又在希腊本土发掘了迈锡尼、太林斯等古代遗址。最终,他以大量极有价值的考古资料向世界宣告:古代传说中的“特洛伊城”并非子虚乌有;荷马史诗中的神话英雄阿加米农实际上是迈锡尼国王。
后来人们将施利曼在迈锡尼、太林斯等地发现的遗迹和遗物,通称“迈锡尼文化”。
施利曼的考古成就引起了举世轰动,英国学者伊文思(1851—1941)慕名拜访了他。会面后,施利曼将他在迈锡尼发掘的珍贵文物出示给伊文思,令伊文思激动不已。但是,他对施利曼将特洛伊和迈锡尼遗址的产生年代归于荷马时代(又称“英雄时代”,公元前12—前9世纪)的结论,却表示怀疑。通过对迈锡尼出土文物的仔细观察和鉴定,伊文思认为其产生年代可能要早于荷马时代。另外,伊文思还推断,迈锡尼文化并不是孤立的,它可能受到某个更古老的文明影响。
伊文思注意到,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曾有一个“米诺斯王宫”。相传,它是戴达鲁斯神为米诺斯王所建。宫殿结构复杂,千门百室;由于廊道迂回曲折,人入其中往往迷途不得出。米诺斯王宫又称“南海迷宫”,荷马史诗中对它的方位也有记载:
有个地方叫克里特,在酒绿色的海中央。
那里美丽又富裕,四面是汪洋。
那里居民稠密,有数不清的数量。
九十个城市林立在岛上。
伊文思想:既然史诗记载的特洛伊城是历史的真实,那么,希腊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中均有记载的米诺斯王宫,会不会也是真的呢?他决心解开这一历史之谜。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南海迷宫”究竟在什么地方?人们都知道,古籍中对地理方位的描写往往不准确,也不能和现代地名简单地对号入座。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伊文思把目光逐渐移到希腊南端的克里特岛上。
克里特岛位于爱琴海南部,是地中海交通的要冲。它东西长约260千米,南北间最宽处约有55千米,最窄处也有12千米。岛屿总面积为8252平方千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此外非常重要的是,它邻近埃及和西亚这些古代早期文明发源地。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极有可能使克里特岛成为希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
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选点、初探等先期工作,1900年,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北部一座叫做克诺索斯的山岗上正式开始发掘。没过多久,他们就在克拉法山的地层深处发掘出一些古代器皿的碎片。考古学家们深受鼓舞,他们再接再厉,终于发现了一处古建筑物的遗址。随着发掘工作不断深入,一座占地6英亩的巨大宫殿遗址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它那气势雄浑的建筑风格、精湛完美的造型艺术,使伊文思和他的同伴们惊呆了。伊文思确信:它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南海迷宫”——米诺斯王宫。
王宫依山而筑,墙壁下部用石头砌成,上面则是未经焙烧的砖坯。房屋有三层的,有两层的,布局不求对称。建筑群中央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庭院开阔且四周宫室环抱。各建筑之间有长廊阶梯互相连接,宫内敷设了许多不同口径的供水排水管道。政事用房在庭院的西部,而最重要的厅堂是在楼上,有宽阔的楼梯通向那里;在政事用房的西边是主要仓库所在地,一排连成一片的房子里安置了大小不等的陶缸、陶罐,其中高者与人身相等。
在这些陶器中,分别装有油、酒、谷物、羊毛等各项克里特的重要产品。在另一些库房中,存放一些体积不大但却贵重的物品。
米诺斯王宫最漂亮的地方为王后的居室。室内支以上粗下细的石柱,地面铺着石板,墙壁上绘有很多奇妙的主题各异的壁画:有的描写庆典游行,有的表现宫中男女的日常生活。画中人物的面目衣着详细而真实。美丽的少女头戴花冠,身着飘逸的长裙轻歌曼舞;剽悍的斗牛士脚踏画靴、身穿紧身腰衣,在公牛背上自如地翻腾。描写自然景物尤其是海中动植物的壁画,形象生动而逼真。飞鱼在碧波上掠水,彩禽在茂林中追逐,画面处处洋溢着人间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这些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以及作品本身具有的高度艺术价值,都为人们认识古老的史前克里特世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米诺斯王宫的豪华建筑反映了克里特文化的光辉。宫殿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青铜斧剑、金银器皿和彩绘陶器,无不制作精细,美观绚丽,标志着克里特的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人们已使用犁耕,农作物有大麦、小麦、豆类、葡萄和橄榄等。造船也颇为发达,远航海船往返于爱琴诸岛、希腊、埃及、小亚细亚和西地中海之中。
克里特文化还包括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文字的产生。被称为“线文A”的克里特线形文字,有137个不同的符号,其中的三分之一是从原来的象形文字中继承下来,或者是对象形文字略加改变。但是,线文A的主要部分——大多数的音节符号,甚至元音,都未被确读,人们对其中绝大多数的单词含义也不清楚。因此,目前它还无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但是刻在泥板上的另一种线形文字“线文B”,则在1953年被英国学者文特里斯(1922-1956)释读成功。据考证,这种文字是古代希腊人的书面语言,它和迈锡尼、派罗斯出土的线文是同一种。这表明,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有密切关系。
令伊文思和他的助手们感到欢欣鼓舞的是,克诺索斯遗址的年代通过测定,确认为是公元前1600年左右;也就是说,克里特文化早于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300年左右)而产生,它是迄今人们所知道的爱琴海区域古代文明的最早发祥地。由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人们把施利曼和伊文思的考古发现合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又由于文明地处爱琴海诸岛及周围一带,也称“爱琴文化”。
考古学家还发现,公元前1400年左右,米诺斯王宫突然遭到破坏;稍后,克里特岛其他各地也遭到相同的命运。由于遭破坏的原因不明,也就有了许多不同的推断。伊文思曾推断,王宫遭到破坏是地震造成的;后来有人认为,王宫可能毁于火山爆发。但这些说法都缺乏凭据。总之,经过这次破坏之后,克里特文化迅速衰落。在大约前12—前11世纪,多利安人南下,迈锡尼文化被毁灭。随着后来漫长的历史发展,这些一度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处于欧洲最先进地位的文明,渐渐被人遗忘了。
今天,当人们在米诺斯王宫的遗址中缅怀它曾经拥有的辉煌时,也不应该忘记:有多少灿烂的古代文明深藏于古籍、深埋于地下,成为真正的“千古之谜”;它们等待诸如施利曼、伊文思那样执著、敏锐的人们去探索、发现。
“奥林匹克”的起源
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各国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届时,人们或者亲临现场,或者围坐在电视机旁,争看各国体育健儿奋勇拼搏、争金夺银。如果问起现代奥运会的历史,一些“奥运迷”会如数家珍: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办,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要问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怎样起源的,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清楚。
目前比较占上风的说法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因古希腊的奥林匹亚而得名。奥林匹亚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北半部的一个平坦幽静的小山谷里,那里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古希腊人称它为希腊最美的地方,并在这里为天神宙斯建立了神庙。第一届奥林匹克竞赛开始于公元前776年,起源于一场事关爱情和王位的角斗。波沙的国王艾诺麦,只有一个女儿,叫基波达米娅。父王为给她挑选一位文武双全的佳婿,诏令应选青年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如果哪位青年获胜,就以公主相许,还可继承王位;如果败了就要被毫不留情地刺死。
比赛开始了。国王虽然年纪已大,但勇力过人;加之他车精马壮,所以有十三个求婚者先后死于他的长矛之下。但是在应诏求婚者中,有基波达米娅的恋人皮罗西,公主决心搭救他。于是在赛前,她命国王的车夫偷偷拧松车轮上的销钉。由于女儿暗中作弊,比赛中,国王的车翻倒了,皮罗西获胜。这样,国王只得把公主许配给他,为他们举行婚礼,并允诺由皮罗西继承王位。皮罗西为庆贺胜利,便在波沙城以西的奥林匹亚举行了盛大的祭典,感谢宙斯神对他的保佑。在祭祀仪式后,皮罗西安排战车、角力等运动竞技,为人们助兴。就这样,皮罗西创立了古代奥运会。
也有人说,希腊的大力士赫拉克利斯击败了其他神以后,便在奥林匹亚举行体育比赛,以祭奠他的父亲宙斯神,这是古代奥运会的起源;还有的说,赫拉克利斯与他的兄弟们因发生争吵,而在奥林匹亚山下比武较量,由此逐渐发展为古代运动会。诸多情节各异的传说,都反映出古代奥林匹克赛会与宗教有关。